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石男
1909年2月26日,客士倫夫人第一次來到華西壩。她的丈夫客士倫是華大奠基者之一。
在日記里,客士倫夫人寫道,“我坐在轎子里,手臂上抱著七個月大的嬰兒,隨著轎夫沿著小巷前行,我的心情愉快起來,擔憂被拋到稻田上?!?/p>
客士倫夫人非常喜歡自己在華西壩的新家,“農(nóng)村由于大豆花散發(fā)出芬香而令人喜愛”。
客士倫是組建華大的英美加四差會理事會書記。1905年中國廢除科舉,各差會就有在成都聯(lián)合興辦高等教育的打算。啟爾德的女婿,曾任CS校長的加拿大學者黃思禮這么描繪當年傳教士們的抱負:“讓我們創(chuàng)建一所大學來滿足需要。成都將成為中國廣大內(nèi)陸省份的高等教育前沿基地,一個從西方港口城市直接引進沒有受污染的知識的前哨?!迸c其他教會大學不同,這所大學將以漢語為主要教學語言,課程也將從其他教會大學所強調(diào)的西方經(jīng)典和神學中解放出來,自由地發(fā)展科學研究和工業(yè)培訓、醫(yī)學教育,甚至牙科和公共衛(wèi)生學等。該大學是超國籍的,因為英美加各國差會在此浸透了合作精神,具有國際性。由于當?shù)貨]有類似的高等教育機構(gòu),這所大學將從“良好的土地”上誕生。
1907年,四差會開始在城南郊外風光宜人的錦江邊上購買土地以籌建校舍。
當時這片土地主要是水田和墓地。水田容易購買,墓地卻很艱難,因為對家族宗法觀念濃郁的中國人來說,墓地是特別神圣的。當時有諺語說:“老農(nóng)民是犟拐拐,你越勸,他越不賣”。
經(jīng)過堅韌磋商,加上當?shù)毓賳T的支持、調(diào)停,傳教士們終于獲得了足以興建大學的土地。不過,仍有部分土地即使付高價也不能購得。校園于是出現(xiàn)別具一格的“釘子戶”風景:茅屋數(shù)間、竹林數(shù)籠,豬圈、糞池、煙囪各具農(nóng)家特色,農(nóng)婦在溝邊洗碗,在樹杈上曬褲子、草鞋。而在農(nóng)舍的周圍,則是陸續(xù)拔地而起的中西合璧的華大建筑。
1909年,客倫士在請求托事部審議的一份報告中稱:“我們中一些人,一天又一天看見為這學校建設的樓房正在增加,有可能成為一所教會大學。這所大學組建了所有的系科:醫(yī)學、法律、神學、工程、農(nóng)業(yè),一年一年地輸送基督徒去幫助他們國家建設發(fā)展,上帝的榮耀??!這正是我們中間的一些人開始見到的。沒有人能說出它將變成什么,也沒有人能說出它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上帝也許會給我們(我們大多數(shù)是青年人)以智慧。在建設這所大學的基礎(chǔ)時,我們的才智將得以盡情發(fā)揮,而不魯莽地行事。當然,我們預計的事物與我們對上帝的忠誠相符合,同時,也與這個國家的未來相符合?!?/p>
1910年,華西協(xié)合大學正式開學,11名學生,后來只有2名順利畢業(yè)。剛開始,這與其說是一所大學,不如說只是一個培訓班。但是,創(chuàng)建者們的心情既激動又緊張。他們意識到,一個意義重大的事件正在發(fā)生。有人寫道:“激昂的熱情,巨大的希望和一顆對未來的忠心,彌補了所有的缺陷”。從這11個學生開始,華西壩將成為源源不斷的高等人才播種機。
華大的整體建筑設計,要在開學三年后才啟動。全校圖樣出自英國著名設計師榮杜易之手。他在倫敦設計建造了不少至今不朽的建筑物,他的鄉(xiāng)村房舍設計遍布全英,而華大建筑也許是他一生中最獨特的設計品。
1913年,榮杜易應華大理事部邀請,先考察北京古建筑,再考察川西傳統(tǒng)建筑,隨后設計出中西合璧的華大圖樣。
整個設計依照中國的建筑原理:平衡、對稱。外觀上盡情渲染東方色彩:青磚黑瓦,間以大紅柱、檐板,屋脊、飛檐上點綴以遠古神獸、龍鳳、怪鳥,檐下以斗拱為裝飾,予人神秘古樸之美。
他更煞費苦心融入西方風格,如樓基、墻柱、磚墻等。華大的地標建筑鐘樓,出自榮杜易的后任加拿大人蘇繼賢,以中式樓頂配西式時鐘,看上去卻毫不違和,達成東西方和諧統(tǒng)一的美感。
中國建筑學大師梁思成在其扛鼎之作《中國建筑史》中提及榮杜易的心血之作,他如此評價道:“歐美建筑師之在華者已漸著意我國固有建筑之美德,而開始以中國建筑之部分應用于近代建筑,如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燕京大學,南京金陵大學,成都華西大學,皆其重要者也?!?/p>
設計匠心別具,要落成還需更艱難的努力。對于這些毫無經(jīng)驗的傳教士來說,建筑華大的難度猶如精衛(wèi)填海。他們必須白手起家。四川哪些建筑材料可用?誰知道它們的拉力和強度?對于房頂,聰明的辦法通常是用這里的瓦,或者某些沿海地區(qū)用的泥土平瓦。蓋板呢?一些傳教士喜歡使用西方進口的鋼蓋板,因為它們經(jīng)濟、輕巧、耐用。人們認為在四川地區(qū)普見的灰泥木結(jié)構(gòu)不適用于永久性的大學建筑。磚呢?他們將不得不就地生產(chǎn)。石塊?砂巖是不適用的,需要更堅固的石頭,有時需要從外地運來。石灰石?可以從錦江河岸采集。大木頭?它們必須從大山深處的森林中由人肩背扛拉到河邊,再漂流到成都。人們從錦江邊把這些木頭抬回校園工地,還需要熟練的鋸木工將它們改成特殊尺寸的板材。鐵釘和玻璃呢?只能從漢口和上海長途販運而來。為等材料,有時人們不得不停工數(shù)周。(幸運的是,記錄這些場景的珍貴老照片,如今不少還存留著。)
1924年,華大女子學院落成,校長畢啟在教務樓前迎接8位拾階而上的女生。她們稍后結(jié)伴在臺階上合影留念,笑顏如花。不少女孩腕上都有金表,泄露了富貴人家身份。她們中的樂以成,后成為華大第一個女博士,終身致力婦產(chǎn)醫(yī)學,造福無數(shù),被人親切稱作“樂婆婆”。從老照片可以看到,樂婆婆年輕的時候長得不漂亮,這也許是她能成為華大首位女博士的一個原因吧?
1929年,又一幢教學大樓落成的奠基儀式上,畢啟與教務長在大樓底部一個洞穴中放入了圣經(jīng)、??腿∽猿啥计皆囊粔K普通石頭。
到1950年中國政府接管華大前夕,校園面積千余畝,建筑物七十余幢,價值數(shù)百萬美元(合今數(shù)億美元)。endprint
華大的修建長達二十多年,除了榮杜易外,還有幾位加拿大籍建筑師功勞頗著,他們是李克忠、葉溶清、蘇繼賢。其中蘇繼賢最為知名,人稱“蘇木匠”。他的兒子蘇維廉,1917年生于樂山,能說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1941年在華大任會計主任及英語講師,1952年返回加拿大。1972年,蘇維廉作為發(fā)起人之一,創(chuàng)辦了加中友好協(xié)會,連任會長至1999年。他于2003年逝世,享年86歲。
修建華大或許還有個意想不到的衍生產(chǎn)品:春熙路。1924年,楊森任四川軍務督理,他想修建街道樹立政績,但該如何著手呢?一天,他走到華大,眼前一亮:為何不這樣修?于是,楊森令人按照華大道路風格,拆房修路、拓建街道。那條街道就是后來的春熙路,如今已是成都最繁華的商業(yè)步行街,堪稱成都地標。
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華西風光遠近知名。樓閣殿堂、道路修遠;綠樹成蔭、草坪四見;河水清涼,白鷺來棲。有視頻記錄了當時女生在老師家喝下午茶的情景,女生白衣藍裙,在草坪上閑聊喝茶,吃西式糕點,跟女主人學習做餅干。金發(fā)碧眼的外國孩子在草坪上嬉鬧,不時過來拉扯女學生的衣角玩耍。
華西的運動場、網(wǎng)球場等也很大氣?,F(xiàn)在華西醫(yī)藥大學的足球場,還沒有老華西的運動場大。華大1925年參加四川高校聯(lián)合運動會,拿冠軍拿到手軟,竟引發(fā)群架事件——其他院校的學生看教會大學的學生運動成績太出色,心下不忿而尋釁滋事。如今有老視頻記錄了華大運動會場景——當然,沒有收錄打架畫面。
華西壩還有八景,為老成都的一大談資。其中對牛彈琴最為有趣。當時校內(nèi)有一高一矮兩個之最——加拿大教師沈克瑩,身高約二米,成都人稱他為“沈高人”。美國生物學教授丁克生,是洋人中最矮的,才一米五左右,諢名“丁矮子”。 丁矮子在成都很出名,除了他的矮,還因為他的滿口成都話,甚至很會“展言子兒”。丁矮子管理華西大學的奶牛,成功雜交出產(chǎn)奶量較前增加數(shù)倍的新品種。在他養(yǎng)奶牛的壩上又有鋼琴房,常有清秀女孩在此彈琴,好事者遂稱之為“對牛彈琴”。
今日我們緬懷華西壩八景,除了建筑師外,也絕不能忘掉華大創(chuàng)始校長、美國傳教士畢啟的功勛。
1913年畢啟當選為首任校長后,便開始籌集經(jīng)費。他首先向四川省當局和民國政府募得大洋萬元,四川都督胡景伊與省長陳宦各捐銀3000元以示倡導;1914年又面見袁世凱,爭取袁個人給華大捐銀4000元。為籌措建校經(jīng)費,畢啟先后15次橫渡太平洋回國,及在中國多方游說籌集辦學經(jīng)費,募集中外各界捐款達400多萬美元(合今數(shù)億美元)。每到一處,不論資本家、教會人士、中國官吏,他都主動拜會,爭取同情與贊助。
1914年11月20日袁世凱題贈稱:“美國畢啟博士為宗教大家,寓吾國四川境,凡十有五年,與其賢士大夫相習。自蜀至京者,咸樂道之。比集英美士人,在成都創(chuàng)立華西協(xié)合大學校。愿力宏大,至可欽佩。方今環(huán)球棣通,學術(shù)思想,日趨大同,允博士之志,愿同文同倫,不難企及,茲之設教猶先河也”。
1916年四川督軍兼省長蔡鍔敬祝華西協(xié)合大學詞稱:“立國之本,曰富與教。富以厚生,教以明道。原人之素,維身與心。心失所導,厥弊頑冥。賢哉西哲,有教無類。萬里東來,循循善誨。文明古國,中華是推。文明大邦,英美是師。宏維西賢,合爐冶之。……岷峨蒼蒼,江水泱泱。顧言華西,山高水長”。
1946年畢啟以73歲高齡告老回鄉(xiāng),中國政府比照美國杜威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勃蘭克博士的先例,授予他外籍特殊勛績?nèi)耸繕s譽:紅藍鑲綬四等彩玉勛章。
畢啟不但是務實行動者,也是珍視中國文化的理想主義者。1933年,他在一份報告中說:“我們希望,一個基督教大學生,他獻身和忠于中國的歷史文化方面會做得更好。在混亂時期,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屏障,擋住對傳統(tǒng)價值無情和膚淺的破壞與拋棄?!?/p>
(作者為西南民族大學副教授,專欄作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