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學生異地支教適應性問題研究

    2015-06-18 14:43:43
    亞太教育 2015年14期
    關鍵詞:適應性大學生

    唐 旭

    大學生異地支教適應性問題研究

    唐旭

    摘要:對于大學生來講支教既是一份意義深遠的使命,也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筆者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用青春與激情為當地教育注入活力與希望的同時,自身也面臨著眾多困境,譬如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困難、教學過程中受自身知識技能等因素的制約而面臨的教學工作困難、跨文化適應性困難,一系列問題直接影響到支教活動的效度。政府和高校應該做好大學生支教者的崗前培訓和心理調適工作,切實為他們解決困難打消疑慮,為其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而服務,從而保障支教活動達到最優(yōu)化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異地支教;適應性

    一、概念界定與情況簡介

    支教活動是針對教學環(huán)境差又缺少老師的山區(qū)中小學、福利院、聾啞學校以及農民工子女所在學校而開展的教育支援活動。2003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在財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聯合發(fā)起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這一計劃的開展為大學生支教活動的正式化及規(guī)?;_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進一步提出了“繼續(xù)把農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勵大學生到經濟落后地區(qū)開展教育支援活動。從2003年至今約有8萬余名大學畢業(yè)生被動員到西部基層進行服務。

    隨著越來越多支教大軍的涌入,支教活動中的各種問題也漸漸顯現出來,出現了支教者質量參差不齊、支教時間短、流動頻繁、支教準備工作不足、對支教者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作為支教實踐活動的主體,大學生支教志愿者本身也陷入了眾多困境,譬如由學生身份到全職老師身份的轉變與認同,如何融入支教地區(qū)及文化,如何適應當地環(huán)境,如何開展教學工作等一系列的困難。本來大學生異地支教就是短期實踐,志愿者再花費大量時間去適應,這就直接影響到支教活動的質量和效益。文章就大學生支教者的社會適應問題就行剖析研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大學生因學習、生活、工作環(huán)境的改變而產生的一系列身體上、心理上的不適和困惑。社會適應指的是人在社會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并對改變做出行動。社會適應的過程,就是個體逐漸地接受現存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的過程,即個體對于環(huán)境中的一切社會刺激能夠在規(guī)范允許的范圍內作出反應的過程。如何評價一個人是否適應了社會,其實就是社會適應的心理功能問題。社會適應能力的內容主要包括一個人的社交能力、處事能力、人際關系能力。

    文章選取個案的基本情況如下:小A,男,23歲,回族,寧夏人。大學本科就讀于首都某高校民族學與社會學專業(yè),支教保研,為期一年。支教學校: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高級中學。該?,F有教學班24個,學生1180名,教職工114名,專職教師89名。小A擔任高一年級5個班級共311人的思想政治課程。

    二、大學生異地支教適應問題探究

    (一)教學之困

    教學活動因其對象的特殊性因而具有復雜性和動態(tài)性,作為新手上崗的大學生教師,面臨著眾多教學難題。

    1.教學零起點

    大學生支教者初入教師隊伍,對于課堂對于教授學生十分陌生。他們大多因缺乏專業(yè)技能和必要的教學經驗,而不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不熟悉教學內容,相關知識積淀不夠,講述比較枯燥,課堂教學不能做到深入淺出,不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在給支教大學生分派教學任務時,校長會咨詢大學生各自擅長的科目,依據其大學期間所學的專業(yè)來就近分配相關學科。但是在遇到一些較為冷門和非主流的專業(yè)學生的時候,就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只能勉強分配,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支教大學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同時也對自己的專業(yè)產生了一定的排斥感和失落感。

    2.角色轉換困難,磨合期長

    小A談到真正融入教師角色,需要半個學期,也就是2個月左右。本來就只有一年的支教時間,花費半個學期的時間來適應角色的轉變。另一個方面,學生也需要時間來適應新教師,較長的適應期容易導致學業(yè)的耽誤。

    3.管理真空,無人求助

    小A談及學校給分配的所謂的帶隊老師主要負責一些常規(guī)事務的管理,而對于工作上的內容沒有發(fā)揮太大的指導作用。大學生支教者遇到問題都是自己同伙伴私下探討解決。沒有有效的管理和監(jiān)督,支教大學生只能憑借自己經驗摸索道路,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沒有專門的組織或人員來對其進行指導,使之處于無序發(fā)展的狀態(tài),導致問題越積越多。

    4.與當地家長教育觀念的沖突

    在談及與家長溝通的問題時,小A特意講述了這樣一個典型案例。學生B不愛學習,不做作業(yè),屢教不改,非常不配合,學習沒有動力,認為家里有錢完全不用為未來考慮和努力。于是小A找到他的家長,希望配合教師一起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B的家長說“你也別管了,我也不指望他學習,你就給我像養(yǎng)羊一樣養(yǎng)著,別讓他跑到社會上學壞了。”可見,如此重要的家庭教育不僅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變成了教育的對立面,扼殺了學校教育的意義,也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里植入了教育無用的思想。“學習無用論”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以至于教學工作無法順利展開。

    (二)生活之患

    異地支教對于大學生來講,首先需要接受的是一個全新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

    1.語言不適

    小A表示,剛去的時候在跟當地人的溝通上還是存在一些困難的?!皠側サ臅r候有些困難,就是你得問當地人。大多數詞能夠聽懂,個別的說道你沒聽過的詞,你可能會卡殼。當地學生也都講烏審旗普通話,有的時候發(fā)音可能不準確,但你大概能知道他說的什么意思。上課時候我用普通話講,他們在下面用方言再講,惹得全班學生大笑?!?/p>

    2.氣候及飲食習慣不適

    小A是寧夏人,他說家離那里不是很遠,從家到那只有5個小時,因此語言風俗氣候都比較接近,但是其他幾個人(同一批去的支教大學生)在適應氣候方面很不適應,掉皮,口干,他們因此很痛苦,特別是剛去那段時間。雖然小A表示他從小就在西北內陸生活,基本沒有什么不適應的。但是他也提到因為那邊溫差大,特別冷,經常揚沙,他也生病,被凍感冒過。小A談到“飲食以西北特色為主,愛吃肉,愛喝酒,不愛吃辣?!标P于吃的,土豆土豆還是土豆,炒土豆燴土豆,土豆泥蘿卜燉土豆。”“食堂門前有塊小黑板,寫著每天的菜單,但大部分時候是不變的?!敖袢展撼赐炼菇z、燴土豆、土豆泥、土豆炒豬肝”,大家只好出去改善伙食。我是自己做飯。就在自己寢室做?!?/p>

    3.業(yè)余生活枯燥乏味

    小A的一天使這樣安排的,6點鐘起來看英語聽廣播做飯,8點回來吃飯,然后去上課。課間備課看書看資料,第二個大課間跑步鍛煉身體,再上課,中午做飯睡覺。

    4.休息時間嚴重不足

    小A談到“假期不多,嚴格意義上一天都沒有,因為周日晚上要上晚自習。星期天給學生補課,吃完飯洗衣服洗澡,閑下來看看書,或者出去吃頓肉,然后寫寫日記啊給家里人打打電話,或者到操場上鍛煉鍛煉,宿舍里沒電腦沒電視,有錢沒處花。”

    (三)心理壓力

    1.支教初期—教學壓力

    第一份沉重的壓力:“剛去的時候面對這個教學不知道怎么辦,只想一心的把課教好,其他的都沒有,這就是第一份非常沉重的壓力,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這上面了?!?/p>

    2.支教中期——忙碌、孤獨侵襲

    “除了教學還有就是給學生補課,還查課,就是做教務行政這一塊,所以我事情非常多。時間非常緊湊。每天下午基本吃的是剩飯中午做好的那頓下午熱一下就吃,因為下午5點10下課,5點半學生來補課,我得在這之前把飯吃完碗洗掉,晚上給學生補課到7點,然后上晚自習7點到9點?!?/p>

    3.支教末期——就業(yè)壓力、失落感

    小A:“快離開的時候,我們就想該怎么辦了。我們(支教的同伴)有好幾個,看到公務員報名,有這個意向的就在準備了。我也在想,我要不要就不讀研了,回去直接工作。支教完了之后會怎么做,會想很多?!敝Ы檀髮W生多帶著理想和抱負而奔赴支教地,希望給當地的教育帶去自己的價值。在調查中小A描述了自我的愿望與實際情況之間的落差。小A:“我去之前就想著要把自己這種方法,學習的方法和不放棄希望努力的勁頭教給學生。爭取讓他們每個人都帶著希望不斷的這么前進,爭取在我?guī)У倪@門課都掌握了,考得很好,單科成績我?guī)У陌嘁诺侥昙壍谝弧N耶敃r就是這么想的。現在還有2個月就結束了,感覺對他們人生觀的影響方面,可能這方面沒有達到既定的效果。”

    三、成因剖析及對策建議

    造成支教大學生的適應困難有諸多因素,首先是支教者本身準備不足,缺乏持續(xù)的職業(yè)動力,心態(tài)問題導致消極情緒滋生,部分大學生支教動機復雜以及支教地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跨文化的影響等等。根據上文分析,支教大學生的適應困難表現共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教學之困所占比重為整個比例的80%,涉及到缺乏教學經驗、缺少知識積淀等問題,這些問題都跟教學緊密聯系,特別是教學技能和教學經驗。此外,對于造成支教大學生適應困難問題的因素分析結果也顯示,支教大學生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是造成眾多適應困難的首要因素。

    解決支教大學生適應困難問題有多條途徑,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都有責任有義務做出努力來改善支教大學生適應困難的現狀。譬如國家應該考慮通過建立大學生志愿者人才庫、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人才招聘信息、吸納企事業(yè)單位提供工作崗位等方式,積極做好大學生志愿者就業(yè)服務,并且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讓他們能安心投入到支教活動中去。政府應組織協(xié)調支教活動并提供經費支持。支教學校應該對支教大學生的高度重視,派專人給予專業(yè)教學工作上的指導,對支教志愿者的生活提供起碼的保障,確保教師能有一個安定、合適的工作環(huán)境。

    作為教師輸出地和支教當地之間的橋梁,高校義不容辭應該在支教活動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高校具有科研人才密集、教學資源豐富、研究能力較強等顯著優(yōu)勢及學生眾多、師資力量強大、對外聯絡便利等潛在優(yōu)勢,因此充分發(fā)揮高校優(yōu)勢,可以進一步務實有效地開展支教工作。①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筆者從教育學的視角,提出高校應對支教大學生開展崗前培訓的建議,加強對支教大學生的指導,為支教活動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專家式”指導。具體內容如下:

    (一)肚里有墨——知識的傳授

    知識是課程的內核,也是教師的立身之本。缺乏知識傳道授業(yè)解惑無從談起。建議學校聘請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技能優(yōu)秀的大學思政教育學院的老師為即將支教的大學生志愿者開展教學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還有相關的基礎學科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這些知識的傳授解決如何做好一名教師、如何調控課堂、如何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如何處理與學生的關系等眾多方面的問題。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擁有基礎知識之外,還應該有相關文化背景的講解,即跨文化適應的培訓?,F在網絡技術如此發(fā)達,支教大學生自己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還可以邀請來自支教地區(qū)的人為支教大學生介紹當地的基本文化背景,以幫助支教大學生更好的適應和融入這個新環(huán)境,從而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我們必須明白,教育是深深地植根于它所服務的當地文化地區(qū)文化和民族文化當中的。不了解文化,教育似空中樓閣。筆者還建議開展教學案例分析,最好是當地的教學案例,使支教大學生充分了解當地教育發(fā)展情況,使支教生了解掌握支教學校的環(huán)境和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準備的奔赴支教地區(qū)。

    (二)胸有成竹——方法的傳授

    光有知識顯然是不夠的,教育活動充滿了動態(tài)性與復雜性,教育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因而掌握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至關重要。此類教學任務也可由教育學院的老師來擔任,培訓的主要內容應該遍布整個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備課到課堂組織和管理等等都具有其獨特的方法技巧。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糾正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如何處理課堂突發(fā)事件等一系列問題能否很好的解決關鍵就在于你有沒有既科學又藝術的教學技能和策略。舉個例,譬如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就要在熟悉學習者的特點的基礎之上,依據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運用教育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規(guī)律,選擇使用學生學習并能促進能發(fā)展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來呈現課程。設定的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如何把握這個度就在于教師的功底了。另外,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方面,可以靈活運用“期望效應”和“強化”理論。支教大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學活,如何學活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試講。熟能生巧,熟悉講臺把握課堂是熟練運用教學技能的必要前提和條件。在這里推薦一門課程——微格教學課,在較短的時間內(通常是10至20分鐘)完成整個教學過程。使得新入門的教師一方面熟悉了整個教學流程,另一方面能夠節(jié)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應當結合本地特色、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及他們此時此境的興趣、學習動機、對于學習的預期等來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心中有光—心態(tài)的培訓

    大學生首先在支教過程中要不斷檢驗、完善自我,虛心、廣泛地汲取知識和教育教學經驗,完成由學生到合格教師的角色轉變。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取真經,虛心求教。其次是應當學會自我調節(jié)。保持一顆平常心,正視自己、直面困難,這樣不但可以減少挫敗感和心理落差,而且有助于更好地開展支教工作。自我調節(jié)是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的術語,指個體受到環(huán)境的作用而促進原有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過程。自我調節(jié)是在自我意識的作用下,發(fā)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內在潛力而實現的,是人們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自己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困擾進行干預,促使因挫折而導致的不良情緒得以解脫,保持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過程。②心理學老師可以傳授給大學生如何面對和消除諸如孤獨、恐懼、消極悲觀等心理,通過調整心態(tài)、調節(jié)情緒、總結經驗、轉換視角、放松、傾訴等方式來預防和消除。

    培訓應軟實力與硬實力雙管齊下,與知識技能相對應的,培訓大學生支教者的另一方面是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教育理念的塑造。支教地區(qū)大多條件艱苦,需要我們的大學生有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當年所倡導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獻身精神;有對教育事業(yè)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獻身精神。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具備奉獻精神和教育情懷。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yè)。筆者認為只有充分理解教學活動、充分理解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理解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在這些基礎之上才能建立理想的的教育理念,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定位,使得支教大學生不僅做到敬業(yè),還能樂業(yè)。

    (四)腦中有網——人際交往的培訓

    大學生支教者面臨的教學之外的重大煎熬是內心的孤獨寂寞難題,因此構建大學生支教者的社會支持網絡迫在眉睫。建立不同批次大學生支教者之間的溝通體系可以邀請以前支教過的學生為新一批支教大學生進行交流,傳授經驗和給予建議。也利用當今社會發(fā)達的網絡信息技術建立一個支教大學生的聯系網和支持圈。使得所有的支教大學生能夠獲得歸屬感,能夠隨時相互交流答疑解惑。不僅同去的支教大學生要成為一個團體,同時,筆者還認為應該促進教師間合作,使我們的大學生支教老師和當地教師合為一個整體。社會學認為合作是在工作、閑暇或社會關系中,為追求共同目標,享受共同活動帶來的快樂,或只為了加深彼此關系,而以一種協(xié)調的方式一起行動。通常成功的合作應具備以下要素:動機、協(xié)調、互助、交流、分工。③值得一提的是,支教活動不僅僅是一群大學生參加并且關心的活動,還應該是全體公民關心的活動。參與支教的大學生可以動員身邊的朋友和各種社會資源共同來關注他所在支教學校的發(fā)展,如:將自己班上的學生介紹給自己的同學、朋友,通過書信或電話的方式使他們結成對子,讓更多優(yōu)秀的人能夠深入到教育援助的活動中來,給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們提供學習、心理甚至是資金上的幫助。

    (五)心中有數——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培訓

    鑒于一些大學生支教動機復雜以及在臨近支教結束時對未來的憂慮問題,筆者認為對大學生支教者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培訓非常必要。首先,要對自身的個人特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的職業(yè)價值觀、職業(yè)興趣、職業(yè)性格??梢杂尚睦韺W老師為支教大學生做卡特爾人格特質量表或者是其他個人特質量表,以及職業(yè)傾向的分析。美國著名的職業(yè)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認為職業(yè)興趣可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yè)型和常規(guī)型六種類型。從教師職業(yè)本身來看,職業(yè)興趣類型為“社會型”的人更容易適應中小學教育工作的需要,“社會型”人的共同特征是: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交新的朋友、樂于助人、善言談、愿意教導別人;關心社會問題、渴望發(fā)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尋求廣泛的人際關系,比較看重社會義務和社會道德。其次,做好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最好把支教納入到大學生個人的人生規(guī)劃里面去,五年之內,十年之內,二十年之內,自己有怎樣的目標,為了達成這些目標,要通過哪些途徑等等,通過規(guī)劃對自身發(fā)展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也使得支教大學生能夠有信心有希望有目地地進行支教活動。

    綜上所述,高校在大學生異地支教志愿者方面大有可為,通過方法與知識的傳授、心態(tài)的準備、人際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個人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做規(guī)劃這四個步驟分別展開系統(tǒng)和專業(yè)的培訓之后,相信我們的大學生支教者勢必會更有自信地迎接支教生活,目前所面臨的角色轉換困難、教學無經驗、文化適應困難等問題也迎刃而解。只有高校認真履行和發(fā)揮育人功能,才能使支教活動與支教者完美的契合起來,促進支教活動更有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教育實習模式比較[N].中國教育報,2009-1-6.

    [2]許智宏.大學生支教應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N].中國人大網,2009-01-12.

    [3]鄧希泉,曹凱.“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調研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4,9.

    [4]徐柏青,徐海霞.短期支教弊病多[J].學校管理,2005,3.

    [5]郝運.大學生支教“熔爐”中錘煉時代“好鋼”[N].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08,9.

    [6]崔允郭,鄭東輝.論指向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合作[J].教育研究,2008,6.

    [7]張旭東.應付方式解析[J].教育研究,2001,1.

    注釋:

    ①教育實習模式比較[N].中國教育報,2009-1-6.

    ②張旭東.應付方式解析[J].教育研究,2001,1.

    ③崔允郭,鄭東輝.論指向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合作[J].教育研究,2008,6.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數理學院)

    作者簡介:唐旭(1988.10-),女,籍貫:四川,碩士研究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數理學院輔導員、團總支書記。

    猜你喜歡
    適應性大學生
    谷子引種適應性鑒定與篩選初報
    健全現代金融體系的適應性之“點論”
    中國外匯(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學生之歌
    北方音樂(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大型飛機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適應性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運行狀態(tài)下的適應性分析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與慢性丙肝的研究進展
    貴煙2號在黔西南煙區(qū)的適應性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03
    大學生實習如何落到“實處”
    湘乡市| 宜良县| 河北区| 山东省| SHOW| 梁河县| 怀宁县| 洪雅县| 柞水县| 城市| 东乡族自治县| 嘉义市| 景谷| 高阳县| 辽宁省| 大同市| 石河子市| 工布江达县| 苗栗县| 哈巴河县| 长武县| 五华县| 宜兴市| 伊吾县| 桐柏县| 霞浦县| 腾冲县| 赤壁市| 浑源县| 连城县| 军事| 龙门县| 包头市| 潼南县| 乌拉特后旗| 革吉县| 长春市| 垫江县| 怀来县| 马鞍山市| 富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