宋鑫莉
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研究
宋鑫莉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90后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證。文章主要緊扣十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主題,從90后大學生的特征出發(fā),將理論的前沿性和實踐性、文化的傳承性與時代性結合在一起,突出黨性教育與大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培育和踐行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科學命題,并在之后的教育實踐中被不斷執(zhí)行,取得了一定的理論成果,也是我國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之舉。旨在通過理論的引導,理想的勾畫,精神的再塑以及道德的弘揚等,逐步構建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的思想基礎。[1]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最新概括,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反映了有效凝聚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的追求目標,為建立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奠定了基礎。[2]90后大學生有著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我認知,有著較強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是在思想上心理上表現出明顯的不成熟。如何加強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效果,探索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有效途徑,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
9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fā)展,各種形式的非主流價值觀相互激蕩,西方的政治思想趁機四處滋長,對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信仰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部分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利益目標重于人生價值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進步,90后大學生出生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代。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他們必須通過中考、高考考核,脫穎而出,導致90后大學生愿意嘗試挑戰(zhàn),勇于挑戰(zhàn),但是他們所追求的利益目標更加顯著,甚至過度追求個人利益,忽視了人生價值的探索,眼前利益高于一切。
(二)個人價值重于集體觀念
個人價值與集體觀念是一致的,二者協調發(fā)展,可以解決矛盾,推動社會發(fā)展與進步。90后大學生崇尚自我,張揚個性,意識獨立,熱愛祖國,關心集體,積極進取,但是在帶有嚴重功力色彩的外來思想觀念大潮的沖擊下,一些90后大學生過分地強調個人價值,以自我為中心,漠視和犧牲他人的利益和集體的利益,逐漸淡化了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三)物質享受重于努力奮斗
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社會貧富差距的現狀,人們對此表現出來的心態(tài)上的不平衡,都會對90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較大的現實沖擊,90后大學生在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同時更加關注個人利益的實現,把學習當做實現自己物質追求的手段,好好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同時把握機遇,適時的借助某些關系,畢業(yè)后找份好的工作,拿到優(yōu)渥的薪酬待遇,追求高標準的物質享受,但是很少有學生從自身方面找原因、下功夫,不愿吃苦,害怕挫折。
緊扣十八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主題,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90后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及各項活動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滲透于社會實踐、學生管理、網絡教育等途徑中。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抓手,樹立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個體在適應外部環(huán)境與不斷滿足自我需要的一個不斷調整、不斷思考、提煉的過程。而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也是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法制觀念、責任意識、競爭意識、以及更多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協作精神成為競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因此,為了使90后大學生有一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需要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氛圍,德育工作的首要內容就是以社會主義價值觀來指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挑戰(zhàn)精神和合作能力等特質,引領90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防不正當思想的侵襲。
1.學風、校風等環(huán)境是保障。以學習為抓手,引導90后大學生樹立勤奮、求實、自強、創(chuàng)新的良好學風;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以學風建設為切入點,探索90后大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機制,培養(yǎng)其集體主義意識、責任意識和誠信理念。在年級里全面推行班集體考核、寢室考核與個人考核相關聯的學生自主管理模式,以此來提高每個學生的責任意識、集體意識,逐步形成自發(fā)“養(yǎng)成”參與其中的習慣,為個人成就與集體成就而努力,讓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信心,從而減少考試過程中以各種為目的的作弊行為,注重誠信教育。
2.以社會實踐、志愿者工作為媒介,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孤零零的理論說教,而是我黨一直所倡導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激發(fā)90后大學生內在的積極性,依托學校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媒介,培養(yǎng)學生“樂于奉獻”、“積極參與”的精神,讓學生在辛勞付出,幫助別人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精神財富”,從而逐步建立起社會責任感,樹立自身價值觀。
3.感恩意識培養(yǎng)是培育大學生友善、和諧人格的基石。90后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優(yōu)越,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相對來說比較現實功利。在相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面臨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導致90后大學生傳統道德觀念淡薄。在享受信息化、現代化學校教育的同時,還要接受傳統的應試化教育。種種原因導致了90后大學生感恩意識的普遍缺失。通過開展如“幫困助學,助我成才”之類的感恩教育活動及一系列的感恩素質拓展訓練,讓學生明白,所有的給予與接受都不是那么的理所當然的,在愛的懷抱下要學會分享,學會感恩,學會回饋,使學生自覺回歸到人的本性,實現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4.理論研討會、學術報告是傳播正能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學校內定期舉行理論研討會與學術報告,深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鞏固高校師生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認識。設立專題專項,組織理論研討,使高校師生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思想前沿,不斷提高對思想教育的認識,使得廣大師生用新的思想、觀念去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摒棄不良社會思潮。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及時將自身的各種問題反映出來,然后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探討解決,讓學生解決自身遇到問題的同時能夠受到感化,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自我教育的氛圍。定期組織學生就思想問題展開討論、座談,以平等、民主、公開的方式進行交流,達到批評與自我批評,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以學生黨建工作為載體,促進90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章》第一章第三條明確規(guī)定,“貫徹執(zhí)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帶頭參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動群眾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斗,在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中起先鋒模范作用”,這是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以學生黨建工作為核心,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優(yōu)良學風,形成良好育人環(huán)境。因此,把黨建工作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才能充分保障其工作的針對性,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
對90后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助于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產生強大的社會責任感、形成深厚的愛國情感,同時也豐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但是這是一項長期的、持續(xù)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關注,通力合作。
參考文獻:
[1]胡秀俊.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教育策略[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5).
[2]楊小霞.論“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J],大學教育,2014(3).
注:此文為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課題項目:90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研究,項目編號:10110L141004-SYH2014-4。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宋鑫莉(1984—),女,漢族,浙江省湖州市人,畢業(yè)于上海應用技術學院應用化學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