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金
【內(nèi)容摘要】在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良好的應用遷移理論來輔助課堂教學的展開。注重對于學生思維模式的合理遷移,往往能夠帶給學生非常重要的引導與啟發(fā);注重知識概念教學的有效遷移,會讓學生們對一些核心知識有更好的掌握;深化對于知識應用的遷移,將會很好的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學習遷移理論 高中化學 應用實踐
遷移理論能夠為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帶來非常有意義的教學引導。合理的利用遷移理論,不僅能夠讓課堂教學的形式更為多樣,也會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也是一個教學重點。遷移理論能夠很好的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因此,教師要在遷移理論的引導下合理的進行課堂教學的設置,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斷發(fā)展與提升。
一、思維模式的有效遷移
遷移理論對化學課程的教學指導可以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模式的遷移,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在吸收知識及解決問題時拓寬思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來理解問題。在實際問題解答中,學生之所以會碰到較大障礙,或者完全找不到突破口,很大程度是因為學生思維上的局限。學生如果不能夠及時轉換思維、拓寬思路,只會局限在固有的思維模式中停滯不前。遷移理論的應用則能夠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在知識教學或者是例題講解時有意識的給學生滲透思維的遷移,這不僅能夠帶給學生非常重要的引導與啟發(fā),也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升。
很多學生思維上的局限很大程度是源于記憶定勢。記憶定勢的特征是印象重疊或混淆記憶,即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舊知識嚴重干擾了相關的其它知識。例如,在學習《化學平衡常數(shù)》這節(jié)內(nèi)容時,會出現(xiàn)化學平衡常數(shù)K的表達式,《化學反應原理》中有一段文字:“固體、水溶液的水的濃度可視為定值,其濃度不列入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中?!比魧W生只停留在記憶的淺層次,對后續(xù)的學習會產(chǎn)生阻礙。其實,當水在水蒸汽狀態(tài)時和某些有機反應時,水是需要列入表達式的。因此,教師在知識教學時要有意識的指出這一點,并且要糾正學生的記憶定勢,幫助大家區(qū)分這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這不僅是思維遷移的一種直觀體現(xiàn),這也能夠幫助學生對于知識內(nèi)容有更準確的理解與掌握。這才是高效的化學課堂上應當有的教學方式。
二、知識概念的合理遷移
遷移理論不僅可以用在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上,在很多具體的知識的理解與講授中教師也可以給予學生相關的引導與啟發(fā)?;瘜W課程中的很多知識點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很多新知的學習是在對學過內(nèi)容鞏固的基礎上逐漸展開的。教師要把握住化學課程的這一特征,在知識教學時要合理的展開對于遷移理論的滲透,要幫助學生在知識遷移的基礎上更好的構建自身的知識框架與知識體系。這不僅能夠極大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會讓學生對于一些核心知識有更好的掌握。這對于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發(fā)展將會是很好的推動。
例如,在講授《化學平衡移動》時,通過討論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引導學生概括出影響化學平衡的一般規(guī)律——勒沙特列原理。掌握了上述原理,便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回顧和解釋已學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某些知識,如合成氨條件的選擇、SO2催化氧化反應條件的控制、CaCO3在CO2水溶液中的溶解與析出等。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逆向遷移的形成過程,這將會幫助學生很好的聯(lián)系學過的內(nèi)容,而且有助于對后續(xù)課程如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的特征及影響因素的理解與學習,這很好的構成了順向遷移。在平時的知識與概念的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對于遷移理論的合理滲透,這將會極大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三、知識應用的靈活遷移
深化對于知識應用的遷移也很重要,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的重要基礎。不少學生在化學課程的學習中都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即使剛剛講過一個問題,再引入一個模式上一致的題目后學生就不知道如何解答。這既體現(xiàn)了學生對知識理解上不夠透徹,也說明了學生缺乏對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因此,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上要深化對于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要透過遷移理論的滲透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對問題的舉一反三能力。經(jīng)過這樣的培養(yǎng)與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會得到顯著提升,對很多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也會更為深入。
在學習《有機化學基礎》這部分內(nèi)容時,課堂上我給學生們創(chuàng)設了如下問題情境:“根據(jù)你們學過的知識和不同的原料制取乙醇”。問題一提出立刻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大家紛紛討論起來,學生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活躍。學生列舉出了各種方法:鹵乙烷水解法、乙烯水化法、乙醛催化加氫法、乙酸乙酯水解法、淀粉發(fā)酵法等多種制乙醇的方法。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原料來源的難易、成本的高低、反應過程的控制,對上述列舉出的方法作出綜合評價,以達到思維求異,解法求優(yōu)的教學效果。從這個問題的思考中還能夠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法。當出現(xiàn)這種情況時學生需要仔細分析哪種方法最為簡便且最為適宜,這也是學生在平時的問題解答中應當有的一種思路。
【參考文獻】
[1] 戴菁菁、周素琴. 演示實驗巧改進 化學課堂顯活力[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袁來德. 化學課堂提問中“度”的把握[J]. 中國教育學刊,2010年04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時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