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廣州)
中國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在中國的藝術生活中,也許,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觀主義者……但這種悲觀不是一種絕望的感性情緒,而是一種有希望的理性思考。當然我希圖我這種思考對當下的中國藝術,或者是中國美術能有所幫助。
一、什么是藝術的“經濟”危機
當然,今天的中國各行各業(yè)蒸蒸日上,有“錢”了,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但是,有了錢之后的中國人,并不知道要把賺到的錢用到何處去?當社會生活,以無限制追求金錢帶來快感成為人生追求目標的時候,也就毫無避免地隨之產生經濟危機中的“滯脹”現(xiàn)象,也就是“錢太多了”。而藝術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大環(huán)境的影響,成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一夜暴富”的有效手段之一,藝術家成為了“金錢的仆人”,即藝術家根據(jù)藝術市場上的需要,無休止地復制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別人成功藝術家的作品,毫無限制地追求藝術作品,在市場運作下帶給他的剩余價值,從而導致了其作品價格虛高,使得其藝術作品的文化價值讓位于市場的經濟價格。作品成為了商品,藝術家成為了“商人”,而消費這些作品(或者是商品)的人群,還不是很多,造成了藝術作品極大的浪費?,F(xiàn)如今,在“經濟”影響下的藝術市場,亂象叢生,危機四伏,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
二、藝術中“經濟”危機的原因
首先,在2000年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高等美術教育進入市場機制。廣大學生家長看到了這一獲得文憑的捷徑,大家蜂擁而上,而根本沒有考慮四年之后就業(yè)生存壓力。與此同時,作為學校的創(chuàng)收項目之一的美術設計教育,成了一塊人見人愛的“唐僧肉”。不但八大美術院校擴大了招生規(guī)模之外,而且一般性的綜合性大學,也爭先恐后地開設了美術系或藝術設計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1000多所美術設計院校),都妄圖在這一次機構改革中分得一杯羹,而根本不考慮擴招之后,將來畢業(yè)生的出路。這樣也就勢必造成了四年之后,美術人才大量的涌入藝術市場,來爭奪本來就不多的藝術市場業(yè)務。
其次,我們的藝術市場還沒有健全與完善,市場的作用大大超過了藝術的作用,即市場資本操縱了藝術價值。在市場里,藝術的本體價值是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沒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藝術本體價值,也沒有多少人真正在乎藝術的本體價值,很多人關注的是今天一塊錢買進來,明天一百萬把其拋出去的市場投機心理。在一場轟轟烈烈地博弈之后,藝術家、收藏家、拍賣公司都成為了“贏家”,藝術和市場成為了受害者!當藝術家以這一筆下去值多少錢為奮斗目標,收藏家以投機倒把作為他的享受目的,拍賣公司以“創(chuàng)造”無限的剩余價值作為他的追求結果,藝術和市場所提供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后,藝術家自甘墮落,淪為市場的奴隸,這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實。當然,藝術家也是凡人,也要吃飯,也要生兒育女,也要養(yǎng)家糊口。但是現(xiàn)實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藝術家不得不淪為“匠人”成為市場的奴隸,毫無顧忌地去追求藝術品商品化后的剩余價值,妄圖用商業(yè)模式的復制行為,來代替艱辛的藝術個性化精神追求。當藝術品成為了藝術家茍活于世的器物,藝術品的精神價值也就讓位于商業(yè)價格。
最后,藝術從古至今就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是一兩個富豪和文藝明星在臺上,在拍賣會上,在慈善會上,幾分鐘的走秀、露臉,就能說清楚的事情。不錯,你們創(chuàng)造了拍賣會上的天價,并且把拍賣的錢全部捐給慈善組織。在不懂的人看來,你們做了一件大的善事和好事,但在明眼人看來,你們這是給了還在藝術道路上苦苦追求的藝術家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三、藝術家的藝術符號商品化是藝術“經濟”危機的重要標志
其實,藝術家生產出藝術符號,成為了商品之后,它就要立刻馬上服從市場需求和商業(yè)效益,所帶給藝術家的無形枷鎖。藝術符號淪為一般商品,就必須按照標準化、模式化、概念化、批量化的生產方式來進行制作。這樣機械化的生產,使得藝術或者是藝術符號喪失了最為根本的精神維度。失去了藝術家的個性和真心的藝術或者是藝術符號,還能叫藝術品嗎?
當然,藝術家除了要對藝術符號商品化所喪失精神根本屬性負責之外,還要面對商業(yè)生產模式帶給它的各個方面的壓力(生產過剩、原材料成本的漲價、人工的漲價、銷售渠道單一等等),因為在無休止的生產過后,是不可能帶給你應有的回報;在沒有內容的復制之后,是不可能帶給你僥幸的成功……現(xiàn)在看來,這些也是不爭的事實!
在藝術符號商品化的過程中,一切皆藝術,一切皆美,藝術符號通過“販美”而墮落地朝“拜金”走去,直到最后走向信仰的“破產”……
四、藝術中的“經濟”危機,藝術家應該回歸
藝術家在消費時代里,肯定會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所導致其價值方向的迷失,難道我們就只能坐以待斃,自怨自艾嗎?藝術究竟該怎么辦?路在何方?這是每個藝術家必須重新思考的難題。我想,在一個精神信仰貧瘠與雜亂的經濟時代里,藝術家應該回歸并尊重藝術的傳統(tǒng)職能,恢復真善美的傳統(tǒng)職責在藝術上的核心地位顯得尤為重要,這或許是藝術家走出“經濟”危機的有效途徑。
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首先要真實的感情投入,不能虛情假意,讓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離自己的內心世界更近一點。真實的心靈撞擊和精神震撼,是作品表現(xiàn)形式的最好肯定。試想一下,如果作品感動不了第一個觀眾——藝術家的話,那么作品的存在就會出現(xiàn)質疑;如果作品感動不了其他的觀眾的話,那么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就會出現(xiàn)質疑。前者出現(xiàn)一定會不好,后者出現(xiàn)不一定是壞事。因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觀眾接受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在藝術史上,都有很好的例子加以證明。
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其次要有善的擔當,不能趨炎附勢。任何時代的藝術家都要有責任擔當。迎合市場和資本、還有權力的作品是不會有很強大的生命力。一直以來,藝術家都承擔著人類追尋終極意義與構造人類精神家園的重任。我認為,不管市場再怎么混亂,資本再怎么跋扈,還是權力再怎么強大,藝術家都不應放棄自身的人文關懷——即善的關懷。這不但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生產自身走出“經濟”危機的途徑,也是幫助人們重建精神信仰的關鍵。
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最后要有美的追求,不能以丑為美。藝術家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創(chuàng)作那種一味以附和大眾庸俗口味獲取經濟效益的藝術作品只會是曇花一現(xiàn),只有創(chuàng)造那些具有審美魅力的作品才會千秋萬代。以審美為意趣,按美的法則來創(chuàng)作才是藝術家所畢生追求的目標,使人們得以重返精神家園并詩意地聚居在這片美麗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