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風
摘 要: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下美術課堂的主要學習形式,但很多時候只有一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另一部分學生則處于“閑置”狀態(tài)。怎樣才能提升美術課堂小組合作的學習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小組的學習和討論中呢?創(chuàng)設適當的、有利于學生參與討論的問題情境是關鍵,因為小組合作的開展以問題為中心。從問題情境的趣味性、開放性、階梯性、生活化四個方面闡述如何提升美術課堂小組合作的學習力。
關鍵詞:問題情境;趣味性;開放性;階梯性;生活性
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要學習的心理傾向,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將問題情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才能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下美術課堂的主要學習形式,但很多時候只有一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另一部分學生則處于“閑置”狀態(tài)。怎樣才能提升美術課堂小組合作的學習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小組的學習中呢?怎樣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呢?筆者認為,如果能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問題情景具有趣味性、開放性、階梯性、生活性,那么一定會激起每一個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的激情,提高美術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力。
一、巧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
美術教學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一旦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樂于學習并主動參與其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新穎、獨特的趣味性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這一趣味情境的驅使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小組合作交流。
例如,在教授《誰畫的魚最大》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利用視頻播放了孩子們比較喜歡的動畫形象——小鯉魚泡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再通過三個趣味性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1)小鯉魚泡泡今天來這里參加一場比賽,你們知道是什么比賽嗎?(適時揭題)(2)小組內同學每人畫一條魚,并且比一比誰畫的魚最大。(3)小組長帶領組員討論:你們組發(fā)現了哪些將魚畫大的辦法?和大家分享,并和其他組比一比哪個組“金點子”最多。在這樣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中,我利用孩子們的好勝心,融入了比賽,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都很認真地畫魚,并參與到“比賽”中。
由學生熟悉的動畫形象,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通過自主創(chuàng)作、比較觀察、總結分享,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激發(fā)了他們對美術探索的興趣。
二、巧設開放性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空間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打破封閉、單一的課堂,創(chuàng)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地動腦、動口、動手,參與到學習探究、創(chuàng)意構思、自由創(chuàng)作中去,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靈活。美術本身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只有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個性發(fā)展。例如,在《我喜歡的玩具》這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開放式問題情境:(1)我喜歡的玩具是_______。(2)它是________材質制作的。(3)我喜歡它的理由是_________。(4)如果讓我設計一個玩具,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考慮設計?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為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玩具,交流感想,再在班級中為大家介紹小組考慮的設計元素。每個同學都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并且都能說出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理由也不盡相同,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這樣的小組合作交流才能討論激烈,更有實效。在這樣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既學到了基本的美術知識(如從色彩角度、外形角度、功能角度甚至材質角度去發(fā)表喜歡的理由),又能激發(fā)思維空間(如發(fā)散性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張弛有度地創(chuàng)設一些開放性問題情境,不斷地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培養(yǎng)學生觸類旁通的發(fā)散性思維。
三、巧設階梯性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到學校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加聰明。”所以我們的教學應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及能力。“階梯式”問題情境就是教師要精心設計一組適合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心理發(fā)展水平的小問題,并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比一個問題更深入的問題情境。它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中創(chuàng)設階梯式問題情境,能更好的幫助學困生參與活動。例如,在《茂密的花》一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1)你能快速的在你的作業(yè)紙上畫出一朵花嗎?請你試一試。(二年級學生對于花的結構是基本能把握的)(2)對比、觀察圖片,你發(fā)現茂密的花叢有什么特點?(多而密)(3)僅僅是花多而密的畫面美嗎?怎樣讓畫面看起來既茂密又美麗?小組內交流,并通過一起“擺一擺”實驗得出結論。(4)前面的花把后面的花擋住了稱為遮擋關系,那遮擋關系應如何表現?先通過觀察小組內擺出的圖案,組內能力強的學生示范畫一畫,組內其他學生再在自己的畫紙上剛才畫好的那朵花上試一試。當最后一個問題提出來時,已經有學生忍不住想要畫一畫了,因為他們通過自己的實驗、交流與探究,已經得到了解決“遮擋關系”的方法,啟發(fā)了他們的主動意識。
只有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才能更好的解決課堂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像攀登階梯一樣,達到掌握知識,啟發(fā)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
四、巧設生活性問題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
俗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币虼嗣佬g教學中應當努力創(chuàng)設源于學生生活的現實情境。通過這種現實情境可以使學生發(fā)現美術問題來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活,從而誘發(fā)學生更為廣泛地應用美術知識,增強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的動力。
例如,在《我的牙刷》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問題讓學生去設計牙刷:(1)為兒童設計牙刷。(2)為成年人設計牙刷。(3)為殘疾人設計牙刷,特指沒有手臂的殘疾人。(4)為牙齒不太好的老年人設計牙刷,通過小組討論,研究每組牙刷所需具備的特點。在理解美術設計的一些基本知識之后,學生了解到其實對于兒童組來說,注重色彩的搭配與吸引力;對于成年組,考慮實用性與價值相結合;對于殘疾人,方便與功能是首要考慮的;對于老年人,更多的是注重牙刷刷毛的材質……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意識到美術設計是為生活服務的,自然而然他們想要主動參與的意識便增強了?!都閳D案》一課,課前播放《春節(jié)序曲》,感受吉祥的氛圍,再讓學生小組交流:說一說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吉祥圖案?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學生很容易被情境中的美術知識所吸引,誘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總之,只有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美術問題的興趣,才能提升美術課堂小組合作的學習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出更多更好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美術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獲,從而使自己真正成為參與小組活動的主人。
參考文獻:
呂華,桑秀娟.讓“懶蟲”動起來:淺議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情景設置[J].中國校外教育,2010(21).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