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健 張華明
陰式子宮切除術在子宮肌瘤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任東健 張華明
目的 觀察研究陰式子宮切除術應用在子宮肌瘤臨床治療中的效果及價值。方法 子宮肌瘤患者104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7例。觀察組實施陰式子宮切除術(TVH), 對照組實施腹式子宮切除術(TAH),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 且術后6 h疼痛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中應用TVH術式, 相比傳統(tǒng)TAH能夠明顯減少手術時間與出血量, 降低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 術后患者更容易恢復, 有效的縮短了住院時間, 減少了患者的痛苦與負擔, 具有更為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陰式子宮切除術;子宮肌瘤;腹式子宮切除術;臨床效果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良性腫瘤之一, 在婦科臨床上亦較為常見, 其發(fā)病與激素因素相關, 臨床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1]。臨床上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 尤其對于腫瘤癥狀較明顯、有惡變趨向且沒有生育需求的中老年女性,適宜開展子宮全切術以確保治療效果、減少復發(fā)。以往臨床主要采用TAH術式, 但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進入外科臨床, 在此理念下逐漸開展的TVH術式明顯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患者疼痛少的優(yōu)勢, 得到患者的廣泛認可。本文作者對本院部分子宮肌瘤患者開展TVH治療, 對比TAH觀察其手術情況及臨床效果, 以作參考,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14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7例。觀察組年齡37~74歲, 平均年齡(45.81±9.40)歲, 孕次1~6次,平均孕次(3.18±2.05)次;對照組年齡39~73歲, 平均年齡(46.37±9.01)歲, 孕次1~7次, 平均孕次(3.29±2.33)次。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經臨床檢查符合子宮肌瘤臨床表現[2], 并經病理學活檢結果已確診為子宮肌瘤, 子宮活動度較好、體積不超過孕4個月, 非脫垂子宮;患者既往經陰道足月分娩史,且具備子宮切除術適應證且機體狀態(tài)良好, 能夠耐受手術治療。排除明確表示有保留生殖功能需求患者、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手術禁忌證或既往腹盆腔創(chuàng)傷史、手術史患者,伴有較為嚴重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患者等。入組患者均充分了解相關內容, 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符合醫(yī)學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觀察組實施TVH治療,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聯合腰麻、常規(guī)消毒鋪巾, 在陰道穹窿以及下拉的宮頸兩側分別注射稀釋后(1∶100)腎上腺素液, 減少術中出血;將宮頸適度牽拉以尋找其與陰道黏膜的交界, 使用電刀在膀胱溝下方大約5 cm處做切口, 呈環(huán)形將陰道黏膜全層切開直達宮頸筋膜, 而后用食指沿宮頸-直腸間隙與膀胱-宮頸間隙進行分離以達到腹膜返折, 將長陰道拉鉤伸入盆腔以暴露術野,緊貼著宮頸鉗夾并切斷兩側的子宮骶主韌帶后用10號線雙重縫扎;將前后腹膜打開后返折并用4號線縫扎以示為標記,將子宮動靜脈與周圍的闊韌帶組織進行鉗夾切斷并用10號線雙重縫扎;左手接觸感覺子宮后壁, 右手使用卵巢固有韌帶鉤形鉗沿左手與子宮壁的間隙伸入到盆腔中, 鉤住輸卵管、圓韌帶、卵巢固有韌帶并一起向下牽引并鉗夾切斷、雙重縫合, 將子宮取出;子宮不超過孕2個月可直接取出, 如已經超過孕2個月可視情況半切子宮后取出, 如子宮肌瘤瘤體較大, 可以先挖出肌瘤, 子宮體積縮小后再取出;檢查殘端沒有滲血后打結不留縫線, 雙附件及附近器官無異常后使用可吸收腸線縫合陰道壁、腹膜等, 術后將凡士林紗卷置于陰道內達24 h;如患者伴有陰道前后壁的膨出, 可同時實施修補術。對照組按照臨床標準要求實施傳統(tǒng)的常規(guī)TAH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疼痛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術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情況(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并在術后6 h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調查, 將兩組臨床數據通過統(tǒng)計學檢驗進行對比分析。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估法(VAS)[3], 患者在帶有0~10刻度的標尺上標記一點代表其疼痛程度, 0代表無痛、10代表最難以忍受疼痛, 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 護理人員通過標記讀數統(tǒng)計患者的疼痛程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 且術后6 h 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對比( x-±s)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良性腫瘤, 具有一定的惡變可能, 在臨床上發(fā)現后主要通過手術將其摘除, 療效較為確切, 部分不適宜手術或不符合手術適應證者可考慮藥物治療。在手術術式的選擇上包括肌瘤切除術、子宮切除術以及子宮動脈栓塞術等, 通過手術可以將肌瘤徹底摘除, 其中子宮切除術應用范圍較廣[4]。隨著臨床理念的更新與技術的完善, 子宮切除術從傳統(tǒng)的TAH術式之后, 發(fā)展出TVH、腹腔鏡輔助下子宮切除術等, 多樣的術式為各種臨床情況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如何選擇適宜的術式成為影響臨床療效及預后的關鍵。
TAH是最為傳統(tǒng)的經典子宮切除術式, 也是婦科常用的基本術式之一, 在臨床上開展較早, 且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尤其對子宮腺肌癥、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等良性疾病具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5]。同時該術式操作標準完善, 術中術野較大, 便于看清術區(qū)各器官情況與相互關系、操作難度較低, 臨床醫(yī)師掌握較為容易, 但手術本身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 術后康復慢, 容易出現并發(fā)癥。
TVH已經進入臨床一段時間, 但由于其操作視野較小,對醫(yī)師技能水平要求較高, 手術時間較長, 而未得到普及應用。近年來, 隨著醫(yī)師臨床操作技術與針對術式的培養(yǎng)、術式操作過程的不斷改良以及相關器械的完善與改進, 手術時間得到明顯縮短, 甚至已經短于傳統(tǒng)術式。而此時, 其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快、患者痛苦少負擔輕的特點逐漸突顯出來而受到臨床醫(yī)師與患者的接受及好評。TVH術式在婦科臨床的應用比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尤其在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上逐漸成為主要治療方式, 有報道顯示在國外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術式選擇中, 該術式應用比率甚至可高達80%[6]。
TVH術式通過利用女性陰道作為手術入路的天然通道,避免開腹建立手術通道, 將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盡可能降低,符合現代醫(yī)學中微創(chuàng)外科的理念, 減少對盆腔臟器的干擾,加快術后患者機體康復速度, 縮短住院時間, 緩解患者的疼痛, 具有更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及醫(yī)護舒適感。而且這種術式不會在體表留下瘢痕, 符合現代醫(yī)學美學理念;同時能夠對帶有陰道壁膨出患者實施同期修補術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 且術后6 h 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在子宮肌瘤的臨床治療中應用TVH術式, 相比傳統(tǒng)TAH能夠明顯減少手術時間與出血量, 降低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創(chuàng)傷, 術后患者更容易恢復, 有效縮短了住院時間, 減少了患者的痛苦與負擔, 具有更為理想的臨床應用價值。
[1] 李孟慧, 冷金花, 史精華, 等.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fā)及妊娠結局的比較.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1, 46(9):669-673.
[2] 焦魯霞, 宋磊, 趙恩鋒.經陰道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研究.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3, 38(5):307-308.
[3] 陳玉雙, 劉明欽, 朱仙花, 等.三種子宮肌瘤剔除術在子宮肌瘤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比較.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 2014, 14(19):14-15, 18.
[4] 費雅萍, 張慧, 連曉紅, 等.經陰道及腹腔鏡輔助陰式兩種術式切除子宮的臨床效果觀察.現代預防醫(yī)學, 2012, 39(12): 2979-2981.
[5] 勞潔, 李冬.改良陰式子宮切除術治療大子宮肌瘤32例療效觀察.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1, 32(24):4035-4036.
[6] 肇麗杰, 柳曉春, 謝慶煌, 等.經陰道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比較.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 2011, 11(10): 900-902, 91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045
2015-03-11]
525000 茂名市茂南區(qū)新坡鎮(zhèn)衛(wèi)生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