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這條其貌不揚的小街如何成為了這樣一個強大金融帝國的象征?而紐約,這個除了在18世紀末期短暫的一段時間以外一直默默無聞,既沒有成為美國的首都,甚至未能成為紐約州首府的城市,又是怎樣在世界金融體系中占據了像太陽系中太陽的地位?回答這些問題,正是本書的目的所在。
紐約的崛起緣于它眾多的天然優(yōu)勢,它擁有北大西洋最優(yōu)良的海港,也秉承了荷蘭移民世俗愛財的傳統(tǒng),但是它成為金融中心卻并不是天生注定的。歷史總是充滿了千鈞一發(fā)的轉機。威靈頓公爵曾說,滑鐵盧戰(zhàn)役的勝負僅在“毫厘之間”,而華爾街的成名也不例外。如果不是1812年副總統(tǒng)喬治·克林頓在參議院的投票中打破僵局,贊同而不是反對詹姆斯·麥迪遜總統(tǒng)關于續(xù)簽合眾國銀行許可證的提議的話,那么今天的電視播音員在晚間財經報道時就可能會說:“今天在切斯納特街上……”;如果他的侄子德·威特·克林頓州長沒有力排眾議說服立法機構通過修建伊利運河的議案,今天的紐約也可能只是美國東海岸的幾個主要城市之一,而不會成為西半球最偉大的城市。
美國很幸運,她建國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的同一年,而《國富論》是人類歷史上一部開創(chuàng)性的系統(tǒng)的經濟學研究著作。作為一個新生國家,美國沒有那些古老社會里難以消除的特權對生產力的束縛。
不僅如此,正如工業(yè)革命為西方文明的進步提供了經濟基礎,亞當·斯密的偉大著作也為政府不干預經濟的理念提供了哲學基礎,從而使得美國的經濟和美國主要的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受益于政客們最小程度的干預。在現實生活中,政客們和資本家們差不多一樣自私自利。
然而,華爾街之所以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并不僅僅是運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