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東 于本性 董寶強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沈陽 110847)
針灸學(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以研究經(jīng)絡、腧穴及刺灸方法,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的防治疾病的重要學科[1]。針灸學不僅是中醫(yī)院校學生教學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由于針灸學的理論較為深奧,內(nèi)容分散龐雜,一直是中醫(yī)院校教師和學生均感到不易掌握的一門復雜學科。此外,針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且缺乏活潑新穎教學方式的學科。因此,采用目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難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許多醫(yī)學生在畢業(yè)實習結束后仍不能準確地識別身體各穴位及臨床應用,甚至許多低年資的住院醫(yī)生和非針灸科專業(yè)的臨床醫(yī)生也明顯缺乏穴位識別能力,以至影響到臨床工作。因此,探討新的針灸學教學方法至關重要。本次研究將“三步強化訓練法”應用于臨床實習的帶教中,既彌補了理論教學中的不足,又極大地促進了實習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臨床工作中的穴位識別能力。
1.1 研究對象選取我院2010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實習生共108名作為研究對象,從中隨機選取54名為訓練教學組,其余54名為常規(guī)教學組。對兩組學生的年齡、在校針灸學理論成績、穴位識別能力進行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結果見表1,2。
表1 帶教前兩組針灸學理論成績的比較(±s)
表1 帶教前兩組針灸學理論成績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針灸學理論成績(分)T值P值對照組54 73.01±3.70 1.288 0.200觀察組54 72.45±3.23
表2 帶教前兩組穴位識別能力得分的比較(±s)
表2 帶教前兩組穴位識別能力得分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穴位識別能力得分T值P值對照組54 284.71±5.12 1.722 0.088觀察組54 283.62±4.23
1.2 研究方法常規(guī)教學組采用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的“注入式”教學法[2]。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被動地觀看各種教學視頻,然后強迫記憶各種穴位及臨床作用。訓練教學組采用“三步強化訓練法”進行教學,第一步:學生閱讀針灸穴位圖譜,圖譜下配有相關該穴位的說明,但關鍵詞及重要的知識空白,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填出空白處;第二步:代教教師提供給學生帶有穴位描述的文字資料,學生根據(jù)穴位的描述,自己進行穴位圖譜的繪制;第三步:教師負責抽取中醫(yī)科需針灸患者病例,針對不同病情由學生制定針灸穴位治療,書寫醫(yī)囑報告,進行短期穴位識別及應用能力訓練。帶教老師對學生書寫的醫(yī)囑報告嚴格把關、認真修改、合理評分。不合格報告應重寫,以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墓ぷ髯黠L。
1.2.1 自主學習學生在大學期間均學習過《針灸學》的理論和實驗內(nèi)容,對于該學科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加上臨床實習過程中教師代教與患者真實接觸,對學生的感官有一定的刺激,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查找相關國內(nèi)外文獻進行所學知識的匯總和更新[3]。
1.2.2 小組討論將54名同學分為9組,每組6名同學,每組安排一名代教教師,針對第二步中的穴位描述內(nèi)容進行討論,發(fā)揮學生自身特點,教師負責指導及總結,保證整個討論過程有效進行。
1.2.3 學生評價帶教教師對學生第三步中的醫(yī)囑報告進行總結排名,學生對醫(yī)囑報告進行多元化評價,學生全員參與進行組間互評、組內(nèi)互評、自評及師評,評價后進行總結,找出不足及時整改。
整個實習期間均采用“三步強化訓練法”進行教學,實習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的穴位識別能力、針灸科出科理論成績進行比較。采用圖譜填寫(100分)、穴位繪制(100分)及病例診斷(150分)等方式進行識別能力的考核,三項總分為350分,理論出科考核成績以單項選擇(50分)及多項選擇題(50分)為主要考試內(nèi)容,總分為100分。
1.3 統(tǒng)計學方法將所得數(shù)據(jù)輸入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3、表4。
表3 帶教后兩組出科考試成績的比較(±s)
表3 帶教后兩組出科考試成績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針灸學出科成績(分)T值P值對照組54 76.31±3.14-11.333 0.000觀察組54 79.10±3.57
表4 帶教后兩組穴位識別實踐能力考核成績的比較(±s)
表4 帶教后兩組穴位識別實踐能力考核成績的比較(±s)
組別例數(shù)穴位識別能力得分T值P值對照組54 299.97±7.41-24.426 0.000觀察組54 323.60±8.19
“三步強化訓練法”是我院針對針灸學科臨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醫(yī)學本科實習生專門設計的一種教學方法[4]。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可以看出,該方法可在短期內(nèi)明顯增強本科實習生的穴位識別能力,使他(她)們在實習的早期即能夠獨立完成疾病防治采用中醫(yī)穴位[5]。本方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更適合于復雜抽象知識的學習。
3.1 提高學生的理論成績帶教前兩組學生的理論成績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帶教后,統(tǒng)一進行理論和實驗的考核,對分數(shù)進行比較,P<0.05。由此可以看出,“三步強化訓練法”應用于臨床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增強其臨床實踐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濃烈的興趣,在興趣和問題驅動下的學習,會變得更為積極。
3.2 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從表2、4的結果可以看出,兩組學生在帶教前的穴位識別能力無差別(P>0.05),而實習后,訓練組學生的能力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結論,“三步強化訓練法”應用于中醫(yī)針灸學帶教,可以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思維能力。
3.3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三步強化訓練法”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還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質(zhì)量,為臨床工作輸送優(yōu)秀人才。
綜上所述,采用“三步強化訓練法”用于中醫(yī)針灸臨床教學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論學習成績,而且提高了學生穴位識別能力,繼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值得教學工作中參考。
[1]石學敏,張春紅.新世紀針灸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對策[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121-126.
[2]張紅霞.建構主義對科學教育理論的貢獻與局限[J].教育研究,2003,(70):79-84.
[3]陳萍,魯芳.建構主義理論在社區(qū)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9,(4):19-20.
[4]謝秀霞,崔愛琴,楊鳳云.“三步訓練法”在外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0,10:450-451.
[5]王曉萍,吳蔚,邵冰.“三步強化訓練法”提高本科實習生心電圖識圖能力的研究[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1,(12):149-151.
[6]劉少姍,鄭艾萍.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大學英語教學中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中),2011,14(5):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