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
有的人以理想檢驗了公益慈善的可能,有的人則以坎坷窮窘的人生測試了這個社會對文化、思想、閱讀的態(tài)度。
有文人之筆,有史家之筆,有思想家之筆……它們是文明借其書寫展開的文本,它們塑造了人格,人也因此傳承了文明。如果一個筆才優(yōu)美或壯闊的人破門而出,操市井圍觀語,甚至行文中也示其可觀的罵人口才……我們可以斷定,文化之文并沒有化育出可圈點的人格。我們當代人也確實少有人格魅力。遠讀湊合,近看不忍卒讀。
看到一張抗戰(zhàn)時期的照片,一個穿著補丁衣服的老人左手拿一個口袋,右手拄著一把傘。半個多世紀了,老人的眼睛仍透出堅毅的神氣、英氣。原來是他上街賣番薯,遇到送壯丁到前線募捐,老人傾囊助餉。當時的縣長特為之留影。這樣的人和畫面能保留下來,為人看到,真好。
對真正自由的心靈而言,他不需要外來的布施,他在追求自我的完善。有畫家說,那種總希望外人他人認識自己,并因此用種種機巧來引人注目者,在此意義上都是一種“俗”。給別人畫的畫是俗的,給自己畫的畫,給自己愉快的,自己追求的,才是雅的。這正是前人所說,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
歷史給予我們的安慰遠大于我們的想象,在無望的日子里,仍有道義理解并救贖我們?!罢湟瞬恢\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睂Ρ仁拦?、機靈,仁者義者真正更新了我們關(guān)于當下生存的感覺,其言行是真正原創(chuàng)的,聞?wù)f這些人的名是一種義。誠如高爾泰先生給一位先生的挽詞所言:莫道英雄去不還,已聞新雁起寒汀。
每一位中國文化的真正傳人一定是這樣的:他們是文化中國的人格象征,自然時刻在打量、審視政治中國和經(jīng)濟中國的戾氣;他們是道統(tǒng),自然在規(guī)正政統(tǒng)和摩登時代。他們不為流俗和時代的游戲所惑,他們的幸福圓滿不是源于財富、名聲、生存能力,而是他們的明德至善。
簡易何以要變易、恒易,要繁復(fù),因為其中有思維的樂趣,有靈性的展開,有跟種種事物的聯(lián)系,有形而上之道。如果人們首先看到的是結(jié)論就不會有哲學(xué),如果人們只希望簡單化就不會有頭腦和心智的活力;真正的精神不尋找捷徑,他走完全部道路。為什么只有真正的精神能夠無緣大慈,因為世界在他心中。
每一職業(yè)事業(yè)做得專注真摯持久,就有學(xué)問,就有氣象。不少武師回憶他們的師父練功日久,神態(tài)儒雅起來,待人接物都是風范,而言談也多有人生哲理。前年太極師父的父親來京,大家去看陳家溝的老農(nóng)是什么樣子,很是吃驚。將我跟師爺合影的相片給朋友看,朋友說,這是一個很健康風雅的老教授啊。
生命的本質(zhì)多從死后開始,那些給我們心靈凈洗和安慰的英雄未必如世俗所想象的特別和完美,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只是把時代社會的庸俗或黑暗撕破給我們看的常人而已。阿倫特甚至說,偉大生命“只在身后留下一個故事,從而只能在生命完結(jié)之后開始存在”。她為此說,英雄最好要死得年輕。這話真是見血。
有些話需要時間來幫我們理解,比如愛因斯坦說:“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品質(zhì)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們?nèi)Q于品格的程度,也許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边@樣的話曾經(jīng)不以為然,因為我們都佩服才智的光華燦爛,但后來終于理解了人格的意義。
他們在場時是曾怎樣被人嘲弄、吐唾沫啊,缺點那么明顯:無學(xué)理、才識淺、太偏執(zhí)、沒資源……但他們就是“這樣的戰(zhàn)士”,面對政治家、慈善家、成功人士、學(xué)界大佬、道德、國粹、民意、學(xué)理、公義、文明……組成的無物之陣,他們曾戰(zhàn)斗其中。時過境遷,他們才是時代淘洗下來的人物,他們屬于人類之子。如果真要講什么穿越,他們是能穿越這個時代,歸入人類之子的行列。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