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鋒 楊俊濤 莊敏 趙興華 解建生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云南大理 671000)
肝囊型包蟲病的CT診斷
張學鋒 楊俊濤 莊敏 趙興華 解建生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云南大理 671000)
目的:分析肝囊型包蟲病CT表現(xiàn),探討CT診斷價值,以便更好應用于臨床診治。方法:回顧性分析54例肝囊型包蟲病的CT及臨床手術病理資料,對其CT征象進行分類總結。結果:單發(fā)單囊9例、含子囊型33例、鈣化15例、感染2例、破裂16例。結論:肝囊型包蟲病有典型的CT特征,能反映不同的病理形態(tài),有利于診斷及制定治療方案。
肝;肝囊型包蟲病;分類總結;CT診斷;臨床應用價值
肝包蟲病是牧區(qū)較常見的寄生蟲病,絕大多數(shù)細粒棘球蚴(約占98%),少數(shù)由多房棘球蚴(泡狀棘球蚴)約占1~2%[1],入侵肝后致病。肝囊型包蟲病是由細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CT可診斷出無癥狀的帶蟲者,同時可準確反映不同病理形態(tài),對臨床診療方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對我院54例肝囊型包蟲病CT及相關資料分析總結。旨在掌握其特有的CT征象,提高確診率及指導治療。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015年3月經(jīng)手術及病理證實的54例肝囊型包蟲病的CT、臨床手術及病理資料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女34;農(nóng)牧民47例,學生3例,機關事業(yè)單位2例,工人2例;年齡9~72歲,平均40 歲;右上腹脹痛48例,右上腹脹痛并惡心嘔吐2例,右上腹脹痛并發(fā)熱1例,無明顯癥狀3例,膽汁內漏7例,感染積氣2例,破裂腹腔種植轉移9例。
1.2 檢查方式
空腹,肘正中靜脈套管留置針(20G)留置,足先進,生理鹽水注入速率2.5ml/s~4.0ml/s,劑量21ml,確認靜脈暢通無滲漏。病人均采用GE Lightspeed VCT(128層)檢查,層厚5mm,矩陣512×512,平掃KV:120KV,225mAs。增強采用智能毫安,KV:120KV,平掃后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50ml~90ml(2ml/kg),速度保持在2.5ml/s~3.5ml/s。注射造影劑后延遲23~28秒行動脈期掃描,再延遲30秒行門脈期掃描,之后延遲60秒后行延遲期掃描。
2.1 CT檢查結果肝包蟲囊腫位于左肝20例,右肝24例,尾狀葉1例,廣泛多發(fā)9例,本組病灶最大約21cm×20cm×17cm,最小病灶2.2cm ×2.1cm×2cm。
2.2 CT表現(xiàn)(1)單發(fā)單囊(圖3)9例(16%);(2)含子囊型(圖1)33例,占61%(囊內囊且母囊密度高于子囊21例,等密度多囊12例);(3)鈣化(圖1)15例,占27%(囊壁環(huán)狀鈣化12例,外囊及其內蛻變結構鈣化的3例);(4)感染(圖2)(囊內含氣)2例,占4%;(5)囊腫破裂(圖2) 16例,占29%(破裂引起腹膜種植轉移9例,與肝內膽管之間形成包蟲膽管瘺有7例);感染、損傷及囊液外漏可致雙邊征6例(11%),水上浮蓮征5例(9%),飄帶征11例(圖2)20%。肝包蟲與膽囊、膈肌、十二指腸及胃等周圍結構粘連13例(圖4)24%;包膜無明顯強化6例(11%),包膜輕度強化46例(85%),包膜及分隔明顯強化2例(4%)。囊液CT值-3Hu ~30Hu。具體圖像見下圖1、2、3、4。
3.1 肝包蟲的發(fā)生與病理,肝囊型包蟲病好發(fā)于右葉,患者多有牧區(qū)生活史或與犬羊及皮毛密切接觸史,本組中農(nóng)牧民47例,占87%。棘球蚴經(jīng)門靜脈入肝,以包囊的形式膨脹生長。其壁分內外囊,內囊為棘球蚴本身形成的囊,其內層為生發(fā)層,外層為角化層,生發(fā)層可向囊腔生出生發(fā)囊、頭節(jié)及子囊,漂浮于母囊中,外囊為包圍囊蟲的肝組織所形成的纖維組織層,可以很厚,內外壁緊密相連,但可分離,生長期長的外囊可以發(fā)生鈣化[1]。囊內有毒性蛋白液體,囊壁破裂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甚至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破裂出的頭節(jié)種植于腹腔繼發(fā)新的棘球蚴囊[2]。
圖1 囊內子囊(寬白箭),其密度低于母囊,囊內蛻變結構鈣化(白箭)囊壁鈣化(黑箭)
圖2 囊壁破裂并感染積氣(黑箭)及腹腔內子囊多發(fā)種植轉移(白箭)
圖3 巨大單囊,內見飄帶征(黑箭)
圖4 多發(fā)囊腫,其內分隔(白虛箭頭),病灶與肝右緣(黑箭)十二指腸(白箭)及胃壁(圓箭頭)粘連
3.2 肝囊型包蟲病CT表現(xiàn)為肝內囊狀低密度,邊界光整,囊壁及囊內分隔時有增強,特別是合并感染時囊壁及分隔強化明顯,可以是單囊或多囊,大的囊腔內可見分房結構或子囊(囊內囊),其數(shù)目大小不一,如子囊主要分布在母囊的周邊部分呈車輪狀,子囊密度多數(shù)小于母囊。約30%囊壁可見鈣化,呈殼狀或環(huán)狀,厚薄可以規(guī)則,為肝包蟲病特征性表現(xiàn)。因感染或損傷,可造成內囊分離,如內、外囊部分分離表現(xiàn)為雙邊征,如內囊完全分離、塌陷、卷縮,并懸浮于囊葉中,呈水上浮蓮征,偶爾完全分離脫落的內囊散開呈飄帶征[3]。本文研究中肝囊型包蟲病絕大多數(shù)都有典型的CT表現(xiàn),含子囊型61%及鈣化27%是最常見及主要的CT征象,包蟲囊完全鈣化是包蟲死亡的表現(xiàn)。囊腫破裂29%(囊腫破裂分三型,內在型,其內容物限制在外囊內;交通型,內容物與膽道相通形成包蟲膽管瘺;直接型,破裂出的頭節(jié)種植于腹膜腔并與其他臟器粘連,導致手術范圍及難度加大)。
3.3 鑒別診斷,肝囊型包蟲病有典型CT征象,結合包蟲抗體等相關檢查,診斷一般不難,有時需與肝囊腫、多囊肝、肝膿腫及肝念珠菌病等鑒別[4]。肝囊腫:囊壁較薄較圓,無雙層壁的特征;肝膿腫:膿腫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腫帶;多囊肝:大量囊性病變,部分囊壁鈣化及高密度(血性),常伴腎及其他器官多囊性病變,與家族遺傳有關;肝念珠菌?。捍罅?微膿腫",小而多發(fā),多有免疫缺陷[4]。
綜上所述,CT診斷囊型包蟲病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不僅可以診斷,還可以通過CT征象判斷自然病程,病理改變及蟲體活性[5],顯示病灶與周圍臟器毗鄰關系,指導臨床是否需要手術及治療,如何手術及治療,因此CT可以作為肝囊型包蟲病的重要診療方法。
[1]周康榮,嚴福華.中華影像醫(yī)學肝膽胰脾卷[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22-123.
[2]張朝富,左兆勇.肝包蟲病的CT診斷[J].中外健康文摘,2013,(9):273.
[3]周東海,周海霞,雷軍強,等.MRI對肝包蟲病的診斷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6,17(7):383.
[4]Federle,M.P.;王霄英等譯.影像專家鑒別診斷腹部分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5(1):42.
[5]謝天皓等.CT在囊性肝包蟲病診治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12):1968-1970.
R445.3
B
1009-6019(2015)11-0054-02
張學鋒(1978-12-31),男,白族,云南鶴慶人,本科,主治醫(yī)師,從事放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