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猛
【摘 要】專項審計調查已經成為審計機關全面履行審計監(jiān)督職責、充分發(fā)揮審計監(jiān)督建設性作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從近年來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的實踐出發(fā),就專項審計調查的特點、類型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并提出加強和改進專項審計調查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國家審計;專項審計調查;對策
引言
近年來,專項審計調查項目數量逐年增加,調查范圍不斷擴大。2009年由山東省審計廳組織實施的審計和審計調查項目146個,其中審計項目133個,審計調查項目13個;2010年由該廳組織實施的審計和審計調查項目140個,其中審計項目112個,審計調查項目28個。2010年專項審計調查的項目是2009年的兩倍多,審計調查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專項審計調查工作圍繞領導關注的重點、社會關注的熱點、群眾關心焦點和改革中的難點,查出了一些帶有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引起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為強化宏觀調控和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對保障國民經濟健康運行,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產生深遠影響,專項審計調查也越來越受到各級審計機關的重視。
一、專項審計調查的特點
專項審計調查是指審計機關通過審計方法,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或者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特定事項,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的專門調查活動,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審計和一般的社會調查。
1.為宏觀決策服務。
專項審計調查通常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檢查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情況和反映執(zhí)行中存在的問題,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的調查、分析,使各級政府及時了解、掌握經濟運行的信息,帶有極強的目的性、行業(yè)性和政策性,所提供的信息宏觀性更強、層次更高,可以更好地為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2.調查對象領域廣。
專項審計調查的對象要求既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數量和覆蓋面。只有這樣才能調查出被調查對象所存在的普遍性的問題,使得總結出的問題能夠全面反映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和運行態(tài)勢,從而做出正確的評價和建議。
3.審計調查針對性強。
專項審計調查的內容針對性強主要是指審計調查可以根據事先確定的某一專題,或根據審計發(fā)現的線索,有的放矢,廣泛地開展調查,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既可以圍繞領導關注的焦點、社會關注的熱點和改革中的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確定專項審計調查的題目,如對口支援北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項目、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項目、全省新增投資項目專項審計調查等;又可以根據審計中發(fā)現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組織人員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專門調查;還可以對現行法規(guī)滯后或不完善的現象進行調查,提出完善和改進的建議。
4.審計調查專業(yè)性強。
專項審計調查專業(yè)性強表現在審計調查往往針對某一特定行業(yè),對相關專業(yè)知識要求高,如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專項審計調查,就需要對抗震設防標準等行業(yè)性強制標準有較深刻的了解。
5.審計結果時效性強。
時效性強指在某種程度上信息越及時其價值越高。專項審計調查,由于目標明確,對于帶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可以集中人力及時進行,弄清主客觀原因,迅速做出專項調查結論,向領導機關提出調查報告或信息反饋,可以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6.調查方式靈活多樣。
《國家審計準則》第九十二條規(guī)定“審計人員進行專項審計調查,可以使用檢查、觀察、詢問……等方法及其以外的其他方法?!睆膰栏褚饬x上講,專項審計調查具有審計和調查的雙重屬性,既可以是單項調查,也可以是多項調查;既可以是單獨的審計調查,也可以結合項目審計開展審計調查;既可以通過審核被調查單位的會計、統(tǒng)計資料等傳統(tǒng)審計方式進行調查,也可以通過召開座談會和走訪有關單位、個人和發(fā)放審計調查表等方式來進行調查。在互聯網被廣泛應用的今天,審計機關可以在網站上公開審計項目計劃,設立項目舉報電子郵箱,設計網絡調查問卷來收集情況。
二、專項審計調查的類型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專項審計調查有不同的類型。一般根據項目的載體不同分為實體型、項目型、資金型和政策型4種類型。
我們根據審計調查的目的和針對對象分類,將專項審計調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為宏觀政策提供信息以供參考的統(tǒng)計性審計調查。
這種調查往往具有統(tǒng)計性質,通過各種途經和方法,在上級審計部門和政府部門的要求下進行信息的搜集、核查與總結,為制定宏觀政策提供現實依據。如對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的專項審計調查,通過調查可以摸清底數,為下一步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保證經濟健康有序運行的監(jiān)督性審計調查。
當社會各階層對某個問題反響強烈且反映問題屬實時,應開展的監(jiān)督性審計調查,發(fā)揮審計部門對于經濟尤其是會計方面的稽核監(jiān)督作用,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向領導提出處理問題的參考意見。如國家性建設項目的征地拆遷補償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社會保障資金征管情況等都可以以專項或專題的方式開展審計調查,這些項目面更寬、獨立性更強,一般不宜結合項目審計之中進行。
3.檢驗政策和計劃實施的校驗性審計調查。
這種類型的專項審計調查是指,為了實現調查目標,針對政策執(zhí)行情況或健全程度開展的專項審計調查。典型的項目如: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情況和省擴大內需重點建設項目調控資金專項審計調查項目,在新的政策、計劃實施之后,經濟運行中往往會相應地出現一些新問題、新情況,體現了經濟發(fā)展的新趨勢,此時開展的專項審計調查可以通過調查和可行性分析,對實施的新政策新計劃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
三、專項審計調查中存在的問題
從近年來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的情況來看,通過專項審計調查,確實查出一些群眾關心、領導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引起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促進相關部門落實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wěn)定”的各項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由于專項審計調查涉及面廣、要求高、內容豐富多樣,在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的組織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1.審計項目缺乏前瞻性。
目前各級審計機關都把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作為審計調查的首選內容,審計調查的選題比較切合實際。選題呈現出由注重財政類調查逐步向民生、投資、社保類、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調查轉移的趨勢,農業(yè)類調查項目比重也不斷加大。但選題也存在一些不足,審計調查選題缺乏前瞻性,雖然選題針對性較強,但由于審計方式大多采取事后審計,審計調查項目往往是問題出現之后才組織進行,防范于未然的作用和效果不夠理想。
2.審計方案可操作性不強。
上級審計機關根據自身實際確定的審計調查項目、設計調查方案和部署任務時,大多是從自身的工作需要、技術力量出發(fā),沒有充分考慮基層審計機關的實際情況和承受能力,導致部分審計調查項目不盡合理,形式化嚴重,影響了當時專項審計調查的目的,專項審計調查質量不高。
3.部分審計調查報告的質量不高。
一是審計調查報告的內容與調查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不夠吻合,調查流于形式,未能達到說明和解決某個問題的目標,更談不上經過了解情況、研究問題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辦法;二是目前許多調查報告缺乏宏觀的、深層次的分析判斷,提出的對策或建議缺乏深度和力度,往往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未能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方法,從紛繁復雜的材料中提煉出固有的規(guī)律性認識,僅僅是運用大量材料去證明某種觀點,這距離調查報告的全面、具體、概括、深刻要求相距甚遠;三是一些專項審計調查報告還沒有緊密圍繞觀點取舍材料,謀篇布局,立意和角度缺少獨特性,好的題材沒有做出好的效果,沒有將微觀成果提升到宏觀層面上來,影響了審計調查成果的轉化。
四、加強和改進專項審計調查的對策和建議
1.超前謀劃,科學選題。
搞好專項審計調查,選題是關鍵。選題科學正確與否,決定著審計機關在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中職能作用的有效發(fā)揮。因此,專項審計調查要結合各地區(qū)黨政領導和政府關心的經濟工作中心問題,結合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社會普遍關注的或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結合經濟運行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難點問題等實際情況,按照事關宏觀經濟調控主要環(huán)節(jié)的特定資金、特定問題以及特定行業(yè),以揭露問題,促進管理,推動改革,服務群眾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選準專項審計調查專題。
2.方案合理,表格實用。
“工預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開展專項審計調查,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專項審計調查方案尤為重要。方案質量的高低,往往能夠決定整個審計項目的質量。一個好的方案,對一個調查項目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相反一個目標不清,缺乏操作性的方案往往導致審計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審計結果因而也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在編制審計方案時,一要考慮審計調查的目標,開展審計調查工作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應在充分理解調查目標的前提下編制方案;二要根據不同被調查對象內容等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不同行業(yè)、不同性質的單位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缺乏針對性的方案,往往不能突出不同行業(yè)不同性質單位的特點,不利于找出各自存在問題的真正原因。三是調查方案應具備可操作性,使審計人員能夠按照方案規(guī)定的內容,明確有效地開展工作。四是一個好的方案應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即在編制方案時考慮到實施審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
另外要科學設計調查表,一份好的調查表不僅有利于審計調查事項的匯總,更是審計調查重點的直觀反映,對于統(tǒng)領整個審計調查工作、把握工作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設計表格時還應注意,一是項目表述要清楚,避免產生歧義;二是對數據的要求要切實可行,有的放矢,突出重點;三是要邏輯嚴謹,層次分明,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
3.分析深刻,建議可行。
專項審計調查的目的是及時向政府提供經濟運行信息,促進宏觀調控,為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審計調查報告不僅是揭露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建議與對策應成為政府、有關部門糾正問題、或推廣某種經驗做法的載體和抓手。發(fā)現問題及原因分析是審計調查報告的重頭戲,在問題的集中、分類基礎上,審計調查報告應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如問題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問題發(fā)展的規(guī)模、程度和趨勢,問題的性質及其已造成的后果和影響等。分析原因可以采用對比法、分類法、歸納法等方法,要以事實為基礎,證據要充分,分析要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切忌羅列事實、糾纏枝節(jié)問題。
審計機關應該將審計建議放在比揭露問題更重要的位置,總結共性問題,提煉審計成果,在宏觀管理方面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的建議。首先審計人員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審計思維方式,在履行審計監(jiān)督和揭露職能的基礎上注意發(fā)揮審計的預防和抵御功能,努力提高審計建議質量和水平;其次,要認清審計發(fā)展形勢,主動學習新知識,掌握法律法規(guī),注意學習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部署和舉措,了解國際國內先進管理理念和做法,深入調查不同行業(yè)、不同性質單位的實際情況,從而提出科學合理的審計建議。
總之,專項審計調查目的性強、涉及面廣、重點突出、方式靈活有效,能及時發(fā)現和反映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更好地為宏觀決策服務。專項審計調查成果與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fā)展結合得更緊密,更容易引起有關部門和上級領導的重視,更利于從制度、機制方面發(fā)揮審計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
······參考文獻···························
[1]審計署.審計機關專項審計調查準則[S].2001.
[2]審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S].2010.
[3]李金華.審計技術和方法[M].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4]董大勝.審計技術方法[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5]董大勝.如何制定專項審計調查工作方案[J].中國審計,2004,(10).
[6]許曉冬.如何做好專項審計調查[J].中國審計,2005,(3).
[7]天津市設計局課題組.關于開展專項審計調查的分析與思考[J].審計研究,2006,(5).
[8]劉勝學.提高審計建議質量和水平[J].中國審計,2011,(8).
(作者單位:山東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