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烈輝 李捷壯
(河源市人民醫(yī)院內(nèi)六科,廣東 河源 517000)
血清胃蛋白酶原聯(lián)合高危人群胃鏡檢查診斷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胃癌的價值
劉烈輝 李捷壯
(河源市人民醫(yī)院內(nèi)六科,廣東 河源 517000)
目的 探討評價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幽門螺旋桿菌抗體(Hp-IgG)聯(lián)合高危人群胃鏡檢查能否作為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的篩查指標。方法 選取該院消化內(nèi)科收治的經(jīng)胃鏡檢查確診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419例。在進行胃鏡檢查前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分離血清后于-20℃冰箱內(nèi)保存。以病理學活檢結果將受檢者分為正常對照組78例、淺表性胃炎組114例、萎縮性胃炎組125例、胃癌組102例。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受檢者空腹血清PGⅠ、PGⅡ和血清HP-IgG抗體進行定量、定性檢測。結果 (1)胃癌組和萎縮性胃炎組與正常對照組PG I水平比較。差異顯著(P<0.05);胃癌組較正常對照組PGⅡ水平差異顯著(P<0.05);胃癌組和萎縮性胃炎組與正常對照組PGI/PGⅡ(PGR)之間差異顯著(P<0.05);(2)在除正常對照組外的341例上消化道疾病受檢者中,Hp陽性246例(72.14%)、陰性95例(27.86%);(3)在萎縮性胃炎組中PG I、PGⅡ的水平與Hp的陰性和陽性組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PG結果陽性時,Hp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陰性;PG陰性時,Hp陽性率顯著高于陰性。結論 血清PGⅠ、PGR的變化水平與Hp感染密切相關;結合血清PGⅠ、PGR及Hp-IgG抗體檢查可以作為胃癌的篩查指標。血清胃蛋白酶原聯(lián)合高危人群胃鏡檢查對Hp感染相關胃癌的診斷具有重大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血清胃蛋白酶原;胃鏡檢查;病理學
胃癌多見于40~60歲之間,男患約為女患的2倍,其發(fā)生以腺癌為主,病位多在胃竇部,胃小彎部尤甚〔1〕。早期胃癌期間70%以上患者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當危急癥狀出現(xiàn)時,病變往往已發(fā)展至晚期〔2〕。胃癌的病因復雜多樣,尚無十分明確的論述,在我國幽門螺桿菌(Hp)能引起胃部炎性病變,致使萎縮、增生、異型等一系列致病事件的發(fā)生,最終導致胃癌〔3〕。當今社會,早期診斷及篩查方法的缺失是造成胃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主要以纖維胃鏡檢查和胃脫落細胞學診斷作為胃癌的診斷方法,但診斷效果差強人意,本研究通過血清蛋白酶原(PG)聯(lián)合高危人群胃鏡檢查對Hp感染相關胃癌診斷價值進行評估。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消化內(nèi)科進行胃鏡檢查確診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419例,年齡22~76〔平均(62±5.1)〕歲。以組織活檢病理學結果將受檢者分為正常對照組78例、萎縮性胃炎組125例、淺表性胃炎組114例、胃癌組102例。正常對照組為胃鏡檢查未發(fā)現(xiàn)明顯黏膜病變,乙型肝炎病毒(HBV)快速檢測結果陰性。各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 ①癥狀:70%以上早期胃癌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加重與進展,可逐漸出現(xiàn)上腹部隱痛飽脹、噯氣嘔惡、食欲減退、消化不良以及黑便等與胃炎或胃潰瘍癥狀類似的非特異性癥狀。中晚期胃癌,見胃區(qū)咬嚙性疼痛、沉重飽脹、嘔吐發(fā)熱、腹痛腹瀉、厭食消瘦、水腫貧血等。②體征:絕大多數(shù)胃癌患者體征不明顯,部分存在上腹部輕度壓痛等輕微癥狀。
1.3 納入標準 參照《上消化道疾病診斷指南》〔4〕所有病人均為因消化系統(tǒng)疾病于我院就診,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胃黏膜活檢結果均經(jīng)確診?;颊咝g前未經(jīng)過放、化療以及生物治療。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80歲;②近1個月有外科手術史、行內(nèi)窺鏡支架術者;③有影響新陳代謝藥物服用史者;④患有嚴重內(nèi)分泌疾病及免疫性疾病者;⑤嚴重肝、腎功能衰竭及心力衰竭者;⑥神志異常者;⑦不愿配合本研究者。
1.5 檢測方法 在進行胃鏡檢查前抽取4 ml空腹靜脈血,靜置2 h后分離血清,保存于-20℃冰箱內(nèi)。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對受檢者空腹血清進行PG分析,對受檢者空腹血清PGⅠ、PGⅡ行定量檢測,血清Hp-IgG抗體進行定性檢測。
1.6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胃鏡檢查;血清PGⅠ、PGⅡ定量檢測;血清Hp-IgG抗體進行定性檢測。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t、χ2檢驗。
2.1 各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PG水平的比較 PG Ⅰ水平:與正常對照組比較,除淺表性胃炎組外,其他各組均有顯著差異(P<0.05);(2)PGⅡ水平:胃癌組較正常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3)PG Ⅰ/PGⅡ(PGR):除淺表性胃炎組外,胃癌組和萎縮性胃炎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4)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余三組間血清PG水平兩兩比較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血清 Hp-IgG 抗體檢測結果 以血清Hp-IgG抗體數(shù)值≥1為Hp陽性標準。在341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Hp陽性246例(72.14%);陰性95例(27.86%);胃癌、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Hp陽性感染率分別占31.3%(77例)、37.0%(91例)和31.7%(78例)。
2.3 Hp感染與萎縮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PG I、PGⅡ水平的關系 在萎縮性胃炎組中,Hp陽性組和陰性組中PG I、PGⅡ水平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各組在PGR水平上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胃癌組中,比較HP陽性組和陰性組中PG的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1 各組血清PG水平的比較
與正常對照組比較:1)P<0.05;與淺表性胃炎組相比:2)P<0.05 ;與萎縮性胃炎組相比:3)P<0.05;與胃癌組比較:4)P<0.05
表2 Hp感染與萎縮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血清 PGI、PGⅡ水平的關系
與同組陽性組比較:1)P<0.05
2.4 血清PG、Hp-IgG抗體聯(lián)合檢測結果 血清胃PG結果陽性時:Hp陽性、陰性率分別為66.41%、33.59%,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陰性;PG陰性時:Hp陽性、陰性率分別為66.19%、33.81%,陽性顯著高于陰性。 Hp陽性時與PG的陽性或陰性無明顯差距(χ2=1.412,P>0.05)。
胃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高發(f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其死亡率在各類惡性腫瘤中位列首位〔1〕。多數(shù)患者在胃癌早期沒有顯著癥狀,患者往往沒有提高警戒,因此,要保持對胃癌早期癥狀的警惕,及時就醫(yī)檢查。胃癌早期診斷標志物和診斷方法的探尋,能在早期有針對性地對高危人群進行干預治療,以降低胃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為最終目的。胃內(nèi)鏡檢查在篩查早期胃癌患者及高危人群時被奉為診斷金標準。但其對亞臨床患者的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為普查手段尚不成熟。長期持續(xù)Hp感染可誘使局部炎癥和免疫反應的發(fā)生,致使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水平降低,導致致癌物和癌前病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5〕。Hp及其作用機制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人們對消化道疾病發(fā)病機制的常規(guī)認識,是科研領域里程碑式的進展〔6〕。通過清除Hp感染,對胃黏膜細胞正常生理功能的恢復以及胃癌的發(fā)生率的降低具有明顯效果。相關研究表明,對于胃黏膜功能和狀態(tài)的變化情況,血清PG I、Ⅱ水平和PGR的監(jiān)測是一種良好的檢測指標,起到“血清學活檢”的作用,有經(jīng)濟、便捷、高耐受性等優(yōu)點。李月紅等〔7〕對部分伴有異常血清PG水平的人群,進行了一系列檢查,結果顯示其發(fā)生癌前病變的概率明顯在正常水平以上。有關報道顯示,在胃黏膜異型增生早期,不成熟細胞含量的逐漸增高,導致其分泌的部分PG I,在胚胎期胃黏膜組織中高度表達,致使此期間低分化組織比高分化組織的增高更加顯著〔8〕。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者,發(fā)生惡變的比率明顯增高〔9〕。觀察萎縮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檢查結果,可發(fā)現(xiàn)血清PG I水平明顯降低,同時較早期胃癌而言,進展期胃癌的降低水平更為顯著。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PG Ⅰ和PGⅡ的分泌與胃癌細胞也有較大的聯(lián)系〔10〕。對胃癌全胃切除術及有無術后復發(fā)的患者進行PG I、PGⅡ檢測,發(fā)現(xiàn)除了胃癌術后復發(fā)患者明顯升高外,前兩者水平基本正常。因而,血清PG I,PGⅡ的檢測可作為評定胃切除術后復發(fā)的指標〔11〕。大量研究結果顯示,PG的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的病變情況,對于診斷上消化道疾病具有深遠意義,提示了對早期胃癌篩查和診斷的重要性和檢測胃癌術后復發(fā)與轉(zhuǎn)移的必要性。
由于本次實驗時間、經(jīng)費及樣本資源的局限,可能造成某些指標的不完備,望今后增加樣本含量,完善各項指標,得到更加科學的實驗結果。
1 梁玉萍,劉維花,楊落落,等.早期胃癌的篩查〔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4;53(4):325-6.
2 鄭 瑩,徐耀昌.上海市胃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的變化與預測〔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0;5(3):152-4.
3 孫 濤,袁 媛,李兆申.早期胃癌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進展與現(xiàn)狀〔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4;34(4):421-7.
4 郭云霞,王郁杰,朱 瑩.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的相關性探討〔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7(7):1700-1.
5 常廷民,李秀敏,范穎英.胃癌及胃息肉組織中 FHIT 蛋白表達變化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系〔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0):2395-7.
6 呂艷麗,李 毅,劉光順,等.胃癌高發(fā)區(qū)血清胃蛋白酶原初篩加高危人群胃鏡檢查方案與直接胃鏡篩查方案的效果比較〔J〕.中華腫瘤雜志,2013;35(5):394-7.
7 李月紅,張祥宏,黃 飚,等. 胃癌高發(fā)區(qū)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及異常標準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10):840-4.
8 鐘 濤,馬 麗,張曉華,等.胃腸外疾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原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4):3524-5.
9 陳鐵暉,鄭奎城,林曙光,等.福建省胃癌中低發(fā)地區(qū)居民血清胃蛋白酶原亞群、胃泌素-17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水平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中國腫瘤,2014;23(3):209-13.
10 魏樹利,常云波,王建文. 血清胃蛋白酶原 Ⅰ 檢測在胃癌診治中的作用〔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0):779-80.
11 姜相君,林惠忠,呂 梅,等. 胃蛋白酶原亞群測定對胃癌早期診斷及術后復發(fā)早期預測的研究〔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08;11(5):399-401.
〔2015-05-15修回〕
(編輯 袁左鳴)
河源市科技計劃項目(No.2014-10)
劉烈輝(1981-),男,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消化內(nèi)科研究。
R735.2
A
1005-9202(2015)12-3392-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