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黃德民 劉照華 何祖勝
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骨科,廣東 深圳 518053
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移位性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60例臨床觀察
王 磊 黃德民 劉照華 何祖勝
香港大學深圳醫(yī)院骨科,廣東 深圳 518053
目的:觀察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有移位的根骨關節(jié)內骨折患者120例,根據病床為單雙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6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以撬拔復位、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以切開復位、可塑性鈦鋼板內固定、植骨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結果:觀察組中優(yōu)39例、良19例、差2例,其治療優(yōu)良為96.7%;對照組中優(yōu)22例、良20例、差18例,其治療優(yōu)良率為70%。組間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為3.3%;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組間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結論: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效果顯著,優(yōu)良率高,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優(yōu)于撬開復位、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
可塑性鈦鋼板置入;移位;跟骨關節(jié);骨折
跟骨在人體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學作用,其作為足部最大的跗骨,不僅形態(tài)復雜,其內部結構也較為特殊。若治療不恰當,則可對患者的后期足部功能造成不良影響[1]。以往,因治療技術有限,臨床上曾嘗試對患者行保守治療,但該種治療方法不僅療程長,同時治療效果也欠佳[2]。近年來,隨著線片、CT診斷迅速發(fā)展,使得手術治療成為根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在外科手術治療中,撬拔復位、空心拉力螺釘內同定術與可塑性鈦鋼板置入術較為常用。其中,以可塑性鈦鋼板置入術的臨床地位日益凸顯。該項治療法操作簡單、效果顯著,術后并發(fā)癥較低。在本次調查中,我院則重點分析了可塑性鈦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效果,并與撬拔復位、空心拉力螺釘內同定術進行對比,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有移位的根骨關節(jié)內骨折患者120例,根據病床為單雙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60例。觀察組中,男42例,女18例,患者年齡為18~65歲,平均年齡(39.0±2.5)歲;根據致傷原因對患者進行劃分,其中車禍致傷32例、高處墜落20例,其他8例;根據Sanders分類[3]對患者進行劃分,包括II型20例、III型30例、IV型10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20例,患者年齡為20~65歲,平均年齡(40.0±3.8)歲。根據致傷原因對患者進行劃分,其中車禍致傷30例,高處墜落23例,其他7例;根據Sanders分類對患者進行劃分,包括II型22例、III型31例、IV型7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致傷原因、病癥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切開復位、可塑性鈦鋼板內固定、植骨術進行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手術時間選擇傷后10d之內,手術麻醉方式為硬膜外麻醉,術中患者取側臥位,患側置上。手術切口選于跟骨外側,切口呈 “L”形。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至跟骨外側壁的骨膜,銳性剝離骨膜,在造作過程中需小心謹慎,避免傷及足部神經。分別于距骨內牽開軟組織、骰骨處各鉆入1枚克氏針,并充分暴露出跟距關節(jié)面、跟骰關節(jié)面與跟骨外側壁。適當牽引克氏針,在直視狀態(tài)下將跟距關節(jié)面復位,在復位過程中需注意跟骨長度、寬度及高度,對內翻或外翻畸形進行矯正,挑選合適的自體骨進行骨移植,并選擇合適的可塑性鈦鋼板維持骨位置。術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沖洗,行C臂透視,檢查患者的復位情況。若復位成功,可逐層縫合創(chuàng)口,并留置引流管,包扎創(chuàng)面。
對照組患者采取撬拔復位空心托力螺釘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具體造作如下:手術時間、術中麻醉方式、手術體位均同觀察組。為了保持手術視野清晰,術中應用止血帶。將跟腱止點外緣自后向前傾斜,插入克氏針1枚,行C臂線機透視,插入深度至骨后關節(jié)面下方,并將其撬起,醫(yī)師于跟骨部行側力擠壓,將其撬撥至恰當位置。行線透視,由外向前、向內、向下進針,進針方向以足底之間60°、跟骨外緣150°適宜。進針深度以骨折線為最大深度,通常不超過骨折線。掌心握針尾,將跟骨結節(jié)向下牽引。同時左右搖晃針尾,使得碎骨塊松動,以聽到咔嚓聲視為松動成功。針尖插入塌陷關節(jié)面下,醫(yī)師將拇指置于跟骨前緣,將剩余四指置于足背,恢復關節(jié)面與Bohler角。對患者行線照射,查看復位是否滿意,若復位較為滿意,可將針尖穿入距骨,并將克氏針穿入跟骨前方,對骨關節(jié)內骨折進行固定。以空心拉力螺釘對各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并將2枚螺釘置于塌陷關節(jié)骨塊正下方,對塌陷關節(jié)面處進行支撐。后通過石膏托制動,術后按時復查[4]。
1.3 療效判定 本次療效判定指標參考夏榮華 《可塑性鈦鋼板治療跟骨骨折中》對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治療效果的判定,具體如下:觀察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感、功能恢復、運動情況、手術局部外觀四個方面,每項評分25分,總分100分。其中以得分≥90分為優(yōu)、以得分≥60分為良、以得分<60分為差[5]。優(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以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后療效評分對比 我院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評分進行觀察對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術后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評分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評分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 60 83.7±10.3組別 例數 治療后* 60 72.0±8.9對照組
2.2 臨床效果比較 我院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比較。由結果統(tǒng)計可知,觀察組中優(yōu)39例、良19例、差2例,其治療優(yōu)良為96.7%;對照組中優(yōu)22例、良20例、差18例,其治療優(yōu)良率為70%。組間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
2.2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我院對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對比。其中,觀察組術后感染2例、局部腫脹2例、血管神經損傷2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6/60);對照組術后感染1例、血管神經損傷1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2/60)。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
跟骨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骨科疾病,該病多由嚴重外力損傷造成,因跟骨生理結構與功能的特殊性,若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對患者后期的足部功能造成不良影響,進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因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臨床上治療跟骨骨折的方法以外科手術法為主。
在本次調查中,我院重點分析了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效果,并與傳統(tǒng)的撬拔復位空心托力螺釘內固定術進行對比。由本次調查結果可知,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效果更佳。其中,可塑性鈦鋼板材料為TC4鈦合金,厚度較薄,僅為1.5mm左右[6]。鋼板可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而前部又可分為水平翼與垂直翼,其上均有2個螺孔[7]。當患者跟骨前部存在粉碎性骨折與骰關節(jié)脫位時,則可以將水平翼于骰骨外側進行固定,進而使得跟骨前部較為穩(wěn)固,而垂直翼則保證跟骨前部骨折發(fā)生移動或旋轉。而鋼板后背三分上、中、下三臂,每個臂上均有螺孔,在治療過程中,調節(jié)各臂之間的角度,后羿螺釘進行固定,可適用于各類型的粉碎性骨折,并達到穩(wěn)定的固定效果[8]。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行可塑性鈦鋼板治療后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傳統(tǒng)的拔復位空心托力螺釘內固定術,且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觀察組患者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效果顯著,優(yōu)良率高,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優(yōu)于撬開復位、空心拉力螺釘內固定治療。
[1]肖勇.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療效 [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24):150.
[2]Eastwood DM,Gregg PJ,Atkins RM.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Part1:Pathological anatomy and classification[J].BoneJomt Surg(Br),1993,75:183-188.
[3]顧立強.股骨近端骨折的分類與功能評價 [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4,6(5):558-563.
[4]Wagner AU,Sangeorzan BJ,Harrington RM,et a1.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ubtalar joint:load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antereior and posterior facets[J].Orthop Res.1992,10(4):535-543.
[5]肖勇.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的療效 [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24):150.
[6]楊秀明.可塑性鈦鋼板置入治療有移位的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臨床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2,33(6):1167.
[7]王振虎,孫輝生,高成杰,等.外側直切口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早期并發(fā)癥分析[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1(2):153-156.
[8]王振虎,孫輝生,高成杰,等.跟骨外側直切口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8):1420-1422.
R683.42
A
1007-8517(2015)13-0101-02
2015.04.21)
王磊 (1980-),男,河北秦皇島人,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骨關節(jié)疾病的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