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一個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直觀到抽象的循序過程,人們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達到對其本質的認識?!睂W習便是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難以登天,揠苗難以助長,唯有循序方可漸進。
任何知識點的習得都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而老師就要將這個發(fā)展過程分解開來,利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有序分層教學,一步一步引導,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不知不覺建構新知識,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一、分層觀察——有效促進知識構建
一年級上冊的《認識鐘表》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鐘表知識。這一課的教學,首先是讓學生認識鐘面。而教學認識鐘面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很多老師都會讓學生猜一猜,然后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哪些,再讓學生一一敘述鐘面的組成。然而,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鐘面畢竟是一個復雜的組成體,有形狀,有刻度,有數字,還有長短粗細不同的指針。好在生活中常見到這個東西,否則第一眼實在看不明白里面的玄機。因此,要讓學生準確地讀出時間,首先要讓學生準確地認識鐘面。鐘面了解透徹,認識時間也就不難了。而要讓學生對鐘面有深刻的認識,就要像走樓梯一樣,拾級而上,一步一個腳印。
以下是一位教師教學認識鐘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師:喜羊羊為我們送來了一幅畫,我們一起去看看,是什么呢?課件出示:喜羊羊畫了一個圓。師:猜一猜,他會畫什么呢?生:太陽、氣球、向日葵、西瓜……師:再往下看,是不是你們猜的呢?課件出示:沿圓形依次出示從1到12的數字。師:你有沒有猜對呢?現(xiàn)在看出來是什么了吧?生:鐘。師:對啦。繼續(xù)看。課件出示:分別出示鐘面的12個大格以及大格之間的小格。師:想一想鐘面上還有什么呢?生:還有兩根針。問:你們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嗎?生:長的叫分針,短的叫時針。師:說得真棒。同桌互相指一指學具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這位老師教學的特別之處在于他并沒有將整個鐘面出示給學生,而是以游戲的形式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將鐘面一層一層地出示,圓——數字——大格和小格——分針和時針,每一層的出示都是一個小知識點的教學,學生也就一步一步地學習。如此細膩地展示,相信一個完整的鐘面已在學生心中構建而成,而且清晰、深刻。
二、分層體驗——有效促進知識生成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中,總有一些比較抽象的、學生難于理解的概念性知識,如倍數、因數、面積、體積、比等。這些知識點都是比較概括、抽象的,需要學生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或者發(fā)揮空間想象力進行學習。因此,在諸如此類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通過分層體驗,慢慢滲透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細細感受,逐步體會,從而有效的知識結構在頭腦中生成。
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的過程中是這樣教學的。第1步:摸一摸——物體有面。師:小朋友們知道剛才我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叫什么嗎?生有說手心,有說手掌。師:大家說得都對,更確切地說叫作手掌面。伸出手來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師:誰再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比較一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怎么來證明呢?生:把兩個手掌面重疊在一起比較一下。第2步:瞧一瞧——面有大小。師:那你們能在教室里找出比老師的手掌面大的物體的面嗎?學生舉例課桌面。師:還有嗎?生舉例:椅子面、課本封面、黑板表面、門面等。第3步:說一說——面積意義。師:一個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那我們用什么來表示物體表面的大小呢?誰知道?生:面積。師:正確。在數學上,我們一般用面積來表示物體表面的大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板書:認識面積)師:比如,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手掌面的面積;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你也能舉例說說物體的面積嗎?學生舉例:課桌面的大小是課桌面的面積;課本封面的大小是課本封面的面積等。第4步:比一比——面積大小。師:如我們所見,物體的面積是有大小的,那你能選兩個面積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嗎?學生進行比較。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認識面積的含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認識面積這一抽象的概念,我通過借助學生身邊的具體事物(手掌、桌面、黑板、課本、門等)逐步抽象到面積這一概念。雖是一個小小環(huán)節(jié),卻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匯集摸、看、聽、說、想于一體。多管齊下,仍穩(wěn)中有序,主要在于我將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序地分步進行。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摸一摸、瞧一瞧、說一說、比一比這四個層次,一步一步地體驗物體有面、面有大小、面積意義、面積大小,引導學生逐步體會面積的意義,使物體的面積這一概念在學生頭腦中逐步構建生成。比起老師單純地進行概念講述,這種有序分層探索教學方式的效果更加顯而易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多嘗試這種化靜為動,化聽為做的有益探索活動,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將知識充分掌握,有效習得。
三、分層思考——有效促進知識內化
“教育是慢的藝術”,不是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無法立竿見影,數學知識的學習亦是如此。作為數學老師,我們要為學生構建一個將知識逐步內化的過程,內化是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當然,內化就像食物的消化過程一樣,本身就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如果老師能將知識逐層分解,循序漸進,化難為簡,學生一定能有效地內化吸收,將知識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
去年11月有幸參加了江蘇省優(yōu)質課評比。其中,來自丹陽的張煒老師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認識負數》這一課中,就是通過細化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負數這一概念。以下教學片段就是其中一個細膩的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都知道,暑假的天氣都很熱,氣溫基本都在30℃以上。在這個溫度計上,你能指出30℃嗎?(課件出示溫度計。)請學生在溫度計上指出30℃。師:到了秋天,早晨的溫度降到4℃左右。你能指出這個溫度嗎?請學生指出刻度,并說明是怎么找的。師:冬天來了,水開始結冰,溫度下降到了0℃。0℃是最低溫度嗎?生:不是,還有零下的溫度。師:沒錯。寒冬臘月,溫度到了零下4℃。(指著零上4℃)是這里嗎?生:不是,在零度的下面。請學生在溫度計上指一指零下4℃,并說一說怎么找的。師:零上4℃和零下4℃能不能都用4℃來表示呢?應該怎樣記錄?學生嘗試紀錄方法,組織全班交流。比較并得出結論: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記錄方法,即+4℃和-4℃。
張老師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并沒有像以往的老師那樣同時呈現(xiàn)書上三幅情境圖(上海、南京、北京某一天的氣溫)來展示零下4攝氏度的不同,進而揭示負數的意義,而是通過一步一步細膩的情境體驗,從夏天的氣溫30℃,到秋天的氣溫4℃,再到水結冰的溫度0℃,最后到冬天—4℃,引發(fā)學生自主生成內需,從而引出負數,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零度以下就要用負數來表示了。這一過程的教學,是一個有層次的過程,一個學生對溫度意識漸變的過程,使學生更加明白什么時候該用負數了。如此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自然學生樂于學習,易于吸收。
囫圇吞棗,渾然不知其味;細嚼慢咽,方可有效吸收。對于教材中復雜、抽象、大塊的知識,老師要學會分一分的教學策略,將知識合理分解,教學有序分層,在老師智慧的引導下,學生會循序漸進、拾級而上,學好每一個知識,筑好每一塊基石。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