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亮
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進行適度拓展是必要的,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更加豐富,也能體現合理開發(fā)課程資源的新理念,但不能離開文本的價值取向,不能背離了學習語文的本質而作過度的拓展。筆者曾經參加一次教研活動,看到一位教師教學《矛與盾》采用以下兩種方式進行拓展,引起我思考。
案例一:
(課末了)師:楚人一會兒夸耀自己的盾,一會兒夸耀自己的矛,說話前后矛盾,他今天的生意肯定是做不成了。你能不能幫助楚人想想辦法,把他的矛和盾都賣出去呢?
生1:我先拿出盾,在鬧市大聲夸耀說,我的盾無比堅固,不管什么矛都刺不進去。等人家把盾買光了,我換個地方,再夸耀說,我的矛非常銳利,不管什么盾都能刺穿。這樣就能把矛和盾都能賣出去。
生2: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快來買呀!我的矛無比鋒利,又物美價廉,你買回去肯定管用。等矛賣完了,我再用這種辦法賣盾。
師:你們真聰明,想出了好辦法,幫助了楚人,我替楚人謝謝你們。
上述案例,雖然體現了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文本的新理念,但卻是不恰當的,因為閱讀教學的拓展不應背離文本的價值意義。《矛與盾》是一則古代寓言,是假托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其文本意義在于說明一個人做事或說話不要前后矛盾,要一致。教學這篇課文,就是要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使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提升??缮鲜霭咐?,教師卻讓學生幫助楚人推銷矛與盾,讓學生感受到不誠實帶來的實惠,這與文本的價值取向完全背離,這樣的拓展是在曲解文本。
案例二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一個人說話、做事都不能前后矛盾,要一致。想一想,你們在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事嗎?
(學生思考之后,列舉了生活中自己經歷的或看到、聽到的事。)
師:同學們剛才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中的經驗事例來談自相矛盾的害處,我想大家對這則寓言的寓意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往后一定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教學行為應根植于語言這個土壤。上述案例,對寓意的拓展,并非語文學習所做之事,那是品德課所為。雖然語文教學承載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語文學習借助文本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是無可厚非的,但它不是這么理性化的、獨立于語言學習之外的教育,而應是一種“潤物細無聲”般的滲透,應該是緊扣語文學習的特性,引導學生熟讀精思,在揣摩、品味語言,感受人物形象基礎上的一種自然領悟。這樣的價值觀教育才是有效的,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上述兩種教學的拓展形式未免有“蛇足”之嫌?!睹c盾》是一則古代寓言,是小學生初步接觸的文言文,教學時,要在“讀”字上著力,讀出古文韻味,感受古文的語言形式,對這篇課文的拓展,也應該不離讀,讓學生在熟讀之后,可用課文語言(古文)和現代語言形式,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在表演拓展中背誦課文,內化吸收語言。然后再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使學生的語言和表演能力、價值觀得到發(fā)展。這樣的拓展較好地發(fā)揮了“閱讀教學拓展要服務文本,發(fā)展學生”的作用,體現了大語文觀,體現了“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課標理念。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