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價時代的“回家”策略
低油價期,油公司是否購買資產以及購買什么樣的資產取決于公司擁有怎樣的核心技術與管理能力,取決于公司管理或者技術能力與資產類型是否高度匹配。這一策略被形象地比喻為“買到合適的資產就像回到自己的家”。
羅佐縣專欄
經濟學博士,供職于中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長期從事能源經濟與戰(zhàn)略研究
油價低位運行已持續(xù)一年多時間。這段時期,石油公司的經營相繼進入“寒冬”,壓縮投資和裁員成了家常便飯。為避免負債率過高導致企業(yè)經營形勢惡化,石油公司對昔日業(yè)內流行的油氣資產并購做法普遍持謹慎態(tài)度。咨詢機構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石油公司的資產并購交易數量少了許多。
高油價下的資產并購受市場中充足的流動性所驅動,而低油價下的油氣并購主要受公司對負債率控制的制約。油價高時,石油公司開展資產并購的條件寬松許多,即使所購資產有一些問題,只要不太嚴重,高油價所帶來的利潤空間足以將這些瑕疵掩蓋掉。但低油價時期嚴格控制負債率的管理目標對并購資產行為形成諸多限制。不觸及負債率底線的約束條件使企業(yè)不得不嚴控用于資產并購的資金數量,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剝離資產而不是并購。
在此環(huán)境中,石油公司在決定是否購買資產時自然會非常挑剔,除了要看所購資產是否符合自身發(fā)展戰(zhàn)略調整的需要外,還會考慮公司是否有足夠能力駕馭這些資產,后者在當前特殊時期更是受到重視。一些咨詢和研究機構將這種并購決策模式稱為“回家”戰(zhàn)略,意思是資產購買者擁有什么樣的核心技術與管理能力就購買什么樣的資產,強調公司管理或者技術能力與資產類型的高度匹配,并將其形象地比喻為“買到合適的資產就像回到自己的家”,能夠輕車熟路地去管理和經營。
核心能力差異是資產購買形式內容多元化的直接推手。具體而言,就是油氣交易地區(qū)分布廣泛、資產種類豐富,有些交易甚至令人不可思議。以美國頁巖油氣為例,盡管低油價下不少油氣生產商的經營比較困難,部分公司或咨詢機構都認為當前條件下購買頁巖油氣沒有前景,但偏偏有不少公司依然購買頁巖資產?;蛟S正因為如此,頁巖油氣交易項目數量一直在全球油氣交易項目中占據較高比例。究其原因,無外乎美國有眾多油氣生產商在從事頁巖油氣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形成競爭效應,成就一批杰出者,使得他們具備超越一般企業(yè)的先進技術和卓越管理能力。這些杰出者即使在低油價下也能在頁巖油氣生產舞臺游刃有余,保證了美國頁巖油氣產量的穩(wěn)定。
過去15年的數據顯示,油價低迷時期并購市場一般很冷清,今天的市場表現也沒有打破這個規(guī)律,估計以后也不會。從企業(yè)管理角度看,并購和剝離是企業(yè)戰(zhàn)略調整的重要手段。盡管當前石油公司經營普遍處于守勢,但油公司通過資產結構調整突破經營困境的行為依然會有。這一點決定了今后油氣資產并購行為的持續(xù)。有人認為,低油價是石油公司抄底的好時機,主張石油公司在低油價時買資產,以謀求他日油價上漲時賺到豐厚利潤。此說法應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如果油價低迷現象持續(xù),企業(yè)沒有足夠的技術或管理能力消化和吸收所購買的抄底資產,不能使其增值保值,抄底反而有風險。
油氣并購市場上表現出的并購決策規(guī)律對當前我國石油公司的管理有一定借鑒意義。我國石油公司普遍制定了建設國際化企業(yè)的發(fā)展目標與規(guī)劃,這一目標肯定不會以油價變化為轉移。實現這一目標少不了海外資產并購以及剝離行為。就近中期發(fā)展形勢看,油價低迷現象還將持續(xù)。雖然目前國內公司與國際同行一樣,對資產并購表現得比較謹慎,但從發(fā)展角度看,若有合適的資產,考慮并購部分資產也可以,前提是要有管理所購資產的“利器”。
責任編輯:趙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