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廉
一壺沸騰的清水,幾??菔莸牟枞~,杯中相逢,幾番浮沉,幻化升騰。頓時,一縷青煙飄然,幾絲清香撲鼻,人生天地間,天藍云白、風輕云淡。泡茶的恬然和閑散與品詩的雅致和悠然,同為人生兩件雅趣,有異曲同工之妙。
茶,在華夏子民的生活里舉足輕重,以泡茶褪去日常的疲憊與喧囂;詩,在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里無可替代,以品詩洗去塵俗的鉛華與浮夸。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翩躚。當我們以”華夏是詩的國度”而沾沾自喜、驕傲自豪之時,當代社會卻變得越來越浮華盛行,青少年與詩歌正漸漸疏離,更而甚者,詩歌被束之高閣、蒙塵垢面。究其原因,時代的變遷、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是客觀的;而青少年無法寧心靜氣去讀懂一首詩歌,是主觀的。
品詩與泡茶聯(lián)系起來,自會走進詩歌,讀懂詩歌,愛上詩歌。
一泡:苦若黃連
三毛說:“人生有如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愛情,第三道淡若微風?!蔽艺f,品詩有如三泡茶,第一泡苦若黃連,第二泡甜似甘泉,第三泡淡若清風。
泡茶須尋月白風清之時、風輕云淡之地,品詩宜求淡泊寧靜之心、凝神聚氣之境;泡茶須清杯、凈手;品詩要凈心、端坐。故,筆者教讀詩歌,一定讓學生課前三分鐘靜息,端坐桌前,閉目凝神。而后,將一壺沸騰之水,緩緩注入杯中;師生將滿腔熱烈之情,緩緩傾于詩歌。
水,須沸騰之水;情,要熱烈之情。前文所述凈心,非指清心寡欲之凈,而是說要排除私心雜念之垢。這第一泡,水入杯中,幻化升騰,枯茶浮沉;情入詩中,如水入杯中,務(wù)將詩歌意象,全面徹底地泡在閱讀者的生活經(jīng)歷、感情經(jīng)驗、知識積累之中去。且要讓詩歌意象在自我的生活經(jīng)歷、感情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中,不斷煎熬、不斷沖撞、多次沉浮。
學生、教師或手舞足蹈,高聲誦讀;或搖頭晃腦,低聲吟誦;或閉目冥思,細細品咂——教室里,一派熱鬧,如一壺沸水令一葉枯茶翻騰旋轉(zhuǎn)。
第一泡,云蒸霧繞、茶香彌漫,但不能仰頭便喝,心急不僅喝不了熱茶,關(guān)鍵是,此時的茶水,味極苦澀;更重要的是污垢入腸,害人不淺。品詩亦如是。感情充沛之你,全身心漫過詩歌,詩歌內(nèi)一葉落、一花凋蘊含的無窮無盡的趣味撲面而來,你大呼過癮!正如有的學生,一葉障目就高聲叫喊,我懂了!有的學生,抓住細枝末節(jié)就高談闊論!但,一詞、一句、一標點,若不細細探究,極有可能讓你上當受騙。
此時,我們的最佳選擇是,搖晃兩下,傾掉茶水,凝神靜思。讓學生,身心安靜,靜靜回味,慢慢等待船到橋頭。這是一個煎熬的過程,是一個充滿希望與痛苦的等待的過程。但,我等凡人,大多看到等待的煎熬與苦楚,很少品出希望與幸福。殊不知,人生處處有等待。生命何處無苦澀?難不成,非要連水帶垢,一杯苦茶一飲而下?品詩也如此,不能急,要慢慢等,慢慢品。
二泡:甜似甘泉
唯有經(jīng)歷等待的苦,方知幸福得來之甜。于是,倒掉第一泡之后,我們可以閉目,靜待那甘甜之水,細聞裊裊茶香;經(jīng)歷過對詩歌意象的浸泡與沖刷,留下的,當是最珍貴的精華,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
第二泡,仍須滾燙之水,讓茶葉在水中翻滾,慢慢舒展;教師、學生仍需以全身心投入其中,此時的課堂須外冷內(nèi)熱,表面寧靜,而思緒翻飛,我們要對去除雜物、剔除枝葉后的重點內(nèi)容——意象,動詞、形容詞、情感關(guān)鍵字,注釋等,進行漫泡,讓其漂浮,讓其浸潤。
最重要的,我們不僅要忘我地投入,更需要指導學生,進行充分聯(lián)想,聯(lián)系生活,展開想象的翅膀;猶如那在水里浮浮沉沉、翩翩起舞的茶葉。還要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積累,聯(lián)系作者生平,對關(guān)鍵點進行仔細推敲。當茶葉慢慢舒展,當意象蘊含的情感慢慢明朗,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水,詩歌是茶?,F(xiàn)在看來,一小片枯茶,當初可是鮮嫩蔥綠、青翠欲滴的生命;現(xiàn)在看來枯索無味的詩歌,當初可是詩人波折坎坷的生活、豐富豐滿的履歷??!是啊,水,讓茶葉舒展;生活,讓詩歌還原。
要讓學生明白,沒有想象的詩人,是尸體;沒有想象的讀者,是走肉。所以,第二泡的重點是聯(lián)系生說的聯(lián)想、想象,這才是詩歌這片茶葉被泡出味道的源頭活水。
人生若只如初見,美好的與想念的,都是當初的一切!原來,當初那么美好。不過,我們大可不必痛悔與頓足,其實,你想與不想,當初就在那里。眼下,我們的第二泡,正是要通過聯(lián)想、想象,結(jié)合詩歌的重點內(nèi)容,把當初“泡”出來,讓它徹徹底底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那么,此時遞向唇邊,小酌一口,清香撲鼻、唇齒留香、含蓄蘊藉。
一切過去了的,成了回憶,都是甘甜而美好的。所以,我們品到的第二泡,當然是茶香裊裊、芬芳馥郁、汩汩流淌的甘泉,流淌千年,成了永恒。若此,納蘭又何必對當初念念不舍呢?
三泡:淡若清風
茶濃茶淡,詩苦詩甜,都經(jīng)不起時光的考研。
無論多好的茶葉,經(jīng)不起久泡,由濃而淡,自然之力;無論多美的詩歌,經(jīng)不起細品,由隱到顯,功夫之力。
學生、教師經(jīng)歷第一泡的沖擊翻騰、苦澀等待與第二泡的細咀嚼、慢品咂,詩歌的內(nèi)容、情感,漸漸浮出水面。師生會有一種喜得人生真諦的成就與幸福感。此時,可以條分縷析,細細辨別出前味、中味、后味、余味;也自然能夠?qū)υ姼璧奶N涵說出一二三來。
要讓學生明白,我們的課堂,有時需動如疾風,有時需靜若幽蓮。學生要既要能夠跟隨老師的安排,或行動迅速,或思緒飄飛;又要能夠主動進入狀態(tài),或凝神靜思,或主動發(fā)現(xiàn)。
第三泡,泡的還是等待,還是寧靜。人生不只有大風大浪,不只有濃烈如酒,我們應(yīng)該讓學生明白,濃過后,歸于淡;烈過后,歸于清;狂過后,歸于靜。第三泡,仍然以滿杯的清水,滿懷的熱情,帶領(lǐng)學生,慢慢浸潤,細細品咂:或許,獨辟蹊徑另尋桃源深處,學生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或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學生有了獨到的視角;或許,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泡之后的茶水,濃而轉(zhuǎn)淡;三泡之后的詩歌,隱而轉(zhuǎn)現(xiàn)。此時,遞向唇邊的茶水,已是清茶一杯,花開花落,天朗氣清,風輕云淡;品到靈魂的詩歌,已是跋山涉水,峰回路轉(zhuǎn),一馬平川,水落石出。
品詩如泡茶,其中滋味,甘苦自知。
茶水入肚,茶性入心,茶可清心、去火、少私;詩歌入腦,明月在心,清風入懷,詩可凈心、明智、寡欲。荷爾德林說,詩意地棲居;我說,靜靜地生活?,F(xiàn)代生活節(jié)奏迅速,櫻桃與芭蕉不是被時光催熟了的;都市生活燈紅酒綠,我們身體和靈魂不是被勞苦壓迫得疲憊了的。所以,我們需要泡茶,需要品詩,因為我們需要時光慢下來,生活靜下來。也唯有教給學生泡茶一樣去品詩,他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才會甘苦自知,走得從容,有一個棲息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