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瀾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上海 200062)
編者按
在“生命·實踐”教育學論著系列叢書發(fā)布會暨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fā)言
葉 瀾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上海 200062)
“生命·實踐”教育學論著系列叢書的出版是學校領導、出版社、各界同仁和朋友們支持幫助以及各位作者齊心協(xié)力的結果。叢書的編寫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包括專題研究、策劃、寫作和內部反思交流等階段。今后,還將要在社會的教育責任和教育與個人人生發(fā)展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生命;實踐;基礎教育;教育學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仁,今天聚在一起來討論三套叢書的一個發(fā)布儀式,感到特別興奮。剛才領導和社長進行了講話,其實我很清楚,我們到底做得怎么樣。
今天想表達兩點,第一個呢想表示感謝,第二個呢我想簡單地跟大家說一下叢書的整體情況。
感謝有三個方面。第一,代表叢書作者向學校領導、出版社領導和為叢書的出版做出努力的每一位成員,表示深切的感謝。感謝你們的支持和全程合作。由于在這個過程中有的老師出國了,有的老師有別的任務了,這樣原來的計劃發(fā)生了變化,但是出版社沒有一句怨言,他們始終靜靜地等待著花開,為這份耐心而感動。比如說封面的設計,福建教育出版社來來回回幾趟,這個封面就呈現(xiàn)了學校生活的豐富性,應該說是很花心思做出的。
第二,感謝我的同仁、我的朋友,以及中國教育學研究的中青年才俊,你們如約而來,不僅使我感到高興,感到溫暖,也感到一種希望。我們實際上在不斷地溝通交流,不斷地滋養(yǎng)我們的教育思想的認識和發(fā)展,所以看到你們使我想到了我們一幕幕的交往,這就是難得的溫暖。第二個就是一種希望,因為我們是老朋友,所以我希望這次研討,大家能夠坦誠地言說,提出寶貴意見。今天我主要請的是中青年學者,在某種意義上,不夸張的說這就是教育學未來的希望。我希望能夠從你們那里汲取營養(yǎng),不是說“生命·實踐”教育學派,而是中國教育學的發(fā)展。我很喜歡參與“新基礎教育”研究的一位校長在結題的時候講過的一句話,我們這些人“聚起來是一把火,散開來是漫天星”。我希望我們中國教育學,我們這些領隊的人物,都能成為“聚起來是一把火,散開來是漫天星”,這也是我請你們來的最主要的初衷,我希望從你們那里得到幫助和期望。
第三,感謝今天叢書的作者能來,沒有我們的齊心協(xié)力,就不可能有今天這三套叢書的完成。也是由于今天的會議,使得三套叢書的作者能夠聚在一起,在這里我特別要感謝兩位出了國又擔任兩本書的寫作任務的老師,一個是李政濤教授,一個是彭正梅教授。他們能夠在訪學的時候還繼續(xù)寫作,我表達真誠的感謝。
接下來我把叢書的策劃和叢書的編寫過程跟大家做一個簡要的說明。我們學派的創(chuàng)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叢書的出版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叢書的編寫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專題研究階段,主要是在2004-2009年之間,主要是4本專題報告集《回望》《立場》《基因》《命脈》。這4本書以及3套叢書的標志都是冬蟲夏草。我為什么選擇冬蟲夏草作為“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等一系列著作的標志呢?主要有四個理由:(1)它是蟲和草結合起來的復合體。跟我們“生命·實踐”也是復合體暗合。(2)它的生成經歷一個非常獨特的變化過程。蒲松齡盡管沒有仔細研究冬蟲夏草的形成過程,但是他的“冬蟲夏草名符實,變化生成一氣通。一物竟能兼動植,世間物理信無窮?!蔽覀冋麄€的研究,始終把變化、生成、轉化作為重要的機制進行探討。這與“新基礎教育”強調的多重轉化的精氣神相通。(3)冬蟲夏草生活在尼泊爾、不丹以及中國,但是以中國的生長面積最大,所以是典型的中國物種。這與我們“生命·實踐”教育學派追求原創(chuàng)發(fā)展的旨趣相投。(4)冬蟲夏草盡管生長在亂草中,但一根根翹起一個頭,特別地好看,這個形態(tài)簡潔不失美感,筆直向上,就像紅燭一樣。所以你們以后叫我們冬蟲夏草學派我不反對。生在草當中,但都是極品。
第二個階段是策劃階段,從2010年到2011年。我們明確要以三套論著的出版標志學派的特色以及初建階段的完成。策劃當中,我們逐漸形成了幾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要體現(xiàn)“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建設和“新基礎教育”研究與當代中國教育研究的相關性和融通性,就是三套叢書里面要有體現(xiàn),從“新基礎教育”的理論進入到當前中國教育改革的理論,再進入到個案學校變革史的研究,都要有體現(xiàn)。第三套叢書里面的學校變革史也是內涵著理論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自愿申報,自主負責原則。選題之后,自主列提綱,之后就題目和提綱共同討論,但是我們都有一個原則就是文責自負,討論的意見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文章簽的名是作者而不是團隊。所以我們尊重作者的獨立性,又發(fā)揮團隊的互助性。初稿完成之后,我們就群發(fā),有意見就反饋。就拿我和張向眾寫的《“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三易其稿,“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要成員兩次全體討論,從初稿完成到定稿,前后花了3個月時間。雖然作者署名為張向眾和我,但實際上是“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全體成員的共同創(chuàng)作,是我們又一次為共同事業(yè)的合作付出。我對自己提的要求是三套叢書我自己不僅要編,還要承擔寫的任務。就是個人創(chuàng)造和群體合作的結合,這個結合得好也不是很容易。我們努力改變兩極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第三個原則是在選題的要求上面,希望大家有問題意識,但是要有自己的研究突破。第四個原則就是我們堅持了“新基礎教育”的成事成人的原則,每一本書都是研究者個人學術成長的過程。寫作要成事成人,要努力提升寫作質量,提升自己。最后一個原則就是要以本土研究為基礎,體現(xiàn)國際視野。我們每一套當中都會有比較教育研究所的幾位同仁參與。
第三個階段是各自的寫作階段。我們還在2013年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簽訂了協(xié)議。
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內部反思交流的階段。我們組織過三次不同的自我相互評價,一本一本互相評價。好處是讓每一個參與的人都清醒,我們的要求是讓每個人都講一講,在寫的過程中你突破了什么,你收獲了什么,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你還想寫什么?先是自己想,其他人點評,內部的討論很激烈。一個人真的要實現(xiàn)超越的話,要有反思,一定要開放,要容納下別人不同的意見。
今天我們再次聚集在一起,我們內部不討論了,就是來聽一聽各位寶貴的意見、批評,我們都歡迎,希望有高見出來,我們很期待。這對于我們來說都是財富,都是我們思考的資源,都很重要。
最后我要說明的是學校變革、課堂教學、學生思想品德等問題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論述,不是說不重要,而是要再一次自我超越,我需要再醞釀、再進一步的積淀。后面我可能還要朝另外兩個維度深化研究,第一個是宏觀的維度,現(xiàn)在對于教育,社會上都是講教育為社會服務,但是沒有反過來從理論上提出“什么是社會的教育責任”,這個問題我們在內部已經開展了好幾次討論,現(xiàn)在這個課題還將要作更深入的研究。今天中國的教育改革再沒有社會改革,社會承擔教育責任,那么這個教育改革要成功難,不是說不能。第二個維度就是教育和個人的人生發(fā)展,從出生開始到他的死亡,在不同的時期,教育到底可能做什么,我們做得怎么樣。如果大家愿意的話,我們成為合作者。這就是把中青年才俊聚在一起的原因。我真的希望我們中國的教育學能夠形成大觀,這樣大的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教育學是說不過去的。我們這套書只是初生嬰兒的啼哭,它不優(yōu)美、不是交響曲,但是它真誠,是發(fā)自心肺,為了生存而發(fā)出的一聲啼哭。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王鑒/校對 王明娣)
The Opening Ceremony Speech for theBook Launch and Symposiumof“Life·Practice”Pedagogy Series
YE Lan
(MOE Project of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PRC)
It is with the support of university leaders,publishers,and the colleagues in all walks of life as well as the co-efforts of all authors that the “Life·Practice” Pedagogy Series are published.The compiling of the book series is a long process involving such stages as monographic studies,planning,and internal reflection and communication.In the future,more efforts will be made in studying the education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 and lif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life;practice;basic education
2015-04-28
G 40;G 52
A
1674-5779(2015)03-0002-04
葉瀾教授及其率領的團隊創(chuàng)建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是當代中國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的杰出代表,這一教育學派的形成不僅標志著中國特色教育學的成熟,而且還標志著中國教育研究者的價值與方法的時代轉型。葉瀾教授及其團隊經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既從理論上開始反思并建構“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能“上天”的“生命·實踐”教育學學派,又從實踐上持續(xù)參與并推進學校與課堂深度變革的能“入地”的“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2009年,葉瀾教授推出了“生命·實踐”教育學論叢:《回望》《立場》《基因》《命脈》,在學術界引起了重大反響,這是對“生命·實踐”教育學的第一次系統(tǒng)總結,并以成果發(fā)布會和研討會的形式向外界宣告“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形成。2015年“生命·實踐”教育學三套叢書閃亮登場,即,基本理論研究叢書、當代中國基礎教育學校變革研究叢書、合作校變革史叢書,引起了學術界更大的轟動。2015年3月28日,“生命·實踐”教育學論著系列叢書發(fā)布會暨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全國教育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親歷并見證了“生命·實踐”教育學成果的豐富多彩與厚重充實,并從各自的角度對“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發(fā)表了評論。這是一次學術的盛會,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為了便于大家更深入細致地了解“生命·實踐”教育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產生的重大影響,為了便于學術界更廣泛、更深入地關注這一新生的中國教育學理論學派,推動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繁榮發(fā)展,本刊特推出這期“生命·實踐”教育學??责嬜x者。
葉瀾(1941—),女,福建南安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F(xiàn)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成員兼教育學原理學科組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等。曾任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