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娣娜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讀懂葉瀾教授及其“生命·實踐”教育學派
裴娣娜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葉瀾老師及其“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核心的關鍵詞是“生命自覺”。人化而為人,聚人的生命氣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跨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豐富了中國教育的思想庫,更新了教育領域的思維觀念,促進了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葉瀾老師及其團隊致力于“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躬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這將在中國的教育研究歷史上寫下非常重要的一頁。
葉瀾;“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突破
“生命·實踐”教育學 叢書的出版為中國教育科學未來發(fā)展帶來了什么?要談論這個問題就要從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兩個方面讀懂葉瀾老師,讀懂她創(chuàng)建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研究的聚焦點是“生命·實踐”教育學派,核心的關鍵詞是“生命自覺”。人化而為人,聚人的生命氣息,奉獻給教育科學,又一次解決了教育界長期爭論的教育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的關系問題。目標是中國當代教育學理論的重建,學派存在的形態(tài),圍繞人間百態(tài),方法論更新和學科元研究。學派獨特的品質(zhì)是研究中國表達、中國形態(tài)。學派的五個階段的獨特生長過程,孕育、初創(chuàng)、發(fā)展、成型、同化。核心是回歸突破和生成。內(nèi)涵豐富、動態(tài)生成的“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跨越,我認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反映在教育學科的反思、重建,為中國教育學的發(fā)展奠基;豐富了中國教育的思想庫,更新了教育領域的思維觀念;促進了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起點。
第三套叢書學校變革史,作為一批開拓者的智慧型、專家型校長教師的生長,我認為這一批教師,當然后續(xù)還有,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鋒,將成為重要的引領者,對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結構性的變革而不是修修補補,那么葉瀾老師以學校教師身份參與這一過程,就像他們談到的這些概括性的要點,還有改造人的生命方式提升,在成事之中成人。“生命·實踐”教育學從總體來看,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
第一個突破就是促進了學生社會性的發(fā)展。葉瀾老師帶我去過上海閔行區(qū)的汽輪小學,我看得還比較細致,我想就剛才這個校長談到的,這位小學校孕育大成長,學校校齡不長,規(guī)模小,地域環(huán)境一般,生源條件是有差異性的。在不利情況下需要發(fā)展定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培養(yǎng)健康主動發(fā)展的人,關注個體差異,注意學習力的提升,他們談到了教學基本任務的提升,就是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斷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世界,學會實現(xiàn)人的經(jīng)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互相轉(zhuǎn)化。他們改革的課題和思路,從點狀設計到系統(tǒng)整合,從知識結構到思維提升,從做強自己到生態(tài)輻射。
以數(shù)學課的改革為例,歸納起來我覺得有幾個亮點:一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調(diào)整學科知識結構,這個調(diào)整是基于知識縱向結構的調(diào)整,這個縱向結構是三個方面:第一是圖形概念的直觀認識,要素的認識,類型的認識;第二是圖形的特征認識;第三個是面積概念和長、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及內(nèi)在關聯(lián),這個小學的講授非常了不起。第三點整合,構建從“一維的線段度量”到“二維的面積度量”再到“三維體積度量”的整合,追求整體的認知結構,他列了一個雙向表格,他的一個維度就是把長度、面積體積兩個維度整合起來,維度一帶來面積、帶來體積,維度二知識的框架結構、知識的方法結構、知識形成的過程結構,這是提出三個結構。將知識的結構、方法的結構整合起來,這也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像北京市朝陽區(qū)的教學實驗強調(diào)推陳出新,中科院的張敏也是特別重視,而我覺得汽輪小學提出的這個框架也是非常重要的突破。它突破了原有的“雙基”的內(nèi)容范圍,關注了數(shù)學思想、數(shù)學生活經(jīng)驗,站到了改革的前列。實現(xiàn)了課程研究與教學研究的初步整合,為我國課程教學論的學科發(fā)展提供了思想資源;突破了原有的數(shù)學教學以大量做題為特征的套路,引導關注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關注知識形成過程當中的育人資源的開發(fā)。
第二個突破就是關于思維與能力的生成發(fā)展,算數(shù)思維到代數(shù)思維的轉(zhuǎn)變,還非常細致地總結了學生概念形成的結構規(guī)律,而我覺得他們這個學校的老師能站在這個高度帶領同學從教材感知到最后的歸納、提煉、抽象、命名,他們這個就包括以上幾個結點的分析。
第三個突破就是學生學習方式上強調(diào)了主動選擇、互動生成、積極實踐,立論點是立足在學生是發(fā)展的主體,關注主體,關注自我生命發(fā)展。
第四個突破是教學進程,叫做“動力內(nèi)化”過程,這個動力內(nèi)化過程體現(xiàn)了“生命·實踐”教育學派的特質(zhì)。我是這樣看待這個特質(zhì)的,汽輪小學的課堂教學反映了葉瀾老師總結的“生命·實踐”教育學的三個特質(zhì):真實開放性、靈動結構性與發(fā)展生長性。這給我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領域。
最后要談的是研究方法的獨創(chuàng)性。今天上午吳康寧教授評論了這個問題,我覺得葉瀾老師創(chuàng)立的這個學派的方法有突破。第一點,基于研究性變革實踐的發(fā)展性研究。就是教育科學的發(fā)展之路,有兩個重點:一是基于中國教育發(fā)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二是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的融通,這是第一個基于研究性的實踐變革發(fā)展性研究。第二點,學派構建有兩個基本途徑,一是回到學科原點,這個學科原點就是基于人的學科本質(zhì)的再認識;一個是對現(xiàn)實的把握。第三點,理論特點:戰(zhàn)略性、復雜性、創(chuàng)生性、獨特性和超越性。第四點,跨學校、跨學科、跨校際的優(yōu)勢互補的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這個將在中國的教育研究歷史上寫下非常重要的一頁。
葉瀾老師講,“聚起來是一把火,散開來是滿天星”。其實這個會,我們這么多的中青年研究者在葉瀾老師的帶領下,我也借這個機會向葉瀾老師及其團隊致以崇高的敬意與謝意,也誠摯地祝愿“生命·實踐”教育學派再創(chuàng)輝煌,葉瀾老師身體健康,永葆學術青春。
(責任編輯 陳育/校對 云月)
Inspiration from Professor Ye Lan and Her Schoolof“Life·Practice”Pedagogy
PEI Di-na
(Faculty of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PRC)
The key words of Professor Ye Lan and her school of“Life·Practice”pedagogy are“l(fā)ife consciousness”,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nd gathering life breath.The school of“Life·Practice”pedagogy is a realization of historic leap with groundbreaking significance,which has enriched the thoughts of Chinese education,updated concept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Professor Ye Lan and her team are devoted to the school of“Life·Practice”pedagogy and have achieved a series of breakthroughs,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ge in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Ye Lan;school of“Life·Practice”;breakthrough
2015-04-28
G 40;G 52
A
1674-5779(2015)03-0024-03
裴娣娜(1942—),女,重慶人。北京師大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教材評審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全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學論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全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會副會長,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