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鹽亭先賢文同的生活、求學、為官足跡和傳世詩文中,系統(tǒng)梳理文同精神內(nèi)涵,著力挖掘其在官德修養(yǎng)方面的現(xiàn)實意義,以期在發(fā)掘、借鑒中傳承文同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
關鍵詞:文同精神;官德修養(yǎng);借鑒傳承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四川鹽亭)人,著名畫家、詩人。文同是四川鹽亭先賢的代表人物之一,發(fā)掘文同的精神遺產(chǎn),宣傳弘揚文同精神,既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推進地方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除了“成竹在胸”的水墨竹畫藝術外,文同諸多閃耀著中華文化光輝的精神品質(zhì),不為大眾所知。從《文同評傳》中可以看出,文同雖然是一個封建官吏,卻在其諸多不凡的人生經(jīng)歷中閃耀著光輝的精神品質(zhì)。這些精神財富,值得我們用心去發(fā)掘、研究、傳承和發(fā)展。
一、忠君為民、法制利民的理念
文同知陵州時,在《奏為乞免陵州井納柴狀》中,有一段話特別令人警醒:“臣之所見止為四縣百姓有此積久輸柴之弊,未嘗有人為之言者。臣今既知矣,豈敢緘默?實恐上負委寄,循滿而去,尸此祿食,非素心也?!蔽耐瑸楣?,不是尸位素餐,循滿而去;更不是為保一己之官帽,漠然視之而緘默,或畏懼權勢,置社會安危、民生疾苦于不顧。其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顆“素心”。
這“素心”是什么呢?其一是“恐上負委寄”,其二是“為四縣百姓”?!翱稚县撐摹?,表現(xiàn)了他的忠君思想,把忠君和為民結合在一起。既然是忠君與為民的結合,就不能絕對“唯上”。這不“唯上”的標準,從文同的事跡來看有兩個,一是是否損民害民,二是是否符合公認的法度。
關于第一個標準,即文同的為民思想,在他的《送堯夫二章》(堯夫名純?nèi)剩吨傺椭?,文同同年進士)中有進一步的闡釋:“欲與民為利,先求正所妨?!薄安粻柮哺?,其如體自傷?!笨梢姡芭c民為利”,是他為官的宗旨。凡對“與民為利”有所妨礙的,他就堅決矯正。
公元1071年,文同到陵州后,深入山區(qū),見百姓為鹽井“輸柴”十分悲苦。而“煎鹽所用燒柴由陵州四縣百姓按戶繳納”,則是“二三十年前…舊時立法規(guī)定”。文同并不“執(zhí)據(jù)”反要廢除,他以為二三十年前立法時,全州官井只有數(shù)處。但到他的任職時已發(fā)展到數(shù)百井,所要捐的柴已是過去的幾百倍,不僅砍伐大量林木,導致“山谷童禿,極望如赭”。而且無論老幼都要荷負運柴行走數(shù)百里崎嶇險峻的山路,“衣裳穿露,身體尩瘠[1],都無人色,吁嗟之聲,充溢遠近?!保ā蹲酁槠蛎饬曛菥{柴狀》)看到這種情況,文同便奏請革除這一弊政,改官辦為民辦,推向市場。這一廢舊法、除苛輸?shù)呐e動,獲得了當?shù)匕傩盏臒崃覔碜o。這一廢一興,鮮明地表現(xiàn)出他所主張的是要利民惠民,而不是傷民損民。
關于第二個標準,即維護公認的法度。
公元1070年他在京城知太常禮院時,又兼編修《大宗正司條貫》,負責討論擬定宗室禮法制度的事務。這事涉及王公大臣,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會遭致不幸。7月,在議幾位宗室后嗣襲封爵位的事情上,文同因與陳薦等“執(zhí)據(jù)典禮,不予創(chuàng)改,違背了上意,受坐(處分)奪一官,由五品降為六品”。其實,他“執(zhí)據(jù)典禮,不予創(chuàng)改”,很多當朝官員都是贊同的,但都不敢像文同一樣對上直言。文同卻做到了寧愿官削一職也不讓步,他的“執(zhí)據(jù)”彰顯了為人處世的錚錚鐵骨。
文同以守法利民的理念履仕,能做到既“與民為利”而“正所妨”,又“執(zhí)據(jù)典禮”不唯上,是難能可貴的。
二、憂國憂民,勤民謹政的精神
文同所懷的“與民為利”的“素心”,鞭策著文同每到一處,都把造福社會、惠利百姓放在第一位,真心誠意地為百姓干事。
公元1070年,文同被朝廷任命為知太常禮院。在朝廷任職,生活優(yōu)裕,一家其樂融融。但文同自知官場兇險,并不留戀朝廷,自請到川蜀任職。公元1071年農(nóng)歷3月5日,文同到達陵州(今四川仁壽)任所,所見“江邊亂山赤如赭,陵陽正在千山頭”(蘇軾《送文與可出守陵州》),“蕭條官宇巖嶺上,零落民家坑谷里”(文同《送通判喻郎中》),深感“此州最為僻陋”(文同《陵州謝上任表》)。從優(yōu)裕的朝官生活,一下降到僻遠的山野生活,其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年過半百的文同卻甘于寥落,淡定處之,在這片土地上,他辛勤耕耘,收獲了顯著的政績。
文同在陵州上任后即巡視各縣。他在《祭梓潼神文》中宣示了他的執(zhí)政理念和目標:“撫柔良,抑強悍;宣教化,齊咸俗。行二年之政,成一方之善?!?/p>
據(jù)載:文同微服私訪,得知城中有一伙不法之徒,晝伏夜出,攔路搶劫,致居民日暮即閉門不敢出。文同調(diào)查清楚后,即捉拿歸案,嚴加懲處。接著,又順藤摸瓜,探知西山深處有強盜窩點,便一舉搗毀,全部捉拿歸案。從此,百姓夜敢出門,生活安定。
在陵州所轄的貴平縣,有幾名男子自稱“真神”,誘騙老百姓放棄農(nóng)事,奔走集會,祭拜鬼神,以此騙取錢財。文同得知后,擒其首犯,嚴刑拷問,使“真神”原形畢露;并處以刑律,沒收其騙取的錢財歸公。既制止了猖獗一時的迷信活動,教育了群眾,又保護了老百姓的利益,保障了正常的生產(chǎn)秩序。
上文涉及的廢舊法,除苛輸;還有允許自辦卓筒井,國家課以賦稅,抑制豪強;調(diào)派軍力,以防浮浪逃犯暴亂;改陵州為“監(jiān)”,使國家監(jiān)營鹽業(yè),都是文同在陵州任上的政績。正因為他憂國憂民,勤民謹政,在陵州政績突出,受到成都府路重視,成都府路派張郎中和張度支巡視后,專為他向朝廷請功恢復原五品官職。
文同在守漢中時,其政績也頗豐,受到朝廷的肯定和贊揚,被授予度支員外郎,仍加輕車都尉官銜。文同視察漢中地理形勢后,深諳漢中是戰(zhàn)略要地,但已“城墻毀陷”,“廂軍病孱居半”。他便奏請朝廷“修壘雉堞,增屯營伍”,“定眾志,安固基本”,以防“臨時萬一”。(文同《奏為乞修興元府城及添兵狀》)
同時,他對漢中惡劣的社會治安嚴加整頓。深入街坊市井,微服私訪,查捕盜賊,使民安居;親臨險峻斜谷,布網(wǎng)交通要道,周密偵查,掌握證據(jù),一舉根除了長期以來官府禁捕不了的秦隴惡少;督厲縣鄉(xiāng)惡紳,減除苛稅,昭雪沉冤。
三、心在草澤、憫民愛民的精神
文同“與民為利”的行為,正是他憫民愛民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他出身農(nóng)村,身世卑微,曾在《貧居》中描寫當時的生存處境:“群蝸惡積雨,繚繞篆空壁。男兒處貧賤,舉首宇宙窄?!彼讜r背柴上街去賣,恰逢官轎迎面而來,因躲避不及,被推攘闖了官轎,受到官差鞭笞。一方面,他對農(nóng)民生活的艱辛有深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對官府的專橫跋扈有切身的體驗,加之家庭傳統(tǒng)的儒家“性本善”教育,這才成就了他骨子里憫民、愛民的意識。
文同有一首憫農(nóng)詩叫《宿東山村舍》。從詩文看他是住宿農(nóng)家,得知遭受蟲災后,已是家徒四壁的“八十雪眉翁”還要繳納官稅,又聯(lián)想到老丈“必以饑餓死”。一時間文同也“不語唯抆淚”,“但愧有祿位”,乃至“到曉曾不寐”。常人都以為封建官吏在家都是妻妾成群,丫環(huán)伺候;外出都是騎馬乘轎,簇擁而行。但文同卻是宿居農(nóng)舍,而且是在荒年的時候,可見文同非常關心民生疾苦,深入民間,同吃同住。“但愧有祿位”,“到曉曾不寐”,言明了他眼看災情嚴重卻又無能為力時那種愧疚、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文同在《織婦怨》中描寫了一位織女的悲慘遭遇??棆D辛勤勞作,累得肩膀都抬不起來了,雙腳被踏板磨出了死繭,終于織好一匹精美的絲絹。父母小心翼翼地抱去繳稅,發(fā)怒的監(jiān)管卻認為不合格,“大字雕印文,濃和油墨污”,毫不留情地蓋上退印打回來。一家人“相看各無語,淚迸如傾瀉”,只好典當身上的衣服,買來絲重新織絹??椗B夜加班織制,寒風刺骨也咬牙堅持。豈知第二天,催稅的官吏就找上門來,“叫罵嗔納晚”。對官吏的肆意欺壓、蠻橫無理,文同十分憤怒,發(fā)出了“安得織婦心,變著監(jiān)官眼”的吶喊。如此細致的描寫,說明文同和底層人民的關系是何等的親密,對底層人民生活、思想、感情的了解是何等深入。
四、實事求是、矯枉糾錯的精神
如果說憂國憂民、與民為利是文同為官的價值觀,那么,實事求是、矯枉糾錯就是文同為官的方法論。
北宋王安石變法,是在“積貧積弱”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其目的是富國強兵,這一點,文同是擁護和支持的。但對其中一些與民爭利的做法,文同在他的職權范圍內(nèi)堅決予以糾正。
公元1076年,文同在知洋州(今陜西洋縣)時,深入州北真符縣和州南西鄉(xiāng)縣查訪民情,得知茶鹽榷法(官府專賣專買制度)實施措置不當,給老百姓造成三大苦難。一是官府每年向洋州征收四十余萬斤茶葉,不準商販轉運,山民戶戶攤派,男女遠運,遠者往返千里,勞民傷財。二是官府另興“綱外茶”,規(guī)定只能去蜀地銷售,他路禁之;而蜀地盛產(chǎn)茶,運去的茶葉滯銷漚壞,反遭賠索。三是民鹽官控,不準商販運銷,鹽缺民苦。于是他一面與路州朝廷專管使者交涉,要求厘正;一面上奏朝廷,解除了當?shù)剡@一不合理的禁令。文同的這些政績,博得百姓歡呼,傳誦千古。
又如前面論到的廢舊法,除苛輸;允許自辦卓筒井,國家課以賦稅,抑制豪強等,都是實事求是、矯枉糾錯的作為。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文同對待所謂“刁民”的事。1072年冬,文同守漢中。漢中東境城固縣的舊巴城,其土著居民一貫拖欠租稅,素稱刁蠻愚頑。文同查訪得知,此地鄉(xiāng)規(guī)徭役苛重,居民一年耕種所獲繳納租稅后就面臨破產(chǎn),民不聊生,痛苦欲絕,怨聲載道。文同十分氣憤,嚴斥縣鄉(xiāng)頭目,督厲他們減免租稅,讓老百姓休養(yǎng)生息。這樣一來,不僅積弊革除,巴城之民素稱“刁頑”的惡名也得以澄清。
五、勁節(jié)高風、笑對人生的精神
如果前四條是文同的為官之道,那么這條就是文同的為人之道。為人之道是根本,為人之道正確,才能“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文同出身儒學傳承的世家,又常與僧道交往,因此,儒、佛、道對他都有很深的影響。他風高節(jié)勁,正直為官;又泰然處世,笑對人生。文同在為張度支作的《射中金錢詩序》中說:“學以正治心,心以明養(yǎng)神,神以妙應物。”這就是文同的人生哲學。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文同正是求學以正心,正心以明神,明神以得妙,妙以應萬物。
文同勁節(jié)高風,正直為官,表現(xiàn)在他仗義執(zhí)言,敢于矯枉糾錯。文同任地方官時,很多地方積弊歷任官員不敢觸碰,他卻敢于上奏朝廷,據(jù)理革除,從而所治之地,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擁戴,連巡視官都為之感動,朝廷也嘉其政績。
文同勁節(jié)高風,正直為官,表現(xiàn)在他不貪圖錢財,不趨炎附勢。文同在朝廷任館職時,由于其墨竹畫名震四方,索畫人門庭若市。但文同是以藝交友,鄙棄用綾羅綢緞來求畫的權貴,將他們的禮物拋在地上罵道:“吾將以為襪!”所以文同為官一生,“公資廉方,居家不問資產(chǎn),所至尤恤民事,民有不便,如己納之阱中,必為出之而后已?!保ā段墓怪俱憽罚┮灾滤篮螅斑z留資產(chǎn)一無所有”。
文同勁節(jié)高風,正直為官,表現(xiàn)在他以正義為本,獨立自主、不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執(zhí)政風格。文同在王石安變法演變?yōu)辄h爭后,又以晚唐黨爭禍國殃民的前車之鑒,箴勸道:“君莫學楊虞卿奉李宗閔,宗閔權勢豈能久?君莫學劉棲楚附李逢吉,逢吉祿位寧長守?雖然一時身暫好,其奈千古名常丑。丈夫讀書要知道,所信不篤被其誘。大張富貴作羅網(wǎng),愚者紛紛以身就?!辈⒌贸鼋Y論:“勸君圣賢術內(nèi)好潛心,勸君邪佞黨中休入手?!保ā肚才d效樂天》)他以“君子不黨”來作為自己信守的格言,對變法政爭“獨遠之”。王安石本來是文同的好友,一時炙手可熱,但文同就是不愿強制實行一些不切實際的政策以邀功請賞。而蘇軾與文同的關系更好,不僅書信不斷,在一地為官時,還常常切磋詩書畫藝,聊天談笑;但文同決不慫恿蘇軾反對王安石,反而加以勸誡。
文同勁節(jié)高風,還表現(xiàn)在他“自常審己,不敢求人”(《謝運判韓都官啟》)?!白猿徏骸?,表現(xiàn)出文同為官自省自律精神的常態(tài)化?!安桓仪笕恕?,表現(xiàn)出他對規(guī)則的敬畏與自警。文同為官,不是靠關系,而是憑自己實干以獲得百姓、朝廷認可。公元1054年春,文同在邛州任職滿三年后回到京城汴梁候職。自己身邊很多候官的人,用盡心機,取巧鉆營,甚至不顧廉恥,都謀到了職位。他對此并不羨慕,認為“胡為智巧役,所有日夜隳。不能保其元,妄事紛擾為。”(《秋居覽景因感所事》下同)他鄙視這些人被鉆營取巧所役使,連仁義道德的本元都喪失了,這樣下去,禍患將會紛至沓來,無異于“汲汲以就死”的妄為罷了。他認為 “夫人為靈者,仁義實所尸。”人作為萬物之靈者,就應以仁和義為主體(尸),否則,何以為人為官?所以,他既不以在邛州樹立起來的循吏形象去跑官,也不找再次任相而與他有舊交的文彥博要官,更不去行賄買官;而是“閑居閉窮巷”,“掩書坐前楹”,寄身詩情書趣。
文同將自己的書屋命名為“墨君堂”,稱竹為君,并在詩中寫道:“心虛異眾草,節(jié)勁逾凡木。”這種虛心勁節(jié),正是他自身品格的寫照。所以蘇軾稱其為“得志遂茂而不驕,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而不倚,獨立而不懼?!?/p>
另一方面,他又泰然處世,笑對人生,自謂笑笑先生。蘇軾在《石室先生畫竹贊并序》中贊文同曰:“先生閑居,獨笑不已。問安所笑,笑我非爾。物之相物,我爾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發(fā)妙。竹亦得風,夭然而笑?!边@“以竹發(fā)妙”,就點明了文同所笑之內(nèi)涵:既正直高風,虛心勁節(jié);又寵辱皆忘,泰然處世。所以連司馬光都稱贊他“襟韻瀟灑,如晴云秋月,塵埃不到”(范百祿《文公墓志銘》)。有如此襟韻,才有在京城近兩年的淡定候職;有如此襟韻,才敢于舍棄優(yōu)裕的朝官生活,自請任地方官過艱苦的山野生活,積極施政;有如此襟韻,才能在黨爭中“獨遠之”,獨立特行,游刃有余;有如此襟韻,才能在宛丘驛館“沐浴衣冠,端坐而卒”,是那樣的平靜安詳,從容鎮(zhèn)定。
六、勤奮好學、崇教啟智的精神
文同的先人文翁、文立為官時就非常重視興教辦學,開啟民智。文同的尊祖、祖父、父親皆尊儒重教,詩書傳家。文同家族的這一文化根基,為文同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
文同自小就勤奮好學,天資聰穎,記憶力強?!叭鼰艋鹞甯u,正是男兒讀書時”,不到二十歲,文同就“聲震成都,名揚蜀中”。文同少年時,遇農(nóng)忙,就在家白天勞作,晚上讀書;農(nóng)閑時,就外出游學。他到過鹽亭縣、東關縣(今鹽亭金雞)、新井縣(今南部大橋)、閬州(今閬中)、梓州(今三臺)、綿州(今綿陽)、成都等地,結交師友,切磋學問。文同在《邛州處士郭君墓志銘》中就談道他少時在成都游過學:“余少時與郭周田(蟠叟)同學西州,交游甚熟。”[2]
文同弱冠后,不輟發(fā)憤苦讀。他在《貧居》中說:“繩床擁敝綢,初起發(fā)未櫛。南窗展書卷,就暖讀寒日?!币辉缙饋恚B頭發(fā)都來不及梳理就捧書閱讀,1049年32歲時,文同考取進士。
文同立世后,秉承先人文翁、文立的傳統(tǒng),重教興學,開啟民智。1046年秋,在梓州參加鄉(xiāng)試取得第一名(解元),1047年被郡中豪俊一致推舉為武信軍(今四川遂寧)公立學校校長。文同作為遂寧公辦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為遂寧的文化傳播、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文同知陵州(今四川仁壽),懲“真神”,除迷信;守漢中,辦學興教,傳道教化,移除當?shù)仞堌敼盐牡倪z風陋俗。文同這些舉措,受到當?shù)厝嗣竦臒崃覔碜o。由于文同家族非常重視崇教啟智,又加他在為官后不斷地學習,與名人切磋,反映社會,銘傳人物,寫意山川風物,從而達到了蘇軾所稱譽的詩辭書畫四絕。特別是其墨竹畫藝,“得于想象外”,“成竹在胸”,更是精益求精,開中國水墨竹畫之先河。
七、敬老孝親、不慕虛名的美德
公元1059年春,文同在京已考入屬于名流的館職擔任朝官,其官運前途無量,令人羨慕。但令很多人費解的是,他卻于1060年冬奏準辭京“通判邛州”。原來是因為父母已七十多了,令他牽腸掛肚,要回川盡孝親老。父親去世后,又奏請轉判漢州(今四川廣漢),贍養(yǎng)八十歲的老母親。“百善孝為先”。敬老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有《弟子規(guī)》作為道德規(guī)范,新中國成立后又制定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現(xiàn)在還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子女“常回家看看”。文同敬老孝親的美德,在重財利輕孝敬這一世風日下的今天,更具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應該傳承文同這種敬老孝親的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普天之下,共享天倫之樂。
參考文獻:
[1](宋)文同著,何增鸞、劉泰焰選注,文同詩選[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
[2] 劉泰焰、劉永文著,文同評傳[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
[3](宋)文同著,胡問濤、羅琴校注,文同全集編年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 1999.
作者簡介:張宗源(1946–),男,漢,四川鹽亭,中學高級教師,從事地域歷史文化研究,四川鹽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