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俐
內容摘要: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選修課《中西文化交流史》在教學中存在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等諸多問題;因此建議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和考核方式的改進等方面進行探析,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中西文化交流史》 教學
《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選修課,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主要側重于講“史”,內容比較沉悶枯燥,大部分內容缺乏趣味性,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二是教學內容從古至今時間跨度大、地域范圍廣、內容龐雜,在有限的課時內不易把握,課程的講授缺乏深度;三是本課程的開設多為大三上學期或大三下學期,此時為專業(yè)課教學的密集期,與其他專業(yè)課相比,此門課程的“專業(yè)性”略顯不足,同時學生認為此課程實用性不強,對就業(yè)影響不大,對考研升學沒有幫助,因此學習缺乏積極性。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和完善: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1.立足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
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決定了教學內容的選擇,簡單的說就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就要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包括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最終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結合這一目標,考慮到“學以致用”,《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要系統(tǒng)講授各個時期中西交流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內容和方式,尤其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接觸、碰撞、沖突和交流、融合。
讓學生了解中國與西方在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學、語言、科學技術與藝術等諸多領域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互動關系,由此知曉各種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之一,促進學生了解和探討漢民族與世界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的是總結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交往的經(jīng)驗和教訓。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人類文明進程階段性和整體性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開放和交流意識、正確對待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正確地傳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為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和對外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2.結合漢語國際教育和中西交流的現(xiàn)狀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遍布全球各大洲,根據(jù)2012和2013全國來華學生簡明統(tǒng)計,生源大國的格局基本穩(wěn)定,排在前10位的是韓國、美國、泰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尼西亞、越南、印度、哈薩克斯坦和巴基斯坦。非洲、歐洲、大洋洲來華留學生數(shù)增長顯著,但大部分的留學生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針對這一現(xiàn)狀,本課程教學內容的課時安排可以做出適當?shù)恼{整,例如可以適當增加與東南亞國家交流講授的課時,以適應漢語國際教學中的需要。
另外,中西文化交流的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大部分的教材編訂的教學內容以清朝為結點,這就要求老師突破教材的限制,對清末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進行甄別,大量收集資料并選定相關材料作為教學內容,這樣更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也更有利于與留學生的交流。
3.兼顧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興趣
“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中心”是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以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為參考選擇和安排教學內容,對《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非常有利,因為本課程課時有限但課程內容涵蓋量大,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側重有很大的空間,而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理應考慮學生的興趣。在授課之初,可以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調查,掌握學生的意向,初步選定教學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反饋,例如通過網(wǎng)絡及時掌握學生動態(tài),調整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利于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
另外,老師提供豐富的課下閱讀資料,包括書目和網(wǎng)站,同時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興趣課下收集電子書、圖片、視頻等各種與課程相關的資料,對課堂內容加以補充,并通過網(wǎng)絡群和公共空間存放資料,讓學生們有選擇地自由閱讀,更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求,并要求學生定期撰寫閱讀筆記和心得,在課上預留5-10分鐘,讓大家互相交流和分享,從而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率。
三.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
1.重“專題”
重“專題”是指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章節(jié)的束縛,結合專業(yè)特色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凝練教學專題,突出教學重點。專題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讓學生能夠聚焦“專題”,讓知識的展現(xiàn)更具有內部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讓教學具有更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同時也利于提高教學的深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的教學內容非常適合專題教學的開展,首先在于教學專題的凝練,本課程的教學專題可以凝練為:絲綢之路、交流的手段、交流的性質、物質交流、科技交流、藝術交流、宗教交流、交流的階段和特點等。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生的興趣適當選擇和安排課時。其次,是專題教學的形式,可采用講授和討論、課上和課下等多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各專題。另外,是專題教學的目標要明確,針對不同的形式,側重可以有所不同,例如課上專題側重于知識的體系性,課下專題側重于知識的開放性。
2.重“評析”
重“評析”是指在本課程的教學中結合基本史實,對交流的實質、影響和關系等加以正確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史實是基石,了解和識記史實并非此門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而是要通過知道“是什么”“是怎樣”最終實現(xiàn)“為什么”“會怎樣”的思考。因此,在本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評析”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和手段,要樹立善于“評析”、敢于“評析”的意識,“評析”的主體既包括老師也包括學生,一般教師要引導學生先評,老師再加以補充和總結;“評析”的內容要進行精選,既可包括課本內容,也可包括課外閱讀材料,針對某些具有爭議的案例,可以作為辯論的主題,開展辯論活動,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評析”既可以在課上進行也可以在課下進行,網(wǎng)絡是課下評析最好的平臺。
由此可見,“評析”是手段,其目的還是要通過“評析”,幫助學生思考,對全球文化、民族的交流建立正確的認知。
3.重“能力”
重“能力”是指在本課程的教學中要突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針對《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的性質,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兼顧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本課程具有大量豐富的史料,思辨能力的提高主要通過課上和課下對史料的分析來進行,對學生的分析思路和觀點要作好記錄,并要求學生撰寫文字材料,教師要及時回饋和總結,幫助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突破思維定勢。針對錯誤觀點要及時糾正;針對正確觀點要給予鼓勵;針對有爭議的觀點,要進一步開展討論,允許分歧的存在。閱讀能力的提高通過閱讀課本、閱讀課上案例和閱讀課下材料等方式得到鍛煉,寫作能力主要通過撰寫讀書筆記、課程論文等形式加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主要通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課前發(fā)言等形式加以提高。
以上幾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可以實現(xiàn)充分的結合,在專題教學中側重評析,在評析中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以此達到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這對教師的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課程的主講老師也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專業(yè)能力和教學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改進
考核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對學生的知識體系、能力加以檢測的一種手段,《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考核為了實現(xiàn)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主要體現(xiàn)對學生能力的檢測。一般來說,總評成績由三個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包括課堂出勤、課堂表現(xiàn)和小組表現(xiàn))、中期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值的分布上,建議采用3:3:4的比例。
就具體形式而言,應與教學方式相結合,可以多樣化和靈活化,例如材料分析和討論、辯論、撰寫論文、撰寫讀書筆記等。就考核的標準而言,要具體化和明晰化,根據(jù)本課程的性質和考核形式,制定考核基本要求和其他要求。例如撰寫課程論文,基本要求可以包括尊重史實、立論明確和樹立正確的三觀等;要求包括:不允許抄襲,重復率不能超過30%;選題恰當;觀點要有史實支撐;論證條理清晰;格式規(guī)范等。每一種考核形式都要確定具體的評分標準,充分體現(xiàn)以知識為本、以能力為重。
以上只是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中西文化交流史》課程的教學提出的較為淺顯的建議,不夠深入和具體,仍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嘗試,通過實踐的檢驗,然后不斷加以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吳中江,黃成亮.應用型人才內涵及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2]陸儉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定位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3).
[3]王麗,朱宏.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課程設置探析[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7).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語言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