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
摘 要:文章以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特點為先導,在巖土工程施工技術應用原則、技術種類、技術發(fā)展方向等方面逐次展開論述,希望能夠對對巖土工程施工人員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巖土工程;施工技術;概述;展望
中圖分類號:U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29-0158-02
1 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特點
1.1 施工技術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往往出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在施工前的地質勘查時期,由于各種勘查布點都是有間距的,對地下巖土情況的勘查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知曉;第二是在施工階段,爆破、鉆探、挖掘等手段必然會對巖土層造成不同程度的擾動。因此,在具體的巖土工程施工中,必然會出現不確定情況,這就要求施工人員及時發(fā)現問題,結合實際情況修改施工方案,改變施工工藝,解決施工問題。
1.2 施工技術的區(qū)域性
受久遠地質變化影響,巖土層的結構分布表現為多變的狀況,除了地區(qū)性的大地域的巖土結構區(qū)別之外,即使在整個工程范圍,甚至在同一工程標段,巖土層的性質呈現多變的情況是很正常的。這就要求施工人員針對不同的巖土層,設計不同的施工方案,制定不同的施工技術參數,才能保證施工的正常進行。
1.3 施工技術的隱蔽性
巖土施工的主要內容是鞏固地基,所采用的錨桿、地下連續(xù)墻、樁基、地基處理等施工手段多處于巖土層內部,具有很強的隱蔽性,這就給施工質量監(jiān)控、施工效果檢測等工作帶來了麻煩。因此,不斷提高各種檢測和監(jiān)測手段,對巖土施工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1.4 施工技術的依賴性
由前面的施工技術特性可知,巖土工程施工對高科技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一點也是人們追求安全、高效施工的必然要求。高壓射流技術、真空預壓法等跨行業(yè)、跨專業(yè)的技術被不斷地用于巖土施工。
1.5 施工技術的理論推導性
巖土施工是一項周期長、花費大、安全性要求高的項目,為了實現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施工安全性、提高工程質量等目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可以利用物理學、數學、信息學的理論研究專業(yè)知識,在材料配比、器材研制、施工工序等方面進行理論計算。這一點已經開始應用,尚處于萌芽階段,相信隨著科學理論研究與科學實用技術日益增強的,該模式會逐漸普及。
2 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的應用原則
巖土工程的施工技術是隨著巖土層特性不同而有變化,有些技術的差別并不大,有些技術屬于創(chuàng)新性技術。不論技術本身有什么不同,它們都應該遵循經濟、適用、實踐和環(huán)保的原則。
2.1 經濟性原則
巖土層結構的不確定性,導致工程施工需準備若干套方案,在選擇施工方案的時候,應該綜合安全、技術、經濟等要素,提高工程項目的將綜合經濟效益。
2.2 適用性原則
針對巖土施工隱蔽性特點,任何一種施工方案,任何一項施工技術都會遭遇多種矛盾,調整方案與選擇技術的重要標準是能否適用于工程的應用,能否滿足項目的需求。
2.3 實踐性原則
巖土工程施工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工程項目,雖然理論研究和理論計算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但是,仍然需要依靠施工實踐進行驗證,只有在施工實踐中,不斷選擇、采取最有效的方法,才能保證整體工程的安全與質量。
2.4 環(huán)保性原則
重視工程環(huán)保是世界性的問題。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摒棄對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和污染的施工技術,積極研究環(huán)保技術并大力推廣之,是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3 施工技術應用現狀
3.1 地基處理技術
經過幾十年的學習、引進、消化吸收,我國的地基處理技術已經處于世界先進行列。在地基處理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①根據地基需要承載的建筑物質量、建筑物累積變形等情況,計算出基礎地基的面積、深度等數據,然后利用渣土復核地基、鋼渣樁復合地基、二灰樁復合地基等施工技術,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降低工程成本、綜合利用廢渣、落實環(huán)保管理等目的。②利用地基托換技術,有效實現建筑物的整體搬移,目前,不論是現代建筑、亦或古代建筑,我國順利搬移的建筑物數量已經大于國外建筑物搬移數量總和。③在糾正樁基偏斜問題方面,利用掏心抽降法、應力釋放法、水沖法和鋼筋混凝土疏樁復核地基技術,提高了巖土與樁基的承載力,可以有效恢復并控制建筑物的沉降。
3.2 邊坡加固施工技術
在巖土工程施工中,巖土錨固技術是最主要的邊坡加固施工技術。其主要工序包括:巖土錨固、二次灌漿、土釘支護、排樁支護等。為了提高巖土層中錨桿的承載力,為了提高支護質量,需要監(jiān)測錨桿蠕變變形與預應力變化數值,根據數值結合土釘與微型樁、超前注漿等相關技術,完成復合土釘支護施工。
3.3 PPC樁技術
PPC樁技術的全稱是“現澆混凝土薄壁管樁技術”。該技術是利用機械振動力,在活瓣樁靴的帶動下,將薄壁管打入到地基的預定深度,然后將混凝土均勻地灌注到薄壁管中,再次利用機械振動力拔出薄壁管,通過振搗和擠密,留下的混凝土在巖土層中形成混凝土管樁。該技術適用性強,牢固度高,多用于高強度地基的加固工程,例如:高層建筑物地基工程、道路路基工程、大型基礎設施地基工程、大型污水池與江河堤岸的加固工程等。PPC樁技術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可以塑造大直徑的樁基,目前最大的PPC樁基直徑已達1.5 m。與直徑在0.6 m以下的實心樁相比較,大直徑PPC樁基可以增加樁與樁之間巖土層的緊密程度,可以增加樁的摩擦力,可以在節(jié)約原料、降低施工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地基的穩(wěn)固性。②活瓣樁靴可以直接導入到巖土層中,無需再另外制作鋼筋混凝土樁頭預制件,不僅有效節(jié)約了時間成本和材料成本,而且具有靈活調整的特點。③PPC樁技術的理論推導性較強,雖然較大的樁徑可以有效增強地基的承載力,但是也不是樁基直徑越大越好,這就需要提前根據勘查與測繪技術計算出所需樁基直徑,然后根據需要調整各個監(jiān)測點的PPC樁施工。
正是因為PPC樁技術的特點,因此,在PPC樁的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施工要點:①必須做好施工現場的清場工作,在整個工程施工期間,要始終保持樁位附近沒有雜物,施工場地沒有多余物件,整個場地平整。②樁基的位置必須精確,樁基的垂直度只允許有1%的誤差范圍,否則容易出現斷樁、斜樁等質量隱患。在大型或超大型基礎設施施工場地,在必要的時候需要使用衛(wèi)星定位系統和中子速測量技術來保證PPC樁的位置與垂直度。③在安置沉管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沉管被壓入到設計深度,必須保證沉管完全穿過松軟的泥土層,到達堅實的巖土層。為了防止沉管在下沉過程中發(fā)生位移,需要采取輔助手段對沉管加以固定。
3.4 漿固散體樁技術
首先,使用鉆機按照樁基設計直徑,鉆取到設計深度,安置注漿管,然后將碎石料投入孔洞,同時使用清水對碎石料進行清洗沖擊攪拌,待投放完畢后,開始注入水泥漿料,最后固結成樁。該技術對施工場地條件要求不高,能夠有效利用建筑垃圾等廢料,機械化程度較低,是一項可以大范圍使用的巖土施工技術。
3.5 加筋碎石樁技術
利用加筋約束、樁體置換、排水沖擊的施工原理,在普通碎石樁的基礎上增加鋼筋結構,實現了巖土層應力的重新分配,將荷載均勻地傳遞到樁基周圍巖土層,緩解了地基的沉降現象,提高了巖土層的固結能力,降低了樁基因為負荷不均勻而導致的破損。
3.6 Y(X)型灌注樁技術
利用等截面異形周邊擴大原理,預先制作Y(X)型模板,將其沉入地下設計深度,然后在模板中澆筑混凝土,隨著振動,向上提拔模板,混凝土會逐漸注入鉆孔,經冷凝后形成形成灌注樁。Y型樁具有大強度和較大的承載力,同時,隨著振動,樁間土層受到擠壓,間接地增強了巖土層的承載力。
3.7 可回收式錨桿技術
基坑工程傳統的施工技術不能對留在地基中的錨桿做到有效回收,不僅會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而且會對當地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經過設備改造升級,將鋼拉管與活動式錨頭做螺旋式連接,在鋼拉管外層套接PVC 鏤空管,制成構造簡單、操作方便的可回收式錨桿。利用可回收式錨桿技術,可以實現對錨桿的完全回收,既降低了施工成本,又避免了環(huán)境污染,還能夠及時清除障礙物,減少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4 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4.1 非開挖施工技術
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發(fā)展,隨著現代化交通設施建設的發(fā)展,高速涵洞、高鐵隧道等涉及到巖土層的工程方興未艾;地鐵、河床、洋底等空間正在不斷擴展之中,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對交通和環(huán)境的影響,非開挖技術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其中,盾構施工技術因為具有省時、省工、安全、機械化程度高等特點,必將會得到越來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2 成熟技術不斷被升級
對于常規(guī)的成熟技術而言,因為施工技術指標的精確度越來越高,隨著施工設備精密度的提高,這一類技術的應用范圍得到擴展,施工效果得到提升,技術的升級換代必然越來越迅速。作為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需要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在工作中繼續(xù)發(fā)揮施工技術的重要作用。
4.3 環(huán)保與工程相結合
注重環(huán)保,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問題。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更應該吸取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教訓,降低巖土工程對環(huán)境的破壞性,積極運用環(huán)保技術,為保護好祖國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為國家經濟建設保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做貢獻。
5 結 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的進行,巖土施工技術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在工程理論推導、新材料研制、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尚存在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因此,巖土施工技術的發(fā)展方向應該牢牢把握非開挖施工、升級成熟技術、環(huán)保與工程相結合等方向,以此為動力,不斷推動我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謝忠先.淺談巖土工程施工技術[J].科技信息,2010,(17).
[2] 肖淼.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創(chuàng)新探究[J].才智,2013,(28).
[3] 陳煥標.探討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現狀與發(fā)展[J].科技致富向導,2013,(12).
[4] 何旭東.論述巖土工程技術創(chuàng)新方法與實踐[J].低碳世界,2014,(4).
[5] 王淳儀.探討巖土工程施工技術的創(chuàng)新[J].中華民居,2012,(2).
[6] 余春文.當前巖土工程技術的創(chuàng)新及應用的幾點思考[J].地球,2015,(2).
[7] 施馮洪.淺談工程地質的現狀及發(fā)展[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9).
[8] 付青山,孔繁全.巖土工程施工項目的管理[J].山西建筑,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