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
【摘要】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語言文字作為進行語文教學的基礎,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小學是每個孩子真正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起始點,它的啟蒙作用為教育過程中的支柱。因此,如何對學生進行高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在不斷探索研究的問題。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文字的訓練的有效性進行粗略的分析,同時提出幾個可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言文字 有效性 方式方法
所謂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結合,它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前提,也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橋梁,所以語文教學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學語言文字教學更是能為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一、語言文字訓練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孩子們處在小學階段,他們的思想還沒有被生活瑣屑侵擾,正是最佳的學習時期。語言文字訓練可以幫助他們開發(fā)大腦,通過不斷的積累,將語文知識融入生活中,成為一種本能。教師應當趁此機會,為學生積攢詞匯語句做出正確計劃,通過持續(xù)的研究,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教學,促使學生盡可能多的吸收能接觸到的知識,為以后的語文學習以及生活交流做鋪墊。
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同一個詞匯能有多重不同的詞義。孩子生來便是白紙一張,只有通過后天的教導,才能懂得人情世故。在小學階段,學生對閱讀等學習內容的成績很不理想,原因之一是他們所接觸的語文知識尚少,對詞匯語句的掌握不到位,有些可能只知道片面意思,有些甚至未曾見過,只能憑空猜測。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應該只注重文章含義的理解,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也至關重要。依據學生平時的學習反饋,整理歸納他們在語言文字方面的不足,循循善誘,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三、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措施
羅馬非一日能建成,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長期系統(tǒng)化規(guī)劃,日積月累,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功底。
(一)認識語言文字訓練方向
語言文字訓練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比如拼音、寫字、作文等,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訓練側重點,教師應該明確訓練方向,同時對學生之前的基礎進行測試,以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蘇教版一年級的課文《家》,課文中從白云、小鳥、魚兒等事物一直延伸到“祖國是我們的家”,毫無疑問,從我們的角度看,這篇課文寓意深刻,是為了讓學生學會熱愛祖國,感恩祖國,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未免含義太過深刻,只會導致學生一頭霧水。因此,我們應該將著重點放在讓學生認識生字,學會拼音,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上,進而感受到課文的詩意,以加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再比如對較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因此在學習《蘋果里的“五角星”》時,教師可以先進行提問,蘋果看起來是什么形狀的呢?為什么蘋果里會有五角星呢?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展開想象,之后再講述文章內容,最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既開拓了學生的思想,又能讓學生的理解能力更上一層樓。
(二)朗讀提升學生的語文語感
朗讀,特別是有感情的朗讀,學生不僅能從上下文對生詞進行深刻的理解,還能通過深情并茂的朗讀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感情,增強語文語感,是不可多得的語言文字訓練方法。比如在課文《盧溝橋烽火》中,由于時代的不同,學生難以感受到盧溝橋事變發(fā)生時國人的悲傷與憤怒,因此引導學生在大致了解盧溝橋事變的背景后對課文進行反復朗讀,在朗讀中體會到事件發(fā)生時的情景,并且對文章中的一些詞語有具體了解。如“烽火”原意指古代用來通知侵略的烽火臺,此處則根據意境比喻成戰(zhàn)爭或戰(zhàn)火;“蠶食”的表面意思為蠶吃桑葉,在文中則代指像蠶吃桑葉一樣逐步侵占。在朗讀過程中讀出憤慨,讀出無力,從而更輕易得感悟到文章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由此可知,小學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言文字,就應該引導學生多朗讀,無論是教材課文還是課外文章,朗讀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容易忽視的生詞,未曾接觸過的句式,所謂讀一本書,即明一件事,知一個人,這將有助于學生大面積的積累語言文字,快速提高語言涵養(yǎng)。
(三)背誦讓學生牢記語言材料
小學時候的記憶力是每個人一生中最好的階段,但是同時,他們都處在愛玩鬧,好奇心旺盛的年紀,腦海里藏不住事,等吸引自己的東西多了,便也難以藏住知識。背誦是能在短時間內最快速記住語言文字的方法,因此,教師不妨要求學生背誦教材要求或者優(yōu)美的詞匯和語句,為他們腦海中增添知識,以便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文字,特別是當學生表達能力不太好的時候,鼓勵他們背誦,與他們一起背誦,讓他們體會到背誦的快樂,同時靈活運用背誦知識進行交流,引導學生開口的同時,鞏固語文知識。
(四)對文字詞匯進行重點教學
詞匯構成語句,語句組成語文,因此對語言文字的積累不可或缺。但是中國漢字詞語如此之多,窮盡一生我們也不可能對他們進行逐個的理解,作為教師,教導學生如何認識詞匯是我們教學的重點,此處不如采用舉一反三的方法。比如學習近義詞,教師可以先舉一個例子:我今天很高興。那么還可以利用什么詞語來表示“高興”這個詞語的意思呢?讓學生進行討論,當學生舉例“愉悅”、“快樂”等近義詞語的時候,進一步講解書面語言以及口頭語言在語文中的不同運用,不僅讓學生明白不同詞匯在語句中可以表示同一意思,還能知道同義詞匯在一個語句中不一定合適,從而對其他詞語舉一反三,極好得鍛煉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總結:語言文字的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不可取代的位置,教師只有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進行良性發(fā)展,同時可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梅鳳.精心設計 精講多練:加強語文課語言文字訓練芻議[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
[2]陳振玲.淺談提升小學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14,(5):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