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慶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生命·實踐”教育學:扎根于中華文明沃土的教育理論奇葩
王坤慶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葉瀾教授以其精當?shù)娜松蛯W術智慧、熾熱的情懷和膽識過人的學術勇氣向諸多蔑視教育學科的“他者”甚至輕慢自己的教育學同行展開了不懈的抗爭與努力,為當代中國教育學人爭取必須的地位和尊嚴發(fā)出了令人振奮和鼓舞的吶喊,在思維斷裂處尋找教育學的邏輯和教育學人的自信?!吧嵺`”教育學是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教育的準確理解和定位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當代中國教育學派,是汲取了人類教育智慧并融合當代中國社會和教育實際的教育思想精品。
葉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教育學科
非常感謝葉瀾教授邀請我來參加“生命·實踐教育學”研討會。于本人來講,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向葉瀾教授學習,向各位同仁學習。在我個人發(fā)展道路上,可以說,葉瀾教授是扶助我成長的重要師長輩人之一。想當年,自己晉升教授職稱的代表作外審時,葉瀾教授是評審人之一,另一評審專家為魯潔教授,正是由于葉瀾教授、魯潔教授對本人學術論文的獎掖,自己才得以破格晉升教授職稱;我的博士論文答辯時,葉瀾教授是答辯委員會主席,葉瀾教授對論文的肯定與批評之良言,至今記憶猶新,令人難以忘懷;此外,當年葉瀾教授主持國家級“八五”重點科研課題“教育學科的體系與發(fā)展研究”時也曾接納自己作為課題組成員展開對教育學的元研究,本人在研究西方教育學史的基礎上撰寫的《20世紀西方教育學科的發(fā)展與反思》一書,被葉瀾教授收入她主編的“教育學元研究叢書”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我的學術生涯中值得珍藏的一幕。由于上述種種學術機緣,使我對葉瀾教授的為人、為學、為師更加了解,在心靈深處不斷滋生著對葉瀾教授的景仰和傾慕,甚至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看作是葉瀾教授的私塾弟子,模仿和因襲先生的學術風格和人格魅力。
對于葉瀾教授創(chuàng)立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我雖然沒有作系統(tǒng)研究,但從葉瀾教授發(fā)表的系列論文和出版的相關學術著作中我也有所學習,特別是最近讀完葉瀾教授的《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一書,更使我對“生命·實踐”教育學有較全面的了解。在此,就我個人的理解談幾點淺見。
其一,“生命·實踐”教育學是扎根于中華數(shù)千年文明沃土中的當代中國教育理論奇葩。
作為到目前為止我所認為的當代中國教育學理論的杰出代表,“生命·實踐”教育學是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教育的準確理解和定位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當代中國教育學派。這正如葉瀾教授自己說的:“中國儒家文化和教育,因其重視以教化人,重視內(nèi)省修己的自我完善,重視人格、氣節(jié)的自我堅守,故為我們和人類教育思想史提供了一筆獨特、豐富的與培育生命自覺相關的思想資源,聳立著一位位孔子般高大的先師榜樣,這是我們所擁有的尤為珍貴和獨特的文化、教育傳統(tǒng),需要深入研究和發(fā)揚光大。”(葉瀾:《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88頁。以下引自該書只注頁碼。)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中的修身、養(yǎng)性、人格、氣節(jié)等對人性和人生的關注與“生命·實踐”教育學中的精華思想有著高度的精神契合。
其二,“生命·實踐”教育學是汲取了人類教育智慧并融合當代中國社會和教育實際的教育思想精品。
在《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一書中,葉瀾教授明確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教育理念。在我看來,“教天地人事”是事實判斷,教育要引導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全面的知識,學會認識世界,這是任何人發(fā)展的基礎,而“育生命自覺”則是價值判斷,教育在引導學生掌握廣博知識的基礎上,更要引導他們體驗生命自覺,在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自身潛能的背景上去最大限度地爭取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不斷超越自我和實現(xiàn)自我,從而更好地繼承和創(chuàng)造文明。從世界教育史看,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人的自我完善,是中西教育共同的、永恒的主題,只不過是實現(xiàn)方式不同。中國更多地是通過教育養(yǎng)成人的修身養(yǎng)性的能力,西方更多是通過知識的掌握來認識自己,可謂殊途同歸。因此,只有縱覽世界教育經(jīng)典,才可以讀懂葉瀾教授提出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是一種融匯了人類教育智慧并富有深刻哲理和充滿現(xiàn)實批判力的教育理想。在我看來,真正的教育從來都是以“育生命自覺”為旨歸。沒有生命自覺的人從來都是具有奴性的人,教育引導人掙脫奴役,奔向自由,這是教育永恒的真諦。“生命·實踐”教育學所提出的這一根本教育理念于當下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中對人的生命自覺的漠視,無疑是一種警醒與忠告,它將在中國教育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輝煌。
其三,“生命·實踐”教育學在教育研究方法論上,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研究立場,又博采了中西方哲學方法論的精華,更將理論探索與實踐建構相結(jié)合,三者鼎足而立構成了當代中國教育學理論研究的典型范式。
如果精讀葉瀾教授的《回歸突破——“生命·實踐”教育學論綱》一書,你就會發(fā)現(xiàn),馬克思的以具體的個人為存在基礎、以能動的實踐個人為范例的人學思想貫穿于“生命·實踐”教育學探索的始終。請看葉瀾教授自己的引證:“從人作為區(qū)別于動物的另一‘類’之自然生命生成時,就與人的生命存在直接聯(lián)系,在一定意義上,實踐內(nèi)在于人的生命需要。這就是人的生命與人的實踐之內(nèi)在不可分割的關系。同時也因此構成了人的類生命的本質(zhì)特性?!?第228頁)這實際上是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學思想的葉氏解讀(馬克思的原文是“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zhì),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頁)。在我看來,當代中國教育學研究若離開了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關注,將陷入中西文化的邏輯悖論而不能自拔。我同時也關注到,葉瀾教授在厘清中西教育研究方法論過程中,對“生命·實踐”教育學創(chuàng)立具有典型方法論意義的狄爾泰的精神科學思想、皮亞杰的人文科學認識論、莫蘭的復雜性理論等都有精當?shù)恼撌龊驮u價??梢哉f,在“生命·實踐”教育學創(chuàng)立的五個時期中(第1頁),古今貫通、中西融合、理論與實踐相互關照,始終是其方法論基礎。
其四,“生命·實踐”教育學是葉瀾教授傾注其畢生精力甚至生命本身而創(chuàng)造的學術派別。歷代教育學尤其是當代中國教育學遭人詬病已是學界“共識”與常態(tài)。然而,葉瀾教授以其精當?shù)娜松蛯W術智慧、熾熱的情懷和膽識過人的學術勇氣向諸多蔑視教育學科的“他者”甚至輕慢自己的教育學同行展開了不懈地抗爭與努力,為當代中國教育學人爭取必須的地位和尊嚴發(fā)出了令人振奮和鼓舞的吶喊,并身體力行、自強不息,躬身于教育理論與實踐之中默默地探索,在思維斷裂處尋找教育學的邏輯和教育學人的自信。葉瀾教授說:“在教育學面前,其他學科的學者,更易擺出輕慢或救世主的姿態(tài),這是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要少得多的‘待遇’。值得深思的是,教育學不但不敢去輕視其他學科,大多還是努力吸收其他學科的‘優(yōu)勢’,還有教育學界內(nèi)的一些伶俐秀慧者,紛紛跳出沒有地位的教育學界,甚至還加上轉(zhuǎn)身之后的冷嘲熱諷。然而,教育學并沒有因這些而更壞或得救,這不由地讓我想起《國際歌》的歌詞:‘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第101頁)透過字里行間,我感受到的是一位睿智的學者對外行干預教育學的嚴正警告,對所謂內(nèi)行的失望、規(guī)勸乃至茫然“轉(zhuǎn)身”之后的“揶揄”(我自己的解讀,與葉瀾教授無關)。何等的獨立人格和學術氣節(jié),令我輩汗顏。在我看來,葉瀾教授創(chuàng)立“生命·實踐”教育學全部歷程,就是在踐履生命自覺的人生信念,就是在奏響當代中國教育學和教育實踐的和諧樂章,就是在展示一個熱愛教育學和教育事業(yè)的中國學者深厚的學養(yǎng)和高貴的人品,就是在向世界莊嚴宣告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與學派終于赫然誕生。
我認為,葉瀾教授是當代中國教育學人中做得最好的自己,她所創(chuàng)立的“生命·實踐”教育學將在中國當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中具有“感化”他人的強大生命力。
最后,愿“生命·實踐”教育學之花扎根在社會和實踐的沃土中綻放得更加鮮艷。
(責任編輯 陳育/校對 云月)
“Life·Practice”Pedagogy:Pedagogical Theory MiracleRooted in Rich Soi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ANG Kun-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PRC)
Professor Ye Lan,with her excellent character,academic wisdom,strong passion and extraordinary academic courage,launches persistent struggle with those who look down upon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or her colleagues in education who devalue themselves.She utters encouraging voice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ists to win the necessary position and self-respect,to gain pedagogical logic and educationalists’ self-confidence in the illogical thinking.“Life·Practice”pedagogy,a contemporary Chinese pedagogical school,i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the school is the pedagogical idea essence based on human education wisdom and integ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education situation.
professor Ye Lan;school of“Life·Practice”Pedagogy;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2015-04-28
G 40;G52
A
1674-5779(2015)03-0041-4
王坤慶(1956—),男,湖北麻城人?,F(xiàn)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兼任全國教育哲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湖北省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