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海底是否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浩瀚的深海底部,的的確確分布著大量礦產(chǎn)資源。
要想知道海底有哪些礦產(chǎn)資源?它們分布在何方?還得從海底的地形、地貌說起。
起伏不平的海底
海底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嗎?
不是。地球上最宏偉的山脈就在海洋之中,這就是大洋中脊。大洋中脊縱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并深入到北冰洋,有時高聳出水,更多的時候則隱沒在海水之下。大洋中脊由一個又一個的山脈連貫組成,這些山脈嶙峋陡峭,首尾相連長達6.5萬千米,可環(huán)繞地球1圈半。在大洋中脊的頂部有時又有中央裂谷出現(xiàn)。
在大洋中脊以外的地方就是深海盆地。深海盆地的地形也是復雜多變,最常見的就是海山,這些海山可以連在一起組成海山鏈。但深海盆地中的海山與大洋中脊不同,他們多是海底火山噴發(fā)形成。深海盆地中被海山隔開的地方才會有深海平原,那里才是地球上最平的地方。在大洋的邊緣分布著一系列的海溝與島弧,其中以太平洋邊緣海溝、島弧分布最為廣泛。
海底三大礦藏
深海寶藏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和深海盆地。其中最為常見的包括錳結核、富鈷結殼和熱液硫化物礦。但三者分布在海底不同的地形地貌單元中。
錳結核廣泛分布于水下2000~6000米的海底表層,而以生成于4000~6000米海底的品質最佳。錳結核含有30多種金屬元素,最有商業(yè)開發(fā)價值的是錳、銅、鈷、鎳等。全球海底錳結核總儲量估計在30 000億噸以上,以太平洋分布面積最廣,儲量占一半以上,約為17 000億噸。錳結核密集的地方,每平方米面積上有100多千克,簡直是一個挨一個鋪滿海底。
錳結核是一種鐵、錳氧化物的集合體,顏色常為黑色和褐黑色,形態(tài)多樣,有球狀、橢球狀、馬鈴薯狀、葡萄狀、扁平狀、爐渣狀等。錳結核的大小尺寸變化也比較懸殊,從幾微米到幾十厘米的都有,重量最大的有幾十千克。
富鈷結殼產(chǎn)于水深800~3000米的水下海山、大洋中脊、水下高地及火山島嶼的硬質基底上。有經(jīng)濟價值的富鈷結殼多位于水深2000米以內(nèi),少數(shù)產(chǎn)于更淺的幾百米水深的地區(qū)。富鈷結殼富含鈷、鎳、鋅、鉛等金屬,最大厚度20多厘米,其中鈷的平均含量最高達0.8%~1.2%——比陸地原生鈷礦高幾十倍。僅就鈷的含量而言,陸地上還沒有發(fā)現(xiàn)儲量與規(guī)模類似的礦床。由于富鈷結殼富含多種戰(zhàn)略金屬(用于軍事制造工業(yè),對國防建設至關重要),且產(chǎn)出淺,還易于開采,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深海礦產(chǎn)資源。
海底熱液硫化物是近年來頗為引人注目的另一類海底重金屬熱液硫化物礦床,其成分主要有銅、鐵、鋅、鉛,以及貴金屬金、銀、鈷、鎳、鉑等,還含有鐵錳氧化物、重晶石、石膏、黏土礦物等其他礦種。目前在世界大洋中脊等地發(fā)現(xiàn)多處熱液硫化物“礦點”和“礦化點”,已查明有百萬噸級硫化物礦床多處。
海底熱液活動向海洋輸送了大量的物質(鐵、錳等)與能量,對海洋中其他礦產(chǎn)資源(特別是錳結核與富鈷結殼)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一直對這些深藏在海底中的礦產(chǎn)資源進行調(diào)查與研究。大家熟悉的“大洋一號”每年都要到太平洋、印度洋去開展調(diào)查。近年來,“蛟龍?zhí)枴陛d人深潛器的加盟,更為中國科學家直接深入到海底實時實地觀察這些礦產(chǎn)資源提供了便利。例如2014年“蛟龍?zhí)枴蹦虾5纳顫撛囼灳桶l(fā)現(xiàn)了錳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