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朝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集宮廷史跡、古代建筑、古代藝術和清宮藏書檔案幾大特性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困境中創(chuàng)建,伴隨著曾經動蕩不安、而今繁榮昌盛的祖國,伴隨著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路。
一
故宮在明清時期稱紫禁城,以將皇宮喻為“天上帝王”居住的“紫微宮”。在古代中國,認為北極星座紫微垣位居中天,是天上帝王的居所而又為禁地而得名。
紫禁城籌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北京而下令營建的。從那時起直至清滅亡的近500年間,明清兩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臨朝。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帝遜位,清朝滅亡。清朝滅亡后,依據民國政府的《清室優(yōu)待條件》,以年僅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為首的遜清皇室,仍“暫居宮禁”—紫禁城內廷,即乾清門廣場以北的部分;而廣場以南象征政權的外朝部分,則由民國政府管理。1914年,北洋政府在外廷成立了古物陳列所,對外開放部分外朝和展出從沈陽盛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遷運至此的文物。從此,人們才得窺禁地之一斑。紫禁城也就這樣,自1911年起直至1948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止,在數十年間被一分為二。
按照《清室優(yōu)待條件》,遜清皇室在日后的適當時候應“移居頤和園”。然而,從1911年至1924年的13年間,溥儀未履行“移宮”之約,且日謀復辟,宮中珍寶則不斷悄然散失。在這種情況下,1924年10月,傾向民主革命的直系將領馮玉祥發(fā)動了“北京政變”。11月4日,政變后的臨時執(zhí)政府議決,清室“即日移出宮禁”。11月5日,清遜帝溥儀被逐出宮。之后,由政府9人和清室5人雙方人士共同組成“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并聘請教育文化界名流李煜瀛任委員長,著手點查清宮物品,籌備建立博物館。經過將近一年的準備,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門廣場,以清宮內廷—紫禁城的北半部為館址的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笆侨杖f人空巷,咸欲乘此國慶佳節(jié),以一窺此數千年神秘之蘊藏?!保▍清豆蕦m博物院五年經過記》)從此,紫禁城南北區(qū)域雖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但已不再留有禁區(qū),整座皇宮都變成了博物館,昔日帝王的宮苑禁區(qū),如今平民百姓可以自由進出參觀游覽了。
二
創(chuàng)立之初,正值北洋政府統治時期,當時馮玉祥將軍已被排擠,軍閥混戰(zhàn),政權更迭,故宮博物院也處于動蕩不安之中。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fā)生,段祺瑞政府誣指理事長李煜瀛是共產黨,下令通緝,迫使當時主持院務的李煜瀛、易培基避居他處。就這樣,從1926年3月至1928年6月,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院領導機構和領導人發(fā)生了4次變化。故宮博物院先后經歷了“維持員”時期、“保管委員會”時期、“維持會”時期和“管理委員會”時期,各項工作勉強維持。
直至1928年6月,國民軍“二次北伐”成功,北洋政府垮臺,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故宮博物院,正式任命李煜瀛為理事長,易培基為院長,故宮博物院的各項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軌。
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設董事會和理事會,董事會是決策和監(jiān)督機構,理事會是執(zhí)行機構。院內組織機構設古物、圖書二館,圖書館又設圖書、文獻二部,另有總務處,負責行政事務。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后,故宮博物院改設理事會。理事會為議事及監(jiān)督機構,下設秘書、總務二處和古物、圖書、文獻三館及各種專門委員會。自此,故宮博物院的各項工作,在三館二處的組織領導下全面展開,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局面。
首先,繼續(xù)點查清宮物品,并于1930年告竣;古物、圖書、文獻三館的文物整理和編目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三館二處的陳列展覽工作,按各自所轄全面展開;文物的傳拓、書刊的編輯出版等方面成績斐然;宮中許多年久失修、殘破不堪的殿堂、道路得以維修,還新辟北上門與景山間的通道,興建延禧宮庫房等。
這一期間—從建院到文物南遷的1933年,時間雖短,但博物院初具規(guī)模,并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年三館二處開辟的展室,許多延續(xù)至今。如古物館辟為展室的東六宮,文獻館陳列禮儀典章文物和皇帝御用品的外東路寧壽宮區(qū),至今仍是專館陳列的所在地;秘書處負責的交泰殿、養(yǎng)心殿、西六宮原狀展覽,如今仍是故宮博物院“宮廷史跡”的主要展室。在此期間,《故宮周刊》《故宮月刊》《史料旬刊》《故宮書畫集》《掌故叢編》等各類專刊性質的出版物陸續(xù)出版,形成了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的第一個編輯出版高潮。
三
就在博物院的各項工作走上正軌時,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華北局勢動蕩不安。為安全計,故宮博物院決定精選文物避敵南遷。
從1933年2月至5月,南遷文物分5批總計13400多箱被運抵上海。1936年,南京朝天宮庫房建成,文物又陸續(xù)轉至南京。1937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故宮文物又奉命避敵西遷。從1937年8月至1939年9月,文物分南、中、北三路,水陸兼程,輾轉萬里,向后方轉移。南路抵貴州安順,中路達四川樂山,北路先至陜西寶雞,因潼關情勢緊張,最后運抵四川峨眉。博物院隨即在安順、重慶、樂山、峨眉等處設立了辦事處,馬衡院長親自率員駐守重慶。
抗戰(zhàn)勝利后,西遷文物東歸。文物的東歸自1946年1月起運,至1947年12月初全部運抵南京,歷時近兩年,順利完成。然而僅時隔一年,國民黨政府就又下令挑選南遷文物中的精品跨海運臺。從1948年12月22日第一批起運,至1949年2月22日最后一批抵臺,共3批2972箱文物精品被運抵臺灣。先抵基隆,后轉臺中,1965年在臺北建館貯藏。從此,故宮的文物隔海相望,北京、臺北兩個故宮博物院并存。
雖然文物的播遷,使故宮的同仁分散各地,但他們不論在何處,都始終恪盡職守,不讓文物有半點閃失。人在文物在,他們都在努力履行著一個博物館人的職責—在戰(zhàn)亂中,北平本院堅持日常展覽,自1934年至1945年,各項展覽仍達70余次;在南遷的上海、南京,西遷的重慶、貴陽、成都等地也舉辦展覽;甚至在1935年還赴英倫參加“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舉辦了中國藝術首次出國展。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故宮博物院的前輩們歷盡艱辛,為保護和弘揚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抗戰(zhàn)勝利后,最值得慶賀的一事是,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歸并故宮博物院。從此,故宮博物院與皇宮紫禁城完全融為一體,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先生早年提出的“完整故宮保管計劃”終于得以實現。
四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故宮博物院歷經了十幾年戰(zhàn)亂,一路艱難走來的紫禁城滿目凋零,百廢待興—垃圾成山,蒿草遍地;古建失修,紅墻斑駁;庫房陳舊,藏品底數不清……
為了解決面臨的諸多問題,為了適應新的形勢,1951年,故宮博物院對一直沿用的三館二處體制作了調整,主要為:撤銷古物館,成立陳列部、保管部、群眾工作部;將文獻館改為檔案館。從1952年至1957年,又先后成立了非文物物資處理委員會、文物收購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等各類委員會10個,有的事畢即撤,進一步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首先,整頓院容,治臟治亂,維修古建。1952年,曾費數月之工,清運院內渣土、垃圾近20萬立方米。古建維修則本著“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guī)劃,逐步實施”的方針,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至1959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文物清查整理工作自1954年始全面展開,至1959年基本完成。6年之功成績卓著:一、“清理歷史積壓庫存物品”,區(qū)分了文物與非文物;二、先后建立30多個各類文物專庫,20多個臨時庫房,扭轉了幾十年來各種物品混雜存放的局面;三、發(fā)現了一批建院之初點查遺漏的文物,其中精品達數百件,如宋徽宗《聽琴圖》《芙蓉錦雞圖》,清象牙席等。1960年始,又對文物藏品進一步鑒別、劃級,建珍品檔,建全院文物總登記賬。此外,還通過收購、捐獻、劃撥等方式,征集和接收了不少文物。南遷后滯留南京的文物也部分回遷。
陳列工作這一時期最大的特點是,改變了建院以來一直延續(xù)的由三館二處“各自為政”的“擺古董式”的陳列方式,由陳列部統一負責,強調歷史分期、文物分類,強調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強調給人以知識和啟迪。原狀陳列在查對清宮檔案、走訪相關人員的基礎上得到充實和提高。文物陳列建成了許多在當時很有影響、很有生命力并延續(xù)至今的專館,如歷代藝術館、繪畫館、陶瓷館、青銅器館、珍寶館、鐘表館、明清工藝館等,開創(chuàng)了古代藝術珍品和宮廷歷史文物專門陳列的新局面。
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在動亂的年月里,經中央批準,自1966年6月至1971年,故宮閉館。這一舉措有效地保護了故宮和故宮文物。
五
1976年“文革”結束后,隨著國家的對外開放、改革創(chuàng)新,故宮博物院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宮廷史跡、古代建筑、古代藝術、清宮藏書與檔案并重的辦院指導思想逐步確立;博物院各業(yè)務和行政的職能機構不斷得到調整、完善和充實;故宮學術委員會、第二屆文物鑒定委員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先后恢復或新建。這一切,為新時期博物院工作的全面提升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979年制定“庫藏文物進一步整理的七年規(guī)劃”,至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1990年、1997年,一、二期地下文物庫房先后建成。恒溫、恒濕、防火、防盜的現代化技術自動控制的新庫房,使博物院的文物管理和保護又上了一個新臺階。2004年,為適應數字化管理,文物的進一步全面整理及系統編輯出版藏品總目、文物精品圖錄的工作全面展開。
這一時期的展覽,除了常規(guī)陳列、原狀陳列、專館陳列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像鐘表館、珍寶館、陶瓷館、青銅器館等多次改陳外,最為活躍的是80、90年代以來數量猛增的院內專題性臨時展覽和出國展覽。院內專題性臨時展覽既有以院藏文物舉辦的很有特色的展覽,也有以外來文物為主的引進展。出國展覽的足跡遍及歐、亞、美、澳各大洲,許多在當地引起轟動,盛況空前。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故宮博物院與中國建筑設計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合作,共同制定了《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2003-2020),按規(guī)劃分階段的古建維修于2003年春已全面展開,對這座集建筑藝術和史跡為一體的古老皇宮的維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