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文明
彝族古時候辦喜事都少不了“送喜神”儀式。
傳說,周公和桃花相好多年,而周公卻與另外一個姑娘結婚。桃花在周公婚禮當天在喜棚架上上吊身亡。從此,每當辦喜事都少不了搭喜棚抖松毛,履行“送喜神”程序?!八拖采瘛背绦驈碗s,特別是彝族傳統(tǒng)舞曲笛子、二胡、三弦吹、拉、彈難度大,舞步也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結婚辦喜事,如果沒有條件履行“送喜神”程序,人們不敢隨便搭喜棚。據(jù)說是桃花陰魂不散,一旦搭了喜棚,桃花就來附身,個別人就會發(fā)生昏厥現(xiàn)象?!八拖采瘛蔽枨泄潭ǖ男?、舞蹈格調(diào)要求規(guī)范,用品道具及其禮數(shù)要求嚴謹,因為它是男女老少均可參與的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所以經(jīng)過彝族先民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和發(fā)展,延續(xù)到至今。
傳說歸傳說,但至今還有人曾見過如此場面。傳說也好,巧合也罷,總之,能有彝家老老少少參與其中,舞蹈放歌,通宵達旦,惟有喜事履行“送喜神”。彝族文化以舞曲舞蹈形式展示,“送喜神”是個放歌競舞的平臺,為村鄰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理解,達到團結友愛、和諧進步提供了極好機會。
喜事正客前一天,即準備好喜事正式行事的用具。喜棚架用木條、枝葉及舞場中央火堆用柴。晚上,把主人家的祖宗神木遺像請到正堂屋中央案桌上的升斗中,點香插上。
管家在案前準備接親禮品:紅糖、茶葉、鹽等適量用紅紙包好放案上。
正客當天,東方發(fā)白、迎親隊伍出門。
相幫開始搭喜棚,擺香案等各項事務。
搭喜棚時間有兩種說法,早飯前和早飯后??磥砜梢砸蚴露h,實事求是。一早搭棚好爭取時間。搭棚規(guī)矩不多,一是滑油桿先豎,二是枝條擺放頭尾走向須一致。香案擺院子靠階沿中央,案桌上放只四方升斗,升內(nèi)放甜蕎或米適量,中間插上正中豎行寫有“南極長生大帝紅鸞天喜五方車馬神君位”的喜神牌位,牌位左邊豎行寫“周公圣人”,右寫“桃花仙女”。案桌上擺放茶杯一對,麻片二條,姜、蒜、杏子、李子;擺秤一桿,嗶寬、等盤內(nèi)裝泵塊一個,銅錢一串;擺豬頭在最前面,豬嘴朝上張開,咬豬尾巴,撮斗一個,燈籠一對,竹箭一個,破一頭開如傘狀,杵臼、杵棒。三腳倒立,腳朝天分別綁燒水刷刀、鐮刀、簸箕、根索、棕蓑衣各一件,大件擺松毛地面上。
中午飯后,進行踩棚儀式,通過踩棚后方可在棚下擺席和從事婚宴相關活動。
踩棚儀式開始:喜棚中設香案,上述大件道具于點香祭案之時擺到案前。
踩棚隊人員身著便裝,排成一縱隊形圍棚中香案轉圈。踩棚參加人員以東家為主,其順序為叭喇匠,三弦二胡,笛子,姑梭人。姑梭人由東家男女各約十余人組成。一般踩棚所行舞蹈稱為“姑梭”,姑梭人指邊舞邊念白或原生態(tài)唱祈神曲的人,一般為女的充當這一角色,并能按規(guī)范唱清緣由,有頭有尾。開場: 一般除上述順序外,在條件具備情況下,叭喇匠、吹笛者、三弦二胡,后跟抬杵臼一人,抬杵棒一人,邊走邊作杵棒沖杵臼樣子;頭戴倒三腳者披蓑衣,左手提簸箕,右手提根索,邊走邊用根索敲打簸箕,一人倒騎羊跟在后,后跟邊走邊唱的姑梭人,后跟東家族鄰相幫。行進中邊走邊奏“姑梭”調(diào)。姑梭人唱(彝語)“尼哉以尼高,含哉以尼高,我頗皆么得,賽派歹增多,迷題以生能,他么才若得,合龍耐禮行多,支哉格合若,搭比來來能,秋腳秋心合,尼哉以尼得,格別鄰舍多,康長文尼多,我頗皆么得,若遷記號背,樓妹你他硬,樓口你他硬,灶基老爺格,趕題格來了”。踩棚、姑梭整個過程順序繞三圈、倒繞三圈。
進親之禮:迎親進門,新郎新娘于院中案桌前站好,進親主持人念進親文:“日吉時辰,天地升張,新人來到站兩旁。新郎偕喜神位前,一進香,二進香,三進香”。隨主持人念白點香插排位前。主持人:“叩首、叩首、叩首、三叩首,叩首、叩首、叩首、六叩首,叩首、叩首、叩首、九叩首”。新郎新娘按念白行叩首禮。主持人念進親文:“東南西北有感神祗,息伏真香,普同共食,每今時雨應吉祥,花燭滿院好風光,無事閑人請出去,只留鸞鳳配鴛鴦”。新郎新娘上階沿,到正堂屋門前行解松毛疙瘩禮。古時彝族“解松毛疙瘩”是定終身,也就是現(xiàn)在領取了結婚證的意思。解松毛疙瘩儀式:主婚人在新娘進門之前,用一根紅線兩頭各綁一根香點火,紅線中央結上三個松毛結,竄三個銅錢。迎新娘進門前,新娘把松毛疙瘩解開,主婚人從堂屋內(nèi)向門外摔碎一個土罐,然后新娘才能跨進門坎。新郎新娘雙雙在祖宗神木遺像前叩頭,主婚人口念:叩首、叩首、叩首、三叩首,叩首、叩首、叩首、六叩首,叩首、叩首、叩首、九叩首”。
迎親隊安席。席畢,族鄰親友坐定,由東家、相幫人員傳煙。
姑梭開始,參加人員:均著新裝的東家有關人員,新娘一方送親人員為一隊,舅舅家一方為一隊,兩隊人互為反向行故梭之禮。叭喇匠、三弦二胡、笛子、抬杵臼杵棒者,戴倒三腳者,跟在東家一隊人后,與舅舅家一隊人反向前進。樂起,奏“姑梭調(diào)”,按姑梭舞步行進。彈三弦拉二胡者邊奏邊唱:“麥含以麥得,皆么禮來得,左丈左左題,飄月文來合,麥色大大朵,姑折過來合”。
姑梭人唱:“迷題以生能,我頗皆么得,合龍禮數(shù)多,格惡盆粗皆,樓妹耐他硬,再么八卦口,樓口耐他多硬,我頗皆么得,門神對子若,若千記號背,格比鄰舍多,康長文尼多,達比來來尼,三打三吹麥搗叟,你以高硬無多,羅麥先先呢,其招令則多,若招合則多,支鋪開搗叟,羅鋪開搗叟,你左交過衣合,灶基老爺給,秋心趕題來”。
姑梭隊行進方式,順三轉、倒三轉。
姑梭結束,瑪咕遮(傳統(tǒng)彝族舞)開始。
彝族笛子、二胡舞,一跺腳、四跺腳。
彝族弦子舞,二首。
自由式彝族舞二首過后,狂歡到天亮。
隨著天色明朗,爬滑油桿開始。由東家舅家互為對手競技。先由舅家攀爬,以爬上滑油桿取下木片者為贏家,輸家得喝罰酒。
此程序在“天亮調(diào)”舞曲演奏中進行并有舞蹈伴舞。
次日早飯,席上,唱兩首酒歌。其一為男聲唱“酒神曲”:(彝語)“阿尼能支半邊色赤播多,歐所來得叟支字多,秀佳……刀哇”。其二為女聲唱:“勸酒調(diào)”:支刀來,支刀來,歐所以尼來歐所以尼來支刀來,赤久你地刀,歐所以尼來支刀來,枯刀刀拉繞。
席后姑梭人員行姑梭之禮。
姑梭人唱:(彝語)“黑咻咻惡得,我格其白搗,黑咻咻們得,我格其所搗,你哉以尼得,張班師傅格,本基土主格,阿尼得請示朵,你趕題格衣了,王波仁來合,作尼若高繞,禮高賠播羅,作尼作播花,無散無無多,羅咱萬播得,你口高過衣合。
姑梭隊參加人員:東家相幫,送親隊。舞步以“姑梭”步為主。
待唱完,舞曲聲中,送親隊扯喜棚架上枝條帶出喜棚,“姑梭”隊隨后,送出喜棚外。
“姑梭”隊送喜棚架枝條及送親隊至村外,將枝條丟向送“鬼壇”,另折枝條在手。跳“松毛舞”。
舞曲詞:“歡歡喜喜回家,前前后后刷一刷,祝你健康有姿有樣,你幫我來我?guī)湍闼⒁凰?,清清爽爽回家了,好運順山來山里來,平平安安在,世世代代幸福長”。
舞畢,在回家路中燒堆火,丟上松枝條,青煙裊裊,人們逐一從清煙上跨過,以示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