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兵
【摘 要】 多媒體教學給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已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一種常態(tài)。但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的輔助形式,在制作和使用中不能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關 鍵 詞】 歷史課;課件制作;誤區(qū)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特別是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整合步伐的迅猛推進,中學歷史教學手段也越來越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正普遍應用于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代的教育技術媒體進入教學領域,信息技術與學科的不斷整合,讓我們深刻感受到現(xiàn)代技術給課堂帶來的神奇與魅力。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把靜態(tài)教具變成動態(tài)情境,形象的演示與真實的再現(xiàn),讓過去枯燥的板書與乏味的解說一去不返,大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知識的內化,為優(yōu)化教學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已毋庸置疑,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觀摩和使用了一些歷史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結合自己制作和使用課件的經驗教訓,歸納出課件制作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幾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過分強調演示功能,教學容量太大
多媒體教學的一個重要優(yōu)勢就是信息量大,素材豐富。但有的歷史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只是片面強調計算機的演示功能,在投影屏幕上過多設計文字內容,且字號過小、文字過密、排版過長,結果把屏幕排得滿滿的,一頁接一頁。還有不少的FLASH動畫和音樂欣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課堂上,歷史教師不停地敲打鍵盤、演示課件,教學過程成為走馬燈的聲響流轉,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是該記筆記、聽課,還是思考問題。一堂課下來,學生聽得云里霧里,究竟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卻說不清楚。由于有了太多的圖片和內容,沖淡了主題,讓人應接不暇,學生只顧著看熱鬧,哪里還有時間去討論和思考問題。因此,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歷史教學時,不能單純地為了追求容量而忽視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必須要有一個“度”。
首先,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不能僅僅停留在“展示”教學內容上,而要更多地設計一些用來讓學生探究的、有利于他們理解知識、啟發(fā)思維的教學情境,要讓學生親身去參與,在探究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其次,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學生只有咀嚼、消化了所學的歷史知識,才能順利地進入下一個內容的學習。
第三,必須注意適當的停頓,要讓學生有思考和記筆記的時間。
第四,圖片文字輸入要少而精,突出重點、內容的設計、圖文的布局以及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都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利于學生認知水平的發(fā)展。
誤區(qū)二:過分追求現(xiàn)代手段,忽視傳統(tǒng)手段
有了現(xiàn)代教學手段,不等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就沒用了。但是,有的歷史教師上課時,刻意追求多媒體教學,完全拋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特別是黑板,不管是否需要使用多媒體也不管什么教學內容,都花大量精力制作課件,甚至把本該在黑板上板書的內容全部搬到了計算機中。不依據教學內容,只顧追求時髦,結果導致高耗低效,得不償失。
任何一種教學手段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但同時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手段在所有場合都是最優(yōu)的。因此,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一定要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技術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當傳統(tǒng)教學手段存在局限時,我們就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真正把計算機當作自己教學的工具,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當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也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時,我們就不需要用多媒體技術;當多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手段配合使用能取得最佳效果時,我們就要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
誤區(qū)三:過分注重制作技巧,分散學生注意
有的歷史教師喜歡在課件文本中插入一些會動的東西,如閃動的問號、跳動的筆以及各種動作按鈕等。有的課件為突出分析點、強調關鍵點,濫用動態(tài)或閃爍等技巧。殊不知,太多的動態(tài)和動作,不僅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學生產生視覺疲勞,出現(xiàn)視神經的興奮抑制效應,教學也收不到好效果。
有的課件濫用逐字、逐句、逐行顯示等表現(xiàn)手段,把本來應一次性打出的文字,如一節(jié)課的課題、一個歷史問題或一個歷史結論等逐一顯示,不僅毫無必要,而且浪費時間,甚至還會造成學生大腦神經中樞興奮使學生注意力發(fā)生偏移。
還有的歷史教師制作課件時,本來可以一步完成的操作,為顯示制作技巧卻通過調用多個頁面、點擊多次鼠標來完成,制作費時費力,使用時往往要學生干等,浪費時間,分散注意力。
因此,課件設計要盡量簡明清晰、方便適用,盡量避免復雜的鍵盤操作和多余的動作技巧,保證學生一目了然。操作也應力求方便,最好用鼠標點擊一下就能添圖增字或換頁。
誤區(qū)四:手段是現(xiàn)代化,方式是傳統(tǒng)型
盡管課程改革已全面深入展開,但有些歷史教師在使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所采取的教學模式仍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在課堂上,仍然是由歷史教師包打天下,教學模式未變、教學方法未變,學生的從屬、被動地位也未變,改變的只是多了一些影像、圖片等。這樣使用計算機,盡管教學媒體現(xiàn)代化了,但教學觀念仍是傳統(tǒng)型的,只不過是由“口灌”變成了“電灌”,非但沒有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反而降低了教學效率,使多媒體課件成為應試教育的幫兇。
因此,歷史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尤其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重視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要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通過設疑、質疑、釋疑,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或獨立思考,探索歷史問題的解決,或相互交流,發(fā)表對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的看法,提出新見解,形成創(chuàng)造性歷史思維能力。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期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永遠也不能培養(yǎng)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p>
歷史課改下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當代教師必須掌握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但不是說教師每節(jié)課都要采用多媒體。教學媒體、教學方法的設計是根據教學的具體要求。將教學內容與方法轉換為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以最簡潔的方式獲取最大的學習效果。目前,我們的老師在設計教學時有一個錯誤,即先選擇教學媒體,然后再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從而使教學或備課設計安排本末倒置。在教學中重要的是教什么,即教學內容的安排與教學目標的擬定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才會有什么樣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教學的輔助形式,衡量一節(jié)課是不是教學改革,要看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學生有沒有參與教學等環(huán)節(jié)。如果上述幾個方面都做到了改革,而且完成了教學要求,即使教師不使用多媒體形式,我們也不能說這不是一節(jié)好課。采用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不一定就是科學的,也不一定就是教學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一定要靠多媒體課件嗎?答案是否定的。而我們歷史教學、教研的任務在于,找到一個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之間的切入點,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并不是多媒體單一因素的影響,而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教師的語言的生動形象、專業(yè)素質、理論水平、學生學習的氣氛、環(huán)境都是學生成長成材的重要因素。我們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教學的作用。
希望通過對這一主題的探討,以期得到廣大同仁的指教,使我們走出誤區(qū),在課改的路上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方其桂. 中學歷史課件制作實例[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
[2] 潘天士. 中學歷史課件制作實例與技巧[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3] 師建青. 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些誤區(qū)[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