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下,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顯然已經(jīng)不能適應現(xiàn)有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畸形的社會價值觀正在逐步破壞著教育秩序,如果任其發(fā)展,勢必會影響教育質(zhì)量?;诖耍疚木徒逃龣嗔逃刃虻木S護進行探討。
關鍵詞 教育權力 教育秩序 維護
歷史上我們對兒童的管束是極具強制性的,學生雖不至像古斯巴達的“受虐兒童”[1],也會在個性上受壓制。早些年,在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號召下,教育者們開始關注學生個體。教師開始不允許打罵學生,被要求尊重學生的個體經(jīng)驗,發(fā)展個性。但這些原本帶著最大善意的改進為何沒有獲得想象中的好成效反而帶來新的教育問題呢?生命體生長著,就必須同時控制著,必須為它自己的繼續(xù)活動而征服并控制各種力量,如果不控制這些力量,就會耗盡它自己[2]。兒童的成長過程也是同理,如同生物須要汲取陽光和雨水,兒童的成長也離不開多種社會資源的輔助,所以教師、家長往往集中一切注意力,調(diào)集一切可利用之資源在兒童身上,期待他吸收更多的養(yǎng)分?,F(xiàn)在的兒童是幸福的,家長、學校、社會都不遺余力地奉上最好的供其享用??晌覀兊膬和瘺]有比以往任何時代顯得出類拔萃。為什么我們投入的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多,而得到的卻并不理想呢?這是否是營養(yǎng)全面的今天,兒童們營養(yǎng)過剩所帶來的不適呢?
從成本控制的角度來看兒童的成長,我們應該考慮成長所需要的能量和這些能量究竟該釋放在何處才能讓它發(fā)揮最應有的效果,以及吸收和損耗之間的比例。作為教育者,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在未成年學生的教育中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控制?又如何控制?這些控制彼此之間又有什么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呢?
一、對兒童的直接控制:行為及其約束
規(guī)范和控制學生的不良行為,是教師們的一致夙愿,很多教師在日常班級管理和教學中制定了諸多嚴厲的懲罰措施來控制學生的行為,威脅、禁止是教師們對行為控制能想到的關鍵詞也是控制的最大誤區(qū)。
人們生來就帶有很多天然的傾向,都渴望不加約束的隨心而為。人類的基本性情中存在著不受約束的愛自由的性情,只是隨著個體的成長,人類逐漸受到社會制度、行為準則的約束和熏陶。兒童則不同,嬰兒時期常常會任意地啼哭、叫喊,隨意破壞,以此來表達需求。這樣的方式在嬰兒時期是可以被原諒的,因為嬰兒尚小還沒有學會語言來表達訴求,更加沒有接觸到禮儀或規(guī)范,還不足以用日常生活的準則來約束他。等兒童稍長一些,學會語言之后,家長是絕對有必要對其進行一些控制和引導的,“我們?nèi)祟愒诟鞣N年齡階段有各種不同的欲望,這不是我們的錯處。我們的錯處是在不能使得我們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規(guī)范與約束。這中間的區(qū)別不在有沒有欲望,而在有沒有管束欲望的能力與不為欲望所惑的功夫?!睍r下很多教育子女的方針都在提倡尊重、保持兒童的天性,避免束縛和壓抑。因此,很多父母甚至是老師就開始對兒童全盤放手,完全任由著兒童的性子不加干預。這種教養(yǎng)方式是十分危險的,一顆剛剛栽下的樹苗尚且需要四周環(huán)繞支撐加固,處在生命之初的兒童怎么能少了成人的引導。對小樹苗的環(huán)繞支撐其實就是恰當?shù)目刂疲魶]有這些控制,不要說它是否能筆直生長,能否成活也足夠令人擔心。同理,幼年時的適當控制可保持秉性的優(yōu)良,如不加約束的任由天性發(fā)展,很少有性情不乖張跋扈、天性不樂于慵懶、妄圖不勞而獲、趨利避害的,這是人類的本性,人類之所以成為高等生物,也許正是因為幼年時來自外界的控制和后來逐漸習得的自我控制。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及,如果他破壞了窗戶,你也不要去管他,擔心他受凍,不要過度地關心去彌補他自己帶來的損失,兒童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他的那種肆意妄為的想法也必須得到遏制,因此而有的要求,做父母的也不應為避免其哭鬧或痛苦而事事滿足他,應訂立一定的規(guī)則來相對約束他的欲望,不要讓他從小產(chǎn)生所有欲望都必須滿足,所有的肆意妄為都會有人替他買單,這是最不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兒童時期如果形成了這樣的德性,將來會發(fā)展成哪種人是可想而知的[3]。行為主義認為在對未成年行為的塑造中,成人的榜樣樹立是十分有用的,即“身教”大于“言傳”。作為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有規(guī)范的行為,自己一定要做出規(guī)范的表率,不要鼓勵你的學生說謊,“撒謊是掩蓋任何不良行為的一種極簡便極便宜的方法”,不要虛榮斗勝,不要夸耀外表,更加不要區(qū)別對待學生。首先控制你自己的行為,再著手控制引導學生們的行為。
二、對兒童的間接控制:精力與資源約束
雖然兒童在少年以前的生命的全部過程都處在柔弱的時期,但也正是他處在體力的增長超過他的需要的時候,他的需要還沒有全部發(fā)展,他現(xiàn)時的體力除滿足他所有的需要以外,還綽綽有余。作為成人,他還很柔弱,但作為孩子,他就是非常的強壯了[3]。我們在判定強壯與柔弱的時候,必須考慮體力與欲望是否平衡,兒童尚處在體力大于欲望的時期。兒童在受到外界刺激后,會第一時間調(diào)動大量的精力。這種多余的精力有時是浪費的,好比一個自行車初學者和騎車能手在使用精力和獲得效果方面的差異。“初學者使出的精力沒有一個方向中心;這種精力基本上是散漫的,離心的”[2]。這時,教育者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想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刺激有正確的反應就要幫助他集中和固定動作。適當?shù)目刂凭涂梢园严嗬^的許多動作排列成連續(xù)不斷的順序,每一個動作都對應直接的刺激,而且會幫助到后續(xù)的很多動作。
對兒童的精力的控制是很難把握的,教育者們一不小心就會忘記了控制的初衷。我們是要獲得一種永久的和有影響力的效力,因而,我們要采取一種隨時都在進行的控制模式,我們必須明確要在兒童身上發(fā)展一種內(nèi)在和持久的方向。如何保證我們的控制會形成內(nèi)在和持久的影響力?盧梭描述得很貼切:“他將怎樣利用他所有這些在目前看來是過多而將來成長到更大的年歲時就不會是過多的天資和體力呢?他將在必要的時候盡量把他們用到有益于他本身的事情上;把他現(xiàn)在的生命的多余部分投放于將來。”[3]教育者如果能控制他的精力在有價值的事情或重要的方面上,兒童的精力就能被更好地引導到一條道路上去,更加集中和高效。endprint
給予學生的資源需要控制也許是教師沒有想到的。過多的資源不僅會造成浪費,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變得懶惰和不珍惜。他們太容易得到幫助,甚至在還沒有遇到困難時,困難就已經(jīng)被悄然化解。這是有益的么?一切事情都變得簡單和唾手可得真的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么?我們當然不希望現(xiàn)在的兒童成為像古斯巴達的“受虐兒童”,但成長變得過于輕松和慵懶,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從古到今,一個人的成人之路并沒有簡化,但是現(xiàn)在的兒童可利用的資源太過盛,太多的輔助讓他在還沒有經(jīng)歷困頓、掙扎、奮斗時,就已經(jīng)在向外界求援,并且顯然,他將輕而易舉的獲得幫助。太輕易獲得的東西是從來都得不到珍視的,成人尚且都不能避免這樣的通性,何況是兒童??刂坪媚憬o學生的資源,例如,如何杜絕學生考試準備小抄的行為。如果教師不出已給標準答案的考題,并且把學生的精力從對分數(shù)的糾結上解放出來,很多學生也不再會費時費力準備小抄了。做父母的,不要給予孩子過多的零用錢,因為未成年的孩子在金錢的支配使用上是沒有理念的,過多的零用錢只會讓他費盡腦汁去想出些有意思的事,而這些事往往是我們不期望的。
作為教育者,應當適度控制你的給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自己解開難題,課堂教學不要滿堂灌,把自己的的答案抄給學生背誦,這樣的教育資源不是在輔助他的課業(yè),這是在剝奪他思考的權利,讓他養(yǎng)成思維上的依賴性,總在期望教師的標準答案。任何事物超過一定的限度,總是不好的,甚至原本抱著極大的善意,最后也未必得到滿意的結果。給予孩子的資源和關愛,父母們總怕不夠,其實,絕不是多多益善的原則,收起你財大氣粗的行事風格,不要讓他覺得一切得來全不費功夫,有限而充足的資源是激發(fā)兒童潛能的絕佳條件,既不會讓他養(yǎng)成依賴的習性,又不至于因資源的缺乏困頓了他的發(fā)展。因不依賴而獨立,依據(jù)自身的條件努力發(fā)展,因外界的有限而更多地向內(nèi)挖掘,在這過程中形成堅持和勇敢的品格,并且逐漸強大內(nèi)心,這樣的成長對兒童來說應是最有價值的,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才是社會最需要的力量。
三、走向兒童內(nèi)在的自我控制
我們對兒童成長所實施的控制,絕不是一種禁令式的,更加不會是終身的。我們希望在兒童內(nèi)心形成深遠的影響的實質(zhì)就是希望兒童逐漸把這種外在的控制變?yōu)閮?nèi)在的自我控制,變?yōu)橐环N約束力和自控力。自我控制是個體抑制和調(diào)節(jié)自身沖動的能力,也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控制是歷經(jīng)多種情境而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4]。而這種人格特征是現(xiàn)在主流的成功型人格,這種自控力幫助人們克服困難、堅持初衷、擺脫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兒童時期畢竟是短暫的,在兒童逐漸長大成人之后,他將更多地需要這種自控力。自控力的習得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像程序性知識那樣經(jīng)由教授而來,作為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品質(zhì),它與年幼時期成人的管教和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教育者必須明白,自己對學生實施的控制,目的是在兒童心中形成自我控制,他不能被威脅或恐嚇停止他所做的活動,他必須明白這項活動本身的意義,這樣才能保證當下次他再有這種傾向時可以有足夠的能力自我說服。
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充斥著我們的環(huán)境,表現(xiàn)在青年人身上的行為也同樣不再單一,青年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差異和矛盾也是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存在的矛盾,只是未成年的他們還尚未學會掩蓋和修飾。我們的學生一代更比一代有個性了,因為他們生長在一個相對開放民主的時代,這個時代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允許各種不同的理念存在,學生們也因此更加自我,個性獨立,不再盲從權威,不再唯老師馬首是瞻,也許在他們心中長者不再因為年紀長而必須受到尊敬,他們尊敬的是內(nèi)心的權威,作為教師的我們,只有真正以正義的、值得尊敬的形象以身作則,才配得上我們對他們的要求。行為并不可怕,也不難控制。值得研究的是行為背后的東西,動機、動力、支撐。作為教師,我們不應當仇視兒童身上存在的行為問題,不應該把存在一定行為問題的學生當做對立面,這是一個教師的態(tài)度問題。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教師看待學生的態(tài)度決定了他即將會采取哪些方式,教師首先就應當對學生的行為不當?shù)葐栴}有可以控制的信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善于在兒童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過程中,在游戲、參觀、課外休息時間內(nèi)觀察兒童,以及怎樣把觀察的結果轉變或體現(xiàn)為對兒童施加個別影響的方式和方法”[5]。所以,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是控制的前提,只有明確行為背后的東西,才能考慮要從精力還是資源上進行控制。當然,教師在控制的過程中要秉持著最大的尊重和愛,自始至終不要僅僅為了樹立威信去控制學生。
控制,是為了更好的生長,集中養(yǎng)分、激發(fā)潛能。為學生成長所做的控制更加應把出發(fā)點與著力點放在學生品性的永久獲得上。本著一顆對學生的同心情和理解的控制,為他們的成長擺正方向,集中力量。
參考文獻
[1]德莫塞,deMause,Lloyd.“The Evolution of Childhood,”in Lloyd deMause,ed.,The History of Childhood[M].New York:The Psychohistory Press,1974.
[2]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78.
[4] 王桂平,陳會昌.兒童自我控制心理機制的理論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4(6).
[5]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李成(1988-),女,安徽銅陵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