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娟 李洪梅
摘 要:本研究主要是對3~6歲的幼兒采用觀察法、問卷法、訪談法和參考教師觀察筆記等方法進行取材和統計。研究者對邊境地區(qū)留守幼兒的情緒調控能力進行研究,主要研究一些基本的消極情緒,如,傷心、生氣、憤怒,以及消極情緒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調控能力,并通過研究結果給出一些有助于邊境地區(qū)留守幼兒情緒調節(jié)的策略。
關鍵詞:邊境地區(qū);3~6歲幼兒;情緒調控能力
情緒是一種心理過程,是心理結構的組成部分,在個體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均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1]幼兒情緒的表達與控制得不到正確的引導,會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已有研究發(fā)現,當幼兒被他人欺負,有62.5%的幼兒會回擊;一旦幼兒的某種要求得不到滿足,有50%幼兒會生悶氣,有25%的幼兒會打人或者罵人。[2]可想而知情緒調控對幼兒的重要性。而邊境地區(qū)留守幼兒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幼兒的情緒更受到研究者關注。
一、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調查崇左邊境地區(qū)幼兒教師,通過對邊境地區(qū)各個幼兒園的幼兒教師進行隨機調查,得到的數據更接近真實值。
2.觀察法
觀察對象為崇左邊境地區(qū)3~6歲留守幼兒,在不打擾幼兒的前提下,觀察幼兒最真實、最自然的狀態(tài),觀察留守幼兒與普通幼兒如何表達消極情緒,進而針對留守幼兒的具體情況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3.訪談法
與崇左邊境地區(qū)幼兒教師交談,當幼兒出現消極情緒時,如憤怒、生氣、傷心等,教師做出的一般反應,注意留守幼兒與普通幼兒的情緒發(fā)展或調控的區(qū)別。
4.案例法
對崇左邊境地區(qū)各個幼兒園幼兒教師進行隨機調查,調查留守幼兒相對于普通幼兒在消極情緒發(fā)生時的自我控制能力。
(1)案例一:晨晨,一個三歲的男孩,他在玩卷尺,因為卷尺很鋒利,有些危險,他姑姑叫他別再玩了,可是他不聽。過了一會兒,他姑姑奪過卷尺,拿到一個隱蔽的地方藏了起來。他一直跟在姑姑后面想要拿回來,他姑姑說卷尺沒有了,不見了,晨晨立馬大哭,然后趴在地上哭,姑姑不理他,離開了,讓他哭。研究者為了確保觀察的真實性,站在一旁不出聲,只是觀察??蘖撕荛L時間后仍沒有停止,研究者用手撫摸了他的肩膀,他的哭聲更大了,于是研究者還是觀察,等他的哭聲慢慢變小,研究者悄悄地離開??墒撬低堤ь^瞄了研究者一眼又繼續(xù)趴下小聲地哭。
根據研究者對晨晨進行錄像研究,在錄像中,研究者仔細觀察幼兒行為,觀察看出:三歲的晨晨情緒控制力很弱,極易哭鬧,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遇到不開心、不順心的事,就不加掩飾地表達出來,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還很弱,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情緒會放大。晨晨趴在地上哭鬧,他是在撒嬌讓成人去關注他,他知道只有他一哭,成人可能就會滿足他,可以說他已經找到了滿足他要求的一種方式,向成人發(fā)出求助信號,幼兒還會以哭鬧的形式讓成人妥協。所以家長對幼兒的情緒問題要處理得當,避免幼兒養(yǎng)成無理取鬧的習慣。
(2)案例二:幼兒園開學第一個星期,研究者對學前班的留守幼兒進行隨機調查。學前班有一個周托的新生,燁燁。她是從其他幼兒園轉過來的,入園第一天就哭了一個上午,老師去安慰她,她就哭得越厲害。接下來的幾天研究者就觀察她的表現。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哭,但沒有哭出聲,默默地忍著,一整天都是獨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發(fā)呆,時不時情緒又來了,又默默地擦眼淚。一天的活動結束后,到了離園的時候,研究者問她,你今天過得開心嗎?她搖搖頭,接著研究者又問她為什么哭?她一天憋著的情緒,終于爆發(fā)了,她一邊哭一邊跟研究者說她想爸爸媽媽了。
研究者對邊境地區(qū)的留守幼兒進行追蹤觀察,連續(xù)觀察一個星期,研究者發(fā)現留守幼兒性格稍微內向,有不開心、傷心的事會掩飾起來,一個人默默地忍受,不會刻意去引起關注,一旦有成人去關注他,他就會完全表露自己的情緒,不再掩飾。研究者還發(fā)現留守幼兒的消極情緒會持續(xù)較長時間,因此需要成人及時進行引導。
已有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幼兒會更自如地掩飾自己的情緒。調研中發(fā)現,當留守幼兒傷心或生氣時,三歲幼兒基本不會掩飾情緒,面對自己親近的人甚至會放大自己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會根據場合掩飾自己的情緒。
二、邊境地區(qū)幼兒情緒特點
邊境地區(qū)留守幼兒基本上是通過發(fā)泄的方式釋放消極情緒,表現形式最多的是哭,留守幼兒的自我調控的能力相對于普通幼兒稍弱,但也有不少留守幼兒情緒低落時他們會一個人默默地擦眼淚,忍著不哭。留守幼兒情緒波動大,出現消極情緒時,持續(xù)時間也比普通幼兒長。這要求撫養(yǎng)人多關注幼兒的情緒,及時調節(jié)幼兒情緒。幼兒夸大的情緒方式也是在向成人示威,引起成人的關注,而祖輩在面對留守幼兒這種行為時,更多的是妥協。研究邊境地區(qū)留守幼兒與普通幼兒的情緒發(fā)展和調控的區(qū)別,結果總結如下:
(1)留守幼兒比較膽小,更加暴躁,掙扎力度大,比較孤僻,但適應性更強,對喜歡的教師很有依賴。
(2)留守幼兒的主要情緒表現一般比普通幼兒要沉默,不喜歡把不開心的事情說出來,較難融進集體。表達能力比較差,不太與大人傾訴。
(3)留守幼兒情緒比普通幼兒消極,性格多變。留守幼兒情緒容易波動,不良情緒表現較長,情緒波動較小,安慰需要較長時間。
(4)留守幼兒父母不在身邊,都是爺爺奶奶帶,父母不在身邊,缺少安全感,容易生氣,總體幸福感低,積極情感少,孤獨感強。普通幼兒有父母的關愛比較驕縱,情緒波動大,但較容易安慰。
三、調節(jié)留守幼兒情緒的策略
(1)多關注幼兒情緒。部分留守幼兒出現消極情緒時,他選擇沉默,這時幼兒的情緒不外露,需要陪護人給予更多的關注,多留意幼兒情緒的變化。
(2)正確地表達情緒。有些幼兒為了得到某種滿足,引起成人的關注而故意夸大情緒,讓成人妥協。作為撫養(yǎng)人,特別是留守幼兒的撫養(yǎng)人要引起重視。撫養(yǎng)人首先要弄清楚幼兒引起消極情緒的原因,如果是無理取鬧、夸大消極情緒的話,可以用冷處理的方法讓幼兒自己冷靜下來,再跟幼兒講道理,并鼓勵其正確表達,不能一味地縱容或妥協。
(3)用心關愛幼兒。留守幼兒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積極情感少, 孤獨感強。避免讓留守幼兒情緒低落, 父母可經常與幼兒打電話,教師通過不斷教育和要求,以及在幼兒園生活活動中,幼兒所參加的小組活動,集體活動, 幫助幼兒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參考文獻:
[1]盧 玲.促進4至5歲幼兒情緒調節(jié)能力發(fā)展的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王軍利,王 玲,吳東女,等.生氣、高興和傷心情境中幼兒情緒表達策略差異[J].應用心理學,2012,18(04).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