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一
班干部角色意識正確與否,是班干部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而對班干部角色意識的培養(yǎng),則是促進班集體健康成長、形成良好班風的關鍵因素和有效途徑。
所謂“角色”,就班干部而言,是指班干部在班級的身份及行為和班集體對班干部的期待與要求。所謂“角色意識”,簡單點說就是班干部對自己在班集體中身份的認識以及在這種認識下的活動。如果班干部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要求,就會出現(xiàn)角色錯位現(xiàn)象。
例1:新生入校,小A自薦當生活委員。每次值日打掃清潔區(qū),小A都扛個大掃帚,默默地自己打掃,也不看其他同學來不來、干還是不干。他說,班干部不就是給大家干活的嗎?
例2:班長小B,因不認同班主任的運動會入場式方案,在班主任向大家宣布方案時,在下面諷刺挖苦班主任,說風涼話,表現(xiàn)消極。
在上述例子中,都是班干部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角色而出現(xiàn)的與角色不相符的行為。所以,培養(yǎng)班干部正確的角色意識是班干部培養(yǎng)和使用的首要工作。
筆者認為,對班干部應著重培養(yǎng)以下四種角色意識:
第一,學生角色意識?;谶@一角色,要求班干部無論是面對校紀班規(guī),還是面對同學、老師,都要意識到自己的學生角色。
例3:體育委員小C具有較強的組織活動能力。在他被提升為學校體育部長后,由于參加活動過多,耽誤一些課程。但他從不向任課老師請假或事后解釋,對任課老師態(tài)度不尊重。這反映出班干部忘記了自己的學生角色。
第二,班集體正當利益代言人角色意識。首先,班干部是班集體利益的代言人。班干部應該是本班利益的代言人,而不能只做學校的傳聲筒。其次,班干部維護的是班集體和同學們的“正當利益”,不是“不正當利益”。
例4:本班一名學生和外班學生打架吃了虧,到班上喊其他同學一起去“報仇”,班上十幾名男生“同仇敵愾”,要去打群架,班長小D竭力勸阻大家不要去,他站到教室門口說:“大家誰要去就從我身上踏過去吧!”并最終阻止了同學們的過激行為,維護了同學們的切身利益,也為隨后班主任趕來處理這一事件贏得了時間。
這里,班長小D就能夠認識到自己是班集體正當利益的代言人,而非不正當利益的維護者。
第三,班級服務者、組織者和管理者角色意識。班干部應該自覺樹立服務意識,在服務中贏得支持,維持良好的同學關系,如果忘記這個角色,就會不自覺地產生膨脹心理,從而在態(tài)度上傲慢,行為上自私,是做不好班干部的。同時,班干部在活動組織和管理時,要有組織管理者的角色意識,明白自己的擔當和責任。
第四,班主任參謀、助手角色意識。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參謀和助手,既不能滿足于只按班主任的指令行事,當“應聲蟲”,也不應自恃得到同學們的支持而不聽從班主任的安排,應該積極思考,必要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幫助班主任把班級管理好,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被采納時應先按班主任的安排辦。在上文例2中班長小B不認可班主任的方案,在下面唱反調,就是班主任參謀和助手角色意識的缺位。
那么,班主任應該怎樣培養(yǎng)班干部的角色意識呢?
一是利用每周的班干部會進行教育。班主任應利用每周的班干部會對班干部進行“角色提醒”,堅持“警鐘長鳴”。二是利用主題班會等形式,讓班干部和同學們進行角色互換,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班干部和同學們通過體驗來感受角色,增強角色意識。三是利用日記、周記等形式,要求班干部經常進行“自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角色要求。四是班主任通過案例教學,或邀請企業(yè)管理干部作報告等形式,加深班干部對角色的理解,開闊視野。
總之,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培養(yǎng)班干部正確的角色意識,有利于促進班干部健康成長,建設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配合搞好學校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