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謐倩 蘇麗敏 權莉 張素敏 趙麗紅
摘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國也日益擴大,因此我國也高度重視對外傳播中國文化。但是在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教學涉及中國文化的跨文化交往中存在著“中國文化失語”,也就是無法順利地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文章針對該類現(xiàn)象,闡述了“中國文化失語”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現(xiàn)狀以及成因,探討了如何有效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使得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幫助所有英語學習者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跨文化交往;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5-0107-01
一、引言
進入21 世紀隨著世界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推進,英語在國際交流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全球交流的普及,融合了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產(chǎn)生了許多英語變體。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以及人民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需求,許多中國人開始學習英語和了解西方國家的新鮮事物,但是對于日益強大的中華民族來說,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許多中國文化缺少英語的表達方式,還沒有創(chuàng)造表達中國文化的單詞和短語,這對中國文化的傳播非常不利,也影響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高等院校英語教學也出現(xiàn)了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障礙,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國文化失語”的現(xiàn)狀和成因,提出了一系列應對“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以期提高英語學習者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二、“中國文化失語”的概述
(一)“中國文化失語”的定義。中國文化失語就是無法運用其他世界各地的語言(尤其是國際通用語言—英語)都無法來表達中國文化的現(xiàn)象。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在2000年出現(xiàn)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隨著相關專家學者圍繞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系統(tǒng)性調(diào)查和研究,比如調(diào)研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詞匯翻譯等等。這些研究仍然擺脫不了調(diào)研過于片面的問題,應該增加對于中國文化知識了解的調(diào)研,比如大學生英語課堂教育中是否涉及了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以及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在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比例。
(二)“中國文化失語”的現(xiàn)狀。根據(jù)相關調(diào)查研究,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英語國家語言以及文化的重視情況較好,但在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癥”較為嚴重,許多老師和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能夠運用英語侃侃而談,一旦涉及表達中國文化,就無法運用英語順暢表達,在跨文化交往中形成了溝通障礙。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幾乎全部為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習俗、文學經(jīng)典等文化背景知識。從大學英語教學使用教材上來看,無論是英語綜合課還是閱讀、泛讀、聽說、口譯等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基本均以歐美文化為主。此外,各種英語等級考試的評判標準基本以對歐美文化的掌握程度為標準。綜上反觀大學生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無論課堂教學、拓展練習還是英語水平測試都占據(jù)非常小的比例,甚至只是偶爾出現(xiàn)過,這一切自然導致涉及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和交流,造成嚴重文化溝通障礙。中華民族日益強大,我國的綜合國力日益提高,中國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中國文化失語癥對于我國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大學生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不能做出改變,勢必影響我國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因此在大學生英語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素質(zhì)以及外語表達民族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國文化失語”的成因分析
“中國文化失語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接下來分析中國文化表達困難的原因:
第一,對教學大綱中的跨文化交往理解不夠充分。許多高校師生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要求理解不充分,只重視了英語應用以及歐美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忽視了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這一重要內(nèi)容。許多師生認為跨文化交往就是利用外語與外國人溝通交流目的語的文化。這種長期的理解偏頗是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跨文化教學和評估體系不夠完善。首先談論師資問題,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不缺乏教授英語語言文化的優(yōu)秀教師,但是非常缺少能用英語教授中國文化的老師。在當前漢語熱的情況下,英語老師不僅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知識,也能熟悉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次是課程內(nèi)容和教材內(nèi)容。許多課程比如綜合課程以及與聽說讀寫有關的拓展練習課程基本上都以歐美文化為主,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幾乎沒有。第三,英語水平測試也存在很大問題,基本上都以對歐美文化的掌握程度作為評判學生英語水平的標準。
第三,跨文化交際活動范圍有限。許多學生基本上認定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應付各類英語等級考試,做試卷,寫論文等等。真正的跨文化交際活動非常少,學生基本沒有機會幾乎運用英語練習表達中國文化。
四、應對“中國文化失語”的策略
應對“中國文化失語癥”,首先應該制定合理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豐富大學英語教學內(nèi)容,完善大學英語教學使用教材;其次提高英語授課教師的業(yè)務素質(zhì),改進當前的英語教學方法,有效結(jié)合本國文化,真正做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
五、結(jié)語
目前,針對大學生利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較弱的情況,各高校師生應該群策群力,尋找有效方法,解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問題。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
1. 2013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tài)教學觀視域下英語教學中民俗學文化失語現(xiàn)象研究——以河北省為例,課題編號:HB13YY014,課題負責人:翟謐倩
2. 2014年河北師范大學第14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生態(tài)教學觀下大學英語課程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研究,項目負責人,翟謐倩
參考文獻:
[1]叢從.“中國文化失語癥”: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 10- 19(1).
[2]高一虹.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
[3]劉長江.談萬余教育中目的與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J].外語界,2003(4):1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