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穎
摘 要: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介紹作家,既是學生知識的積累,也是知人論世、披文入情的需要,只有全面地了解作家及其生活的時代和處境,才會對文本有較全面的深刻理解,才能準確地體會到作家在文章中蘊涵的感情。
關鍵詞:作者簡介;背景;語文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4-055-01
《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要點·行動·事例》一書中,在講到“了解中國教育基本情況”時,提供了溫家寶總理教師節(jié)前夕在北京第三十五中的聽課點評。溫家寶總理在聽語文課《蘆花蕩》時,認為教師的缺點是“開始沒把作者的簡要情況給同學們介紹。既然是講《蘆花蕩》,作者又是孫犁,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他曾經寫過什么著作,有過什么主要經歷,我覺得有必要給學生講講”。溫總理的聽課點評,不禁讓我重新思考文本教學中,對于作者簡介的處理。如何巧用作者簡介,讓語文課更入味。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就以下三方面,談談個人的淺見。
一、巧抓時機,適時滲透
一堂課,從某種意義上說,猶如一場戲,一部電影,一篇小說,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一個整體,我們不可把作者簡介單純地割裂開來,且它沒有固定的位置,只要能科學合理,能配合我們的教學節(jié)奏,能最后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它是可以創(chuàng)造性的富于變化的。
如詩詞散文小說等文體的作者簡介,它關系著對文章的進一步的理解,選擇恰當的時機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這就是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如教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時,可以抓住一個“癡”字作為教學的切入口,選擇 “觀其癡行——賞其癡景——解其癡情”這樣的教學思路,先引導學生感受張岱在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這樣的時間、環(huán)境下,所描繪的天人合一的奇景,能夠欣賞到如此奇景的必定是一個奇人,那么有著這樣閑情雅趣、性格清高孤傲的張岱,到底是何許人也?課上到這里,就和作者的生平寫作背景有了關系,學生自然說不上來或者知道的不完整,抓住這一時機,于學生興趣正濃時介紹作者:張岱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fā)入山,隱居著書。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課文《湖心亭看雪》就選自《陶庵夢憶》?!短这謮魬洝愤@部散文集是國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沒有希望,沒有奢求,沒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夢憶。以夢憶為解脫,將家國之嘆、故園之思、人生之悲寄予夢憶之中,這就是《陶庵夢憶》的藝術真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湖心亭看雪》一文字里行間都能讀到這種追念故國的情思。在了解了作者生平和背景之后,學生就不難理解“崇禎五年十二月”“是金陵人”這樣寄托了深沉故國之思的語句。選擇恰當的時機介紹作者,能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達到了向課外的延伸效果。
二、斟酌用量,有所側重
《語文教學大綱》要求要“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那么應該怎樣去介紹,是詳還是略。每個作家的人生都充滿了精彩,在短短的一節(jié)語文課堂上,我們又往往不能巨細靡遺地將其介紹完整,我們必須有所取舍,斟酌用量,從課文整體出發(fā),尋找其教學環(huán)節(jié)與作家介紹之間的契合點,使得語文課更能體現出整體性,也可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
比如:筆者在教讀劉禹錫的《陋室銘》時,就側重介紹他的創(chuàng)作背景:據資料記載,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guī)定,他應住在衙門里三間之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見利忘義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地撰了一聯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彼@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于德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彼栽诖颂幾x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為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并請人刻于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從這樣詳細地介紹中可見,《陋室銘》并非是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之作,而更是憤世嫉俗之作。這樣有所側重的介紹,視野開闊,角度新穎,重點突出,注意到了內容深度的挖掘,為學生的課文閱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特色點綴,錦上添花
對于有些作者生平中的一些事跡、言行可給以繪聲繪色的描繪渲染,以突出其人格的偉大,情操的高尚,給學生以思想上的教育,精神上的感染。通過抓取作者人生的特色,突出作者的人物形象。對于提升文本教學的語文味,更有錦上添花之效。
如在學習《我的母親》一課,介紹胡適時,教師可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重點抓住他人生軌跡中重要的一筆:是榮獲35項美國博士桂冠的中國學者。若用多媒體展示,則可將35這個數字重點圈劃出來。從這簡單的數字中,我們看到了胡適先生不簡單的人生,也初步感受到了他的母親的慈母和嚴師身份的內涵。
黃厚江老師說:“語文教材中,最有價值的不是‘知識,而是文化因素和審美因素。”作為傳道授業(yè)者,要巧用作家簡介這一環(huán)節(jié),讓語文課更有文化味,以它為載體,帶領學生飽吮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乳汁,得到豐富的審美滋補。
[參考文獻]
[1] 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曹明海.語文新課程教學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世堪主編.中學語文教學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4] 王榮生,韓雪屏.語言知識新視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