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張晴 展建超
摘 要:課堂有效性管理是課堂教育發(fā)展的關鍵,但目前仍存在諸多制約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瓶頸。本文分析了制約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各個因素,提出了教學有效性改善的幾點措施,通過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改善,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真正成為終身學習的受益者。
關鍵詞:有效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328-01
一、制約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教育部從2003年就啟動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其核心是倡導高等院校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并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觀,高校課堂教學的質量不高,已經(jīng)成為阻礙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
1、教師的因素
教師的理念、經(jīng)驗、風格和自我意識,對課堂有效性的實現(xiàn)具有主導性和前提性的意義。目前,教師的教學觀念仍然很傳統(tǒng),“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依然是主流,這就完全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活的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據(jù)學的法子;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闭f到底,教師的責任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
2、學生的因素
學生的觀念、準備狀態(tài)和自我意識,是課堂有效性的基礎性的和內在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處于主動狀態(tài)還是被動狀態(tài),對于教學的過程和效果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長期灌輸式、填鴨式、保姆式的教學方式助長了學生依賴、懶惰,不愿動手實踐的性格,形成了大學生與人交往時的偏狹個性。
3、教學過程因素
教學活動過程本身各環(huán)節(jié)的合理性和相互之間的整體性聯(lián)系,是課堂有效性的基本的保證。所以要想使課堂是有效的,必須對課堂活動中諸要素進行統(tǒng)籌、設計和把握。教師只注意到理論的講解,削弱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學習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甚至不考慮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接受深度。
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措施
1、注重教師教學理念和技能的培訓
高校應像重視基礎教育那樣重視全體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技能的培訓,從而帶動思想教育的有機生成。可以采取經(jīng)驗交流會及教師培訓的方式,或是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使教師掌握更多活躍課堂氣氛的技巧等,以提高教師對于有趣有效型教學方法的運用水平,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將具體的方法、技巧上升為策略,包括課堂提問策略、觀察策略、決策策略、互動策略等;我們要切合學生的年齡段,分析學生的愛好活動,開展一些有意義的德育課程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如解決問題的策略、選擇方法的策略、合作學習的策略、科學利用時間的策略、原理學習的策略等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2、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方法實施的合理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存在共性特征的同時,個體之間又表現(xiàn)出多樣化的差異。所以教師應事先做好因材施教,對學生的特征進行分析,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上。
課堂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疑問式教學設計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即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專注思考和分析問題,再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地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自主思考以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達到了有效的教學目的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課堂的有趣性也得以實現(xiàn)。
以“任務驅動法”為教學方法,配合適宜的教學手段,如討論法、分組學習法、問答法等等,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帶著興趣去思考和學習。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設計出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任務。設計主線任務,設計相應的各子任務,對于學生難以接受的部分更要合理設計問題,由淺入深,合理設置臺階,層層遞進,從而初步掌握和理解問題。
同時,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fā)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教師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評價,適當表揚與鼓勵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情境;學生通過反饋能看到自己的缺點,激起上進心,樹立克服缺點的決心,繼續(xù)前進,這樣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3、注重教學評價工作的完善
完善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要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宗旨為評價出發(fā)點,將有效性、有趣性以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都納入到評價指標體系中去,以便促進教師更好地搞好教育。同時也要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讓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評價過程中互動起來,以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教學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起到引發(fā)學生思考、激勵學生成功的作用。評價時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評價應以激勵和建議為主,做到及時、有效。
4、注重教學反思工作的開展
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后的時間內進行的剖析、反思教學過程對自己以后的教學十分有利,反思的內容主要有思考過程、解題思路、分析過程、語言表述以及教學思想方法等;對學生學習的狀況、自己的調控狀況以及課堂上生成的情況等諸多方面的總結,能讓今后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變的更好。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不僅需要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態(tài)度,增強教學責任感,還需要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合理的運用教學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學生自己也要不斷地鞏固、思考已學的知識,不斷地發(fā)展自己,從而共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廣君.王玉鳳.任 輝.論課堂有效性[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7.8(2):1-4.
[2] 劉永勝.淺談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措施[J].時代教育,2005.8:118.
[3] 邱成民.如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8:148-149.
[4] 丁維軍.提高課堂有效性從改善教學策略入手[J].語數(shù)外學習.2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