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未未 陸薇薇
(東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 亞太語言政策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1189)
在當代全球化社會中,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語言,在國際交往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中國的國際交流合作愈加頻繁,對國民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須對原來高投入低產出的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滿足新形勢的需要。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教育政策改革。在全球化語境之下,中國抓住機遇,緊跟時代步伐,進行了深入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本文將介紹此次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并在與同屬東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的橫向比較中分析中國此次改革的特點,希望本文在國際比較教育學研究及中國的外語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有一些參考價值。
“語言教育政策關乎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安全、文化、教育等重大事宜”(張桂菊,201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英語教育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獲得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承辦權,在各種國際事務中大顯身手,因而需要培養(yǎng)更多既懂專業(yè)又通英語的國際化人才。原先英語教育政策中的一些滯后因素妨礙了國民英語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高要求。東部沿海和中西部內陸地區(qū)之間、城市和農村之間英語教育水平差異較大;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能力亟待提高;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銜接不夠合理;在傳統(tǒng)的知識偏重、學科本位思想,以及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下,英語知識的被動接受和死記硬背現象突出,而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卻受到忽視,課程評價機制也過于側重于選拔甄別,忽略了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fā),這些都不利于素質教育的進展。新時代的多媒體和網絡的迅速發(fā)展,為英語教育政策改革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準備。在此背景下,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的英語教育政策都進行了改革。
2001年,教育部為了實現中小學課程從知識偏重和學科本位的傳統(tǒng)理念向關注每個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新理念的深刻轉變,制定并頒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并且出臺了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開始了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往的英語教學大綱被英語課程標準取而代之,對學生的素質要求規(guī)定得更加明確,而如何實現這些素質目標則具有一定靈活性?!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內涵非常豐富,新課程標準主張英語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強調素質教育,注重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新課程標準采用了國際通行的理念,把英語課程目標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分為九個級別,以整體連貫的思維設計了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畢業(yè)的英語課程。新課標要求: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的學校,小學三、四年級的教學參考目標為一級;五、六年級的教學參考目標為二級;初中階段的教學參考目標為三、四、五級;高中階段的教學參考目標為六、七、八、九級。其中,高中畢業(yè)的基本要求為七級,八級和九級目標是為了有志于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的高中生設計的??紤]到各地區(qū)教育發(fā)展不平衡的因素,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本地區(qū)的實施方案,從而體現了政策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新課程標準突破了過去以教師講授詞匯語法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增加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訓練其語言技能,同時注重發(fā)展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體現出較強的人文主義傾向,目的是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全面提升其綜合素質。新課程標準注重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在新課程標準評價系統(tǒng)中,終結性評價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重視,兩者有機結合,而且評價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得到了倡導。
為了適應高等教育跨越性發(fā)展的要求,深化教學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經過充分研討,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稿)》,試行三年之后,于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正式頒布。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被定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保ń逃?,2007:1)考慮到過去大學英語教學重閱讀而輕聽說的情況,《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并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保ń逃浚?007:3)同時,《要求》指出:“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fā)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薄案鞲叩葘W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教育部,2007:3)在此,《要求》強調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必要性。關于教學模式改革,《要求》認為:“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語言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yǎng)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也是向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身教育的轉變?!保ń逃浚?007:4)在教學評估方面,《要求》要求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后者“應以評價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主,不僅要對學生的讀寫譯能力進行考核,而且要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考核”(教育部,2007:4)。為了克服盲目追求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的應試教育的弊端,更準確地測試學生的實際英語運用水平,《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教育部,2005)要求“加大聽力理解部分的題量和分值比例,增加快速閱讀理解測試,增加非選擇性試題的題量和分值比例”。為了加強師資力量,《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要“健全教師培訓體制”,“學校應建設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培養(yǎng)工作”(教育部,2007:5)。
人們談到某一事物的特點,總是離不開一個比較參照點。“在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教育政策的比較研究正成為比較教育研究的主導力量”(袁振國,2001:6)。筆者下面將以日本作為比較參照點,以發(fā)現中國英語教育政策改革的某些特點,因為日本長期以來深受中華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熏陶,與中國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近性,而且屬于把英語作為外語來習得的國家,與中國在英語教育模式上有一定可比性。
日本在全球化背景下于二十一世紀初頒布政策進行了英語教育改革,其綱領性文件是《培養(yǎng)‘能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行動計劃》(『「英語が使える日本人」の育成のための行動計畫』),主要改革措施包括改善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師指導水平、完善教學制度、提高英語學習動力、改善入學者選拔等場合的評價機制、支持小學英語會話活動、提高國語水平及推進實踐研究,目標是使得廣大國民初、高中畢業(yè)生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大學畢業(yè)生能用英語進行工作(文部科學省,2003)。
在中日比較的視角之下,筆者觀察到中國英語教育政策改革顯示出至少以下三個特點。
中國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體現出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更加全面的關注。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均從把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細化為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及文化意識五個方面,分別設立總體目標和分級目標;《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指出大學英語“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教育部,2007:1)。而日本的《培養(yǎng)‘能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行動計劃》則主要著眼于培養(yǎng)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對于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并未具體闡述(文部科學省,2003)。由此可見,在注重英語的工具性的同時,中國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比日本更加注重英語教育的人文性,即注重通過英語教育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
中國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更加強調積極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fā)現代教學資源?!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鼓勵進行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這樣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強學習的個性化和自主化色彩。日本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并未強調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由此可見,中國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更加重視技術和設備對于英語教育的促進作用。
中國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主張在教材編寫中適當引入中國文化的內容,比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材中還應選編一定比例的介紹中國文化的內容,積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以及民主與法制教育?!保ń逃?,2011:40)《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也建議教材要“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部,2003)。而日本的《培養(yǎng)‘能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行動計劃》只是強調要提高國語水平,并未在文化傳承上多費筆墨(文部科學省,2003)。由此可見,日本的英語教育政策改革更注重母語學習對于英語學習的正遷移作用,而中國的政策改革則更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民族自豪感的激發(fā)作用,更強調以英語為媒介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英語教育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實施對于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起著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的中國為了培養(yǎng)具有更廣闊國際視野和更強國際溝通能力的公民,進行了一系列英語教育政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國和日本同屬中華文化圈,同為英語習得“延伸圈”國家(即將英語作為外語進行學習的國家),又同為東亞經濟大國,在英語教育政策方面具有相當的可比性。與日本相比,中國的改革更注重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更強調發(fā)揮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更注重以英語教育為媒介弘揚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體現了更強的前瞻性。
[1]張桂菊.美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50年回顧與思考.中國外語教育,2012(3).
[2]袁振國.教育政策學.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 iles/moe/moe_711/201201/xxgk_129268.html.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載 于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3857/201011/xxgk_110825.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200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91/201011/xxgk_110833.html.
[7]日本文部科學省.「英語が使える日本人」の育成のための行動計畫,2003.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 chukyo/chukyo3/015/siryo/04042301/011.htm;http://www.mext. 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015/siryo/04042301/011/ 001.htm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chukyo/chukyo3/ 015/siryo/04042301/011/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