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文
課改這些年,我們都特別重視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卻忽視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課堂上的閱讀體驗究竟誰說了算,即閱讀教學中的話語權歸屬于誰。在具體的文學作品教學中,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一、要尊重學生的審美習慣,以學生的視角解析作品。我們所說的“話語權”,關注的焦點不在于課堂上是否給學生充足的發(fā)言時間,而在于賞析評價的審美主體是誰,最終的結論由誰作出。實際上,我們的課堂上回響的主要是專家的聲音、權威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對課文的理解賞析都是以教參為標準,根本不顧及學生的審美心理。前些年,普遍運用的“啟發(fā)式”、“點撥法”等名目繁多的教學法,其實質都是通過啟發(fā)誘導,把學生的思路硬拉到權威的分析上面來,讓學生茍同別人的觀點,讓學生領會權威的意圖。人教版初中語文選了《孟子》里的一篇寓言《齊人有一妻一妾》,講的是一個人家有妻妾,成天出門游逛,酒足飯飽后回家,在妻妾面前賣弄吹噓,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他的妻子多了個心眼,跟蹤丈夫,揭露了真相。本來無須聒噪,學生在“零背景”下閱讀,很容易把握作品的寓意,即在諷刺那種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行為下作之人??捎行├蠋熣瞻峤虆⒗锏恼f法,將寓意概括為:諷刺無恥的鉆營富貴利達而拋棄人格尊嚴的人,搞得學生一頭霧水。中學生有他們獨特的生活經歷,有他們個性的認知結構和審美視角,教師在教學中如能照顧到這一點,就是對教學主體的最大尊重。
二、要尊重學生的價值判斷,以學生的標準評價作品。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每一篇課文都有特定的思想內涵,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僧斔M入閱讀鑒賞環(huán)節(jié)后,要經由讀者進行再創(chuàng)造,生發(fā)新的意蘊,這是上個世紀60年代后期誕生的“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據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要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價值判斷,評價是非,褒貶人物。學了陶淵明的詩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他“鄙棄官場,固窮守節(jié)”的志操,還要讓學生盡情的發(fā)表他們自己的見解,學生或許會把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理解成迂腐固執(zhí),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看成陶淵明的虛飾矯情,把《桃花源記》看成是逃避現(xiàn)實甚至認為是脫離現(xiàn)實的幻想。所有這些,我們都不能武斷地將教參或自己的看法,強加于他們,而應耐心聽取他們的見解,尊重他們的評判。
三、要倡導正確的文學觀念,確保話語權的有效行使。文學欣賞中的許多謬誤和偏失,往往是由教師文學知識的貧乏,文學觀念的悖謬引起的。教師沒有建立起“文學即人學”的基本文學觀,單純地把文學作品看成“道”的載體,一味強調它的教化功能,無視其顯著的人文性,就必然導致對學生欣賞話語權的漠視和踐踏。因此要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主動參與,自由言說的欣賞氛圍,就要做到以下三點啟示:
首先把作品中的人物當人看,而不是某個思想觀念的代碼。其次,也要把欣賞作品的學生當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再次,要把文學作品當作由形象組合而成的藝術產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概念體系。
因此,我們在閱讀欣賞的指導中要著力于讓經典文本走下圣壇,激勵學生和文本親密接觸,和文本直接對話,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并將閱讀技能的訓練和人格建構結合起來,使閱讀教學走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