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珍 劉陳艷
【摘要】關于二語語用教學的研究很多,包括必要性與可行性、內容、方式、手段、教學處理、評估手段和教學時間等,為語用教學的探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文將從話語分析角度探討二語語用教學方式,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話語分析 二語語用教學方式 理論基礎
引言
在國外,Kasper,Blum,Rose等人使第二語言語用研究引起人們的關注并得以發(fā)展。國內語用教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外語學習環(huán)境和語用知識本身的性質使得專門的語用教學非常必要且可行,效果明顯。語用習得是二語習得的重要組成部分。語用知識隱性特征和語用教學實踐成果使得課堂語用教學成為必然,語用知識特征決定了課堂語用教學多使用顯性手段,語用教學效果的評估要集中在能折射學習者語用知識運用的開放式的方法上,語用教學時間與教學效果成正相關。
一、會話言語行為能力
言語行為能力一直被看成是語用能力最主要的指標之一,因此成了課堂語用教學的主要對象。這些研究最初關注的都是孤立的話語行為片段,即只考察一方發(fā)話人的一個話語行為。
Martinez—Flor&Fukuya(2005)以建議中心語緩和語為教學內容,實施了課堂教學。Fukuya&Clark(2001)把請求的各種語言形式作為教學對象。Olshtain&Cohen(1990)著重考察了道歉中的各種語義程式。Felix—Brasdefer(2006)教授西班牙語拒絕言語行為中的多話輪協(xié)商策略。Rose&Ng(2001)將恭維和恭維回應作為教學對象。
作為語用教學的對象,建議將語言形式及其回應策略作為教學內容,實施性和隱性反饋教學;分別將電話和郵件中的建議策略作為教學內容,實施課堂教學。后來也有研究開始關注這些語義程式之間的序列問題,但仍局限于一個行為內部的排序。
二、話語分析與二語語用教學
會話分析方法 (CA )產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學領域,現(xiàn)已成為研究“互動中的言談 ”常用的實證研究分析方法。CA主要關注會話的序列結構,主要研究對象是社會行動者通過語言行為表現(xiàn)出的日常行為的社會組織。隨著話語語用學研究的開展和CA應用于中介語語用學研究,開始有學者從會話分析的角度從事語用教學研究,即不再將孤立的話語組織的某一個側面作為教學對象,而是將整個言語行為會話作為教學的基本單位,從學習者作為參與者的角度分析自然語料中的會話行為,捕捉會話互動規(guī)律。CA研究的語料完全來自于自然發(fā)生的言談,會話經過錄音或錄像收集后經轉寫作細致分析。這些自然語料使研究者有機會分析言談互動中反復發(fā)生的、可識別的模式是如何由社會行動者共同構建的。
Golato(2003)考查了德語贊揚語回應策略兩種收集數(shù)據(jù)方法的不同效果。研究表明人們認為他們可能在會話中的言談策略與實際發(fā)生的情況并不真正相符。誘導式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只能間接反映人們先前的語言經驗。CA研究方法完全基于自然發(fā)生的言談交際的實際表現(xiàn),因此,CA方法與常用的誘導式方法相比,能夠避免二語學習者對目標語語用、文化的主觀理解,為語用研究提供堅實的、實證主義的研究證據(jù)。
Lazaraton(2004)指出,CA有三個主要目標:揭示會話序列組織的系統(tǒng)特征,揭示為應對這些序列話語的設計方式,揭示互動中的言談表現(xiàn)的社會習慣。Barraja-Rohan(1997,2001)將回應標記、評估回應語、相鄰對等CA概念教授給二語學習者,讓他們去分析自然會話,感受二語交際特征,并通過練習掌握該技巧。除了會話的局部結構,CA同樣關注作為整體的會話過程的開端、發(fā)展及結尾的特點和規(guī)律,而會話的開端和結尾更能體現(xiàn)出會話結構的特征?;贑A的語用教學研究還處于萌芽階段,但它符合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對交際能力要求的新趨勢,具有極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三、總結與展望
從孤立的、單個的語用能力教學,到話語分析角度進行教學,語用教學經歷了由點到面的過程。對于顯性知識和元語言知識習得的探討是新動態(tài),我們值得關注,但是,同時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改進外語教學中的顯性知識教學和元語言知識語用。近年來,也有學者從社會文化視角進行二語習得研究。社會文化視角是二語習得研究的又一個新方向??傊Z習得研究正在更加接近真實的,有語境的研究方向發(fā)展,這是二語習得研究的新動態(tài),即本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近乎完美的去還原真實的交際情景。
參考文獻:
[1]Golato,A Studying compliment responses:a comparison of DCTs and recording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talk[J].Applied Linguistics,2003,24 ( 1 ):90-121.
[2]Lazaraton,A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the 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ESL teacher:a case study[A].Boxer,D.Cohen,A .Studying speaking to infor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3]Clevedon,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2004.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