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芳 馮薇
摘 要: 古往今來,不同時代的中國文化對世界都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在日趨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之下,對外漢語教學更應站在文化傳播的高度,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相結(jié)合,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高校在華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橋梁,中國文化課的廣泛開展勢在必行。本文就中國文化課的開展提出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討論新形勢下如何合理地開展中國文化課程。
關(guān)鍵詞: 中國文化 留學生 課堂教學
一、文化傳播與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中國上下五千年中,文化傳播曾出現(xiàn)過多種形式,而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則是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早在唐朝,日本、大食、新羅等國家就派出遣唐使來學習中國文化。唐代長安國子監(jiān)曾接納大批西域國家的留學生,他們學習研究中國古代典籍,接受中國式教育,參加中國的科舉考試。這些遣唐使和留學生成了當時對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主要力量。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外國人對中國這個神秘大國越發(fā)感興趣,“漢語熱”持續(xù)升溫。據(jù)統(tǒng)計,至2013年各類外國留學生已經(jīng)達到了35萬6499名,并且分布在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和部分教育機構(gòu)中接受教育。毋庸置疑,各國留學生的來華學習將有利于中國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對外漢語教學應立足于中國文化的傳播,有意識地將漢語知識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相結(jié)合,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內(nèi)涵,減少兩國文化間的沖突,從而提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比較側(cè)重語言結(jié)構(gòu)的學習,忽略了文化教學和學生背景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沒有對中國文化進行系統(tǒng)教學。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時代變遷,其背后蘊含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沒有文化支撐的語言,就如嬰孩的隨手涂鴉,雖有其形卻無其意,亦無人通曉。所以,透徹理解一種語言必須與其文化背景緊密聯(lián)系。在平常的對外漢語課堂中,留學生主要學習漢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在這些知識點中滲透的中國文化比比皆是,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提高留學生漢語學習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將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落到實處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中國文化課程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使文化更好地服務于語言教學,在現(xiàn)代對外漢語課堂中,教師會在語法教學上進行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讓學生在不同層面對所學內(nèi)容有進一步的了解。這種強化式教學方式無疑是一種好方法,但筆者認為,在知識統(tǒng)合方面這種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對中國文化一知半解,對文化零散淺顯的認識加上學生主觀因素的認知和負遷移的影響,容易造成對中國文化的曲解,所以在漢語學習的基礎(chǔ)上,學校及相關(guān)教育機構(gòu)有必要計劃性地增設(shè)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教學,增加文化教學的比重,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教學,加深留學生的文化底蘊。
針對留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各高校已經(jīng)有意識地開展文化課程,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為語言學習打下基礎(chǔ)。但由于課程開展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使得教學任務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1.學生個體學習情況
(1)對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性不強。在華留學生當中,部分學生以學習漢語為主要目的,忽視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認為語言是主要學習的方面,文化只是輔助語言學習的一個小部分,可有可無,并不影響對漢語的學習。
(2)漢語基礎(chǔ)差,對中國文化課失去興趣。每個人學習語言的接受能力都有差異,所以在同一個班中的留學生漢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在中國文化授課過程中,會有學生出現(xiàn)迷惑,感覺力不從心,跟不上節(jié)奏。
(3)學生接受文化知識的方式各異。大部分留學生喜愛從親身實踐中感受領(lǐng)會文化的魅力,而相反,部分學生更愿意聽老師的講解,通過第三者的引導學習,對中國文化有理論上的認識。
2.文化課教學質(zhì)量情況
(1)課程安排不當。在留學生培養(yǎng)方案中,學校主修課程多以漢語學習為主,而中國文化課程則以選修課或是課外活動的情況出現(xiàn),課時相對較少,且在選修課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同時,部分高校對文化課設(shè)置帶有隨意性。參看下表:
表 一
表一是某高校的漢語春秋季班(為期18周)必修課與選修課課程設(shè)置,該高校根據(jù)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生設(shè)置了不同的課程,在語言必修課大致上都設(shè)置了比較明確的學習方向,選修課中也出現(xiàn)了與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課程,但選修課中的文化課程比例相對較少,未有明確的選修課課程安排計劃,可以看出某高校較忽視中國文化課程的比例,更加側(cè)重語言教學。
(2)教師教學能力不足。高校中并不缺乏擅長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教師,在對留學生進行中國文化課教育時,這些教師可以大放異彩。但是由于缺乏對授課對象的充分認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有時讓留學生們覺得隱晦難懂。本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多半注重對漢語言的研究,缺乏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究,在教授文化課上教師本身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
(3)教學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文化課集中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進行,主要以講授為主要手段,學生親身體驗的時間占少數(shù)?;旧虾茈y實現(xiàn)“走出課室,走進社會”,體驗切切實實的中國文化氛圍。
3.課堂資源籌備方面
文化課內(nèi)容單一,覆蓋面窄。中國文化課一般會設(shè)置較容易開展的課程,如包餃子、剪紙藝術(shù)、書法等,而像中國傳統(tǒng)樂器、舞蹈、中國哲學思想等內(nèi)容很少出現(xiàn)在文化課上,導致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單一性,缺少全面接觸本土民族文化的機會。如下表:
表 二
表二是某高校漢語短期進修班其中兩個星期的課程安排截圖,不難看出該高校對文化教學有相對集中的時間,但文化學習的方向僅僅圍繞中國功夫、剪紙和書法這三塊內(nèi)容進行。這樣,對于曾對中國文化有所接觸的學生來說,可能會缺乏興趣,也可能會讓學生存在這三塊內(nèi)容等同于中國文化主體部分的錯誤觀念。
三、如何優(yōu)化中國文化課程
1.課程設(shè)置安排
(1)優(yōu)化文化課程設(shè)置。學校應將更多的中國文化課納入必修課當中,并增加在必修課中的比重。在選修課中,要求留學生修滿中國文化課程的學分方可畢業(yè),避免留學生不選或漏選中國文化課的情況出現(xiàn)。
(2)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對于初次接觸中國文化的學生,多以實踐代替理論知識,實踐性的活動能讓學生初步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打下基礎(chǔ)。偏重理論內(nèi)容的學習可以放至中級或高級階段,這樣,隨著學生語言程度的提高開展不同難度的文化課程,使學生的文化知識框架得到不同層次的擴展和延伸。
2.教師資源方面
(1)注重“雙文化意識”教師的培養(yǎng)。對本土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同時,對學生的文化背景也不覺得陌生。在文化課的教授中,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大量閱讀關(guān)于跨文化交際類的書籍,將各國家的基本國情與習俗牢記于心,培養(yǎng)對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敏感度,避開文化忌諱,減少文化沖突,向?qū)W生傳授具有實用性的中國文化。
(2)鼓勵教師多學習文化知識。對外漢語教師不僅要擅長講解語言語法,還要對中國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在文化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參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人文科學專家要注重對自身語言的精簡,將深奧的學術(shù)用語轉(zhuǎn)化為淺顯易懂的語言,在文化課堂中,讓每一位留學生都各有所獲,各有所得。
(3)因材施教,尊重學生接受文化知識的差異,課上互動,課下多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感受體會、知識接受的程度,從而在學生的反饋中,不斷增強教學能力,改進教學方式。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尊重與關(guān)心,方便日后文化課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3.課程教學方式
(1)以參與式教學為主導。“參與式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全體師生在平等的人格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互動學習,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并能投入到學習的快樂之中。人文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教育的目標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在能力,使他們能夠愉快、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工作。將這種教學方式引入留學生中國文化課堂當中,顛覆傳統(tǒng)文化課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教師離開講臺走進學生群體,切切實實與學生交流,融入學生群體,讓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的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一起“解決問題”。
(2)以小組合作式學習為中心。合作式學習方法主要體現(xiàn)為學生間的小組形式,教師要充分了解留學生的個人背景,合理安排分組,減少出現(xiàn)小組成員中的偷懶行為。以廣外南國商學院中國國畫課為例,考慮到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在課上,每兩位留學生都會搭配一個中國學生,這些中國學生大多數(shù)對自己所負責的留學生比較熟悉,過去在校曾有不同方面的接觸。在教學過程中,留學生可以在中國學生的協(xié)助下完成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這種利用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合作的學習方式,降低了留學生學習課堂內(nèi)容的難度,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對外漢語教師必須重視留學生個體情況,科學合理分配小組任務,鼓勵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用集體的力量出色完成教學任務。
(3)以活動式教學為手段。由于文化背景各異,學生對教師的講解有不同的理解,同時無法在課堂當中體現(xiàn)真實的文化情景,容易形成文化的“刻板效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枯燥的講解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文化的動力。筆者曾對15名在華留學生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偏愛親身實踐的形式。在文化課堂中,教師有必要開展相關(guān)活動教學,讓學生親身體驗文化,直接獲得經(jīng)驗,通過不一樣的學習形式,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有新的認知。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發(fā)揮想象、思考判斷、綜合分析,動手完成任務,并要以漢語為交際用語克服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隔閡。這樣,活躍的課堂氛圍,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化的興趣,使學生更進一步體驗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結(jié)語
文化與語言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漢語學習的重要支撐,中國文化課是留學生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但這也是一個難題。對外漢語教師應將更多目光放在留學生中國文化的教育上,僅僅拘泥于對學生語言技能訓練的教學方式將不適應教育發(fā)展的潮流,怎樣將中國文化與語言教學相結(jié)合,讓學生的文化學習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在課堂這個有限的空間內(nèi)盡可能讓留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學習中國文化的樂趣,并將所學的文化精華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究。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劉珣,2000:335-355.
[2]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62.
[3]周健.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及教師的雙文化意識[J].語言與翻譯,2004(1):64-67.
[4]張麗.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中國文化課中的運用[J].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1,30(5):182-184.
[5]孫哲.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淺談[J].中國水運, 2008,6(1):231-232.
[6]滿晶.馬欣川,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述評外國教育研究,1993.3.
基金項目:“廣東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留學生與中國文化的‘親密接觸”,編號:201412620030。
指導老師:馮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