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凱鵬
摘 要:在五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和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思想和觀念都隨著歲月長河的沖刷而漸漸流逝,唯有教育,已經成為亙古不變的焦點。特別是對于我國義務教育而言,高中時期是學生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時期,通過語文教育,讓學生通過對一些古今文學大家的作品學習和思想感悟,可以提升語文教育的價值和意義,而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人生的一次轉變。就魯迅先生的作品而言,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極為常見。研究和創(chuàng)新高中教學中對魯迅作品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關鍵詞:高中;魯迅作品;創(chuàng)新教學
魯迅先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界的一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的價值和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文學作品的范疇,更多作品表現(xiàn)的是一種思想進步以及思考反思,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升華。而對于義務教育來說,魯迅作品已經不是陌生的范疇。但受常規(guī)教育的影響,魯迅作品的教學陷入傳統(tǒng)教育的誤區(qū)。筆者將通過本文,就高中魯迅作品教學創(chuàng)新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教學創(chuàng)新對魯迅作品教學的價值
作為文學作品,其最重要的意義是思想的感染性和傳承性,魯迅的思想已經影響了整整幾代人,對于魯迅作品,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和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這需要在不斷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不同角度的解讀。但是由于其思想的深邃和涵義,無論是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和直觀性,還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都很難體現(xiàn)出來,所以通過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可以拓展和挖掘魯迅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深化學生的思想,加深學生的人生體悟。
二、高中各類魯迅作品反映的思想
1.鄉(xiāng)土返璞歸真,體現(xiàn)上進思想
鄉(xiāng)土類型的作品可以說是魯迅先生作品的一個特色,而他本身也可以稱得上是鄉(xiāng)土文學的奠基人,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記載著他對“鄉(xiāng)土文學”的定義,無論是思鄉(xiāng)情懷、現(xiàn)實寫照或者是反諷抗爭,在他的作品中均有體現(xiàn),他的一些典型的代表作有《孔乙己》《故鄉(xiāng)》等小說。就《孔乙己》這部作品來說,主要是通過對“孔乙己”這樣一個傳統(tǒng)讀書人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生活瑣事的描寫,寫作內容可以涵蓋故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時代背景以及社會現(xiàn)實,而通過孔乙己一系列的遭遇,到最后悲慘結局,魯迅先生在對這樣一個迂腐讀書人感到可笑可悲的同時,也對一個時代背景發(fā)出了感慨,體現(xiàn)的不僅是對封建思想和制度的抨擊,更加是自我上進的思想體悟。
2.人物深度刻畫,宣揚反思思想
人物描寫和性格刻畫在魯迅先生很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小說《阿Q正傳》里的阿Q、《祝?!分械南榱稚┮约啊犊滓壹骸分械目滓壹?,魯迅先生在對這些人物的刻畫上都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對他們的遭遇也通過現(xiàn)實的掙扎、行為的痛苦過渡到思想的盲目和麻木,在同情這些人物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自我反思,向自己、社會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深刻表達出一種自我反思的意識。
3.現(xiàn)象反映本質,突出理想思想
在高中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小說為主,而在反映一個個社會現(xiàn)象的同時,他也描述出自己理性思考的過程,即理性的思想。例如,在《燈下漫筆》作品的描寫中,魯迅先生對歷史的總結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詞:“奴隸時代”“想做奴隸”“萬分歡喜”以及“坐穩(wěn)了奴隸”,雖然具有反諷和批判的意味,但是魯迅先生并沒有因此而將全文引入情緒化的發(fā)展,相反,通過以上的現(xiàn)象,他在文末反映出了最本質的想法:“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這種通過現(xiàn)象分析宣傳本質思想的寫作手法,也是一種理性思想的體現(xiàn),一種積極思想的宣揚。
三、高中魯迅作品教學創(chuàng)新手段
1.知人識文,從了解作者入手
了解一個作家的作品,首先要知曉他的人是怎樣的人,他的文風和生活環(huán)境又是怎樣的,崇尚什么,所以要想提高高中生在魯迅作品學習過程中獲得思想教育,就必須從魯迅本人和事跡入手,可能由于魯迅的文章有較多犀利和尖銳的觀念,很多人會把他定義為一個嚴肅而認真的人,其實現(xiàn)實中,他是一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魯迅為什么在鄉(xiāng)土文學方面的作品居多,主要與他母親的思想影響有直接的關系。知人識文,通過對魯迅的認識,提升學生對他作品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價值感悟和形成。
2.多樣閱讀,反映多層次思想
一部作品,可能對于社會作品以及人物特點的刻畫是固定的,但是由于閱讀的對象不同,所得到的思想感悟也不盡相同,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獨立閱讀分析,并且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例如,在《阿Q正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所謂“阿Q精神”是怎樣的思想。大部分學生從阿Q的主要性格特點——“精神勝利法”入手,從而得出阿Q是一個自大盲目、可惡且可悲的人;也有一些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覺得“阿Q精神”是一種落后的農民思想,而這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有沒有產生過阿Q思想,如何糾正這樣的思想,從而讓學生端正思想和行為。
3.教材對比,體現(xiàn)共通和差異
由于魯迅先生有很多作品反映出現(xiàn)社會問題具有相似性,所以通過作品進行思想教學中,可以拓展教材進行教學,例如,在《燈下漫筆》一文的教學中,主要是對主題的體現(xiàn),而體現(xiàn)過程是通過一系列的邏輯聯(lián)系過程,這時教師可以拓展教材,可以將《狂人日記》作為參考拓展,通過人物刻畫反映出相似的思想內涵,而通過這種相似對比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領悟和接受魯迅先生的思想。
文學永遠伴隨著時代的潮流不斷前進,而在前進過程中,也將對未來以及一些人的思想進行引導、深化和影響。而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家,通過高中魯迅作品教學,可以讓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他的思想,對他們未來人生價值的定位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張正平.讓魯迅作品教學回歸語文本真:以蘇教版《魯迅作品選讀》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4(12):27-28.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