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吉盛
朗讀,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方式與手段,然而如何有效地進行朗讀教學,如何高明地進行朗讀指導與訓練這卻是一個難題。余映潮老師的朗讀教學可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現(xiàn)以余老師執(zhí)教的《口技》為例對他的朗讀教學作點淺薄的評點與探析。(《口技》教學實錄略)
一、將朗讀與點撥、指導有機整合
余老師本課將點撥寓于朗讀中,點得精細,撥得巧妙,導得有方。將點撥與朗讀整合,既簡化了課堂的設計,又增加了思維訓練的力度,可謂是高明。
我們來欣賞余老師本課朗讀與點撥相融的一個片段:
師:朗讀,讀起來;欣賞,把我們的眼光,進入課文深處;積累,做好老師發(fā)給你們的智能練習,把它理解,分類。好!下面我們開始讀課文?!犊诩肌愤@篇文章寫的是古代藝人——一個沒有名字的表演者的生活,由作者的筆,記錄了他精湛的技藝。我們先把文章朗讀一遍。要求讀得沸沸揚揚,為什么要“沸沸揚揚”呢?你只有進入了課文里,才會感覺出《口技》的表現(xiàn)力。我起個頭——
(生齊讀。)
師:好,停一下,你們讀的與老師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下面,再讀,要求字正腔圓;為什么要這樣讀?因為,人家是口技表演,讓聽眾得到樂感,現(xiàn)在要用我們的語音,來表達口技的表演,每一個字出來,都要圓潤有力度。老師,把第一段示范一下:
(師示范朗讀。)
(生自由誦讀。)
師:好,我們試讀一遍。(生齊讀)這一遍好多了,但“少”字不讀shào,而讀shǎo,“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緩急有致,字正腔圓)。
師:下面,再來一遍,這次讀,要求讀得層次分明,提示一下:第二段,第三段,都分為兩層,在哪兒分開呢?老師不知道,你們知道。過一會兒,男生讀完一層次停下,女生接下去讀。
二、將“朗讀”作為一種課型來設計
所謂課型,就是教學過程的基本形態(tài),一般指根據(jù)教學任務而劃分出來的課堂教學的類型。一節(jié)課中,主要的教學活動方式是什么,這節(jié)課就可以稱為是什么課型。所以,朗讀課型的主要活動方式就是朗讀,兼以品析、討論、講解等等。
本課例就是按“朗讀課”的課型來設計:
第一次讀:讀得流暢響亮,讀得沸沸揚揚,形成課堂氣氛并初步感知課文。
第二次讀:讀得字正腔圓,教師示范,學生學讀。這里的“字正腔圓”主要用于表現(xiàn)文中的氣氛,為全文的朗讀定下一個基調(diào)。
第三次讀:讀得層次分明,同時訓練學生的段落分析能力。
第四次讀:讀得有情有境,老師示范,同學們體味文中情境并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其表達出來。
第五次讀:讀得有急有緩,讀出文中情景,讀出段中層次。
這樣的設計,讓朗讀貫穿整個課堂,所有活動始終圍繞朗讀展開,在讀中品,在品中析,在析中讀,在讀中悟。這樣的課堂活動就有了載體,教學就有了靈魂;同時將抽象的文字符號還原為有聲、有情、有音韻、真實可感的生活語言,這才讓語文真正回歸了生活,回歸于語言。
三、朗讀角度精細、層次分明、過程生動
所謂角度精細,指的是在朗讀教學過程中,針對課文特點,提出符合本篇課文的細致的朗讀要求。層次分明指的是朗讀本身達到的要求是有層次的,這個層次是與學習進程相適應的。過程生動指的是指導的形式多樣,方法具體。
如本課的五次朗讀,第一次讀,讀得流暢響亮;第二次讀,讀得字正腔圓;第三次讀,讀得層次分明;第四次讀,讀得有情有境;第五次讀,讀得有緩有急,讀出文中情景,讀出段中層次。
這五次朗讀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有的還有相應的指導與示范,而且每一個要求都是與文本特點與表達的情感相切合的。
五次朗讀要求由淺入深,層次分明。
五次朗讀活動豐富、生動:師導、師讀、師評、生思、生說、生讀。
四、朗讀指導之精妙
余老師朗讀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指導之精當、巧妙,受他的指導就是那么讓人信服,那么地令人豁然開朗。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在此僅舉一例。
師:好,停一下,你們讀的與老師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下面,再讀,要求字正腔圓;為什么要這樣讀?因為,人家是口技表演,讓聽眾得到樂感,現(xiàn)在要用我們的語音,來表達口技的表演,每一個字出來,都要圓潤有力度。老師,把第一段示范一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這哪里是朗讀指導,這分明是口技表演者對一群弟子現(xiàn)場的言傳身教,這樣的指導真是精妙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