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蕊
摘 要: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其自學,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自學的習慣、自學的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自學自勵,出了學校,擔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學自勵,一輩子做主動有為的人。”自學能力是作用于學生終身的發(fā)展性能力,是學生繼續(xù)學習和深造所必備的能力之一,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去實踐,去努力,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學生終生受益。
關鍵詞:高考化學;自學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3-069-01
教學,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只注重了“教”,而忽視了“學”,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束縛了他們的思維,阻礙了他們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F(xiàn)行《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都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作為高考考查的能力要求,而側重考查學生能力的試題占有相當的比例。眾所周知,當前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一個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可能用一輩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就不可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高考就是要預測學生將來能夠學會什么,潛能有多大。因此,在教育中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認識活動的主體是學生。給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自學方法的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通過會學達到會學。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
一、引導學生“會讀”是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基礎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高三學生或多或少地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而面對四年所學的零碎化學知識,繁多的實驗現(xiàn)象,容易混淆的化學概念,在有限的時間內,怎樣閱讀更有效呢?學生迫切需要教師幫助他們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很多,針對高三學生的特點,采用“課前閱讀,課堂研讀,課后通讀,考前重讀”的途徑,效果比較顯著。
1、課前閱讀。課前閱讀是指在復習每一章節(jié)內容前,教師擬定預習提綱,在預習提綱中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比如:復習膠體時提出:a.膠體區(qū)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什么?b.膠體是否帶電?c.膠體穩(wěn)定的原因是什么?d.使膠體凝聚的方法有哪些?這些方法是否對所有膠體都適用?e.采用什么實驗可對膠體進行提純?這樣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在預習提綱中還備有一些與課本知識點密切相關的習題,讓學生解答,然后及時收集學生預習情況的信息反饋,摸清學生哪些地方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以便教師課堂講解時有的放失,集中力量去突破難點,突出重點,解釋疑點,彌補漏點。
2、課堂研讀。課堂研讀是指在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研討,特別是將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拿出來比較著讀。比如:電解與電離、同分異構體與同素異形體、轉化率與電離度、強酸、弱酸分別加水稀釋時,pH變化有何不同?在水中分別加入酸或堿與加入能水解的鹽,分別對水的電離度有何影響等等。在“讀”的同時注意“研”,要研出他們的區(qū)別,研出問題的實質。這樣不僅使學生容易搞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而且能對這些概念更深地理解和更好地運用。
3、課后通讀。心理學告訴我們,知識的遺忘率最高的時間是在初步掌握知識后的那一段時間。因此,課后指導學生將所學內容通讀一遍,在閱讀中理順知識脈絡,形成知識網鏈,化繁為簡,并以條目、表格、圖形等形式將單元內容進行梳理、歸納、搞清各部分內容內在聯(lián)系,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既可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又可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牢固記憶,防止知識的負遷移。
4、考前重讀。許多學校對高三實行一月一次的階段性考試,又叫月考。在每次月考之前,教師應指導學生對這一階段內容進行全面復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針對自己存在的疑點、漏點、重點讀,及時地進行查漏補缺。平時要求學生將自己在考試和作業(yè)中的錯題記下來,建立“錯題本”,考前可拿出來重點讀,還要指導學生對本階段學的內容進行重點讀,以強化對熱點知識的掌握。
二、指導學生正確處理信息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關鍵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使學生學習信息,并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的活動。引人注目的新信息正以旺盛的生命力在高考試題這塊園地上逐漸成熟,這類題在題干中給出解題所需的新知識、新情景、新方法等新信息,它要求學生在考場上獨立完成現(xiàn)場自學、接受新信息,將信息進行有效提取、加工、聯(lián)想、類比等處理,并與原有化學知識銜接,進而遷移、創(chuàng)造、解決新問題,這類題目陌生度高,有利于公平競爭,能抑制“題海戰(zhàn)術”,能較高層次地考查學生的自學能力,一些自學能力較差的同學看到新信息題就不知所措,花了大量時間還在邊上轉,不能單刀直入,他們特別需要老師平時啟發(fā)、引導、指點迷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采用正確的解題方法。
類比聯(lián)想,尋其規(guī)律:例2一個氨分子或一個水分子均含有10個電子,一個聯(lián)氨分子(H2N—NH2)或一個羥氨分子(HO—NH2)均含18個電子,試根據上述提供的信息,盡可能多的寫出含有18個電子的多原子分子(至少寫8個),解題信息表面上看并不難,一讀就懂,但有的同學拿到此題,只能寫出兩三個,然后就不知該如何思考了,其實這兩條信息的內涵很深,且有聯(lián)系,仔細研究,就不難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即:將一個氨分子,一個水分子各去掉一個氫原子得:NH2—和—OH,均為9個電子,兩兩自身相連或交叉相連即可組成H2N—NH2,HO—OH,HO—NH2,再類比含10個電子的氫化物CH4,HF,按其規(guī)律處理,即可得CH3CH3,F(xiàn)—F,CH3F,CH3OH,CH3—NH2等,再由10個電子的氫化物CH3,NH3,H2O,HF聯(lián)想到18個電子氫化物有HCl,H2S,PH3,SiH4也可作為本題的答案,經過這樣引導,學生容易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且解出的答案也不止8種了。
顯隱結合,排除干擾:例1.Cu+在酸性溶液中不穩(wěn)定,可發(fā)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生成Cu和Cu2+?,F(xiàn)有濃硫酸、濃硝酸、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鐵稀溶液及PH試紙,而沒有其他試劑。簡述如何用最簡便的方法來檢驗CuO經氫氣還原所得的紅色產物中是否含有堿性氧化物Cu2O。題中 “Cu+ 在酸性溶液中不穩(wěn)定,可發(fā)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生成Cu和Cu2+”是最基本的明顯信息,是解題的關鍵和依據?!皦A性氧化物Cu2O”則是另一重要隱蔽的有用信息。而題中濃硫酸、濃硝酸、FeCl3溶液、PH試紙是無用信息,除PH試紙外,其余都能與Cu和Cu+反應,所以他們是干擾因素,必須正確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