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平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一些專業(yè)教師竟不如代課教師,原因何在?一個課堂教學藝術公認不高的教師竟接連教出了好成績,原因何在?一位教學極認真的教師卻不受學生歡迎,教學質量長期低下,原因何在?……敢于懷疑自己,敢于和善于超越自我,不斷向高層次邁進是教師們共同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 關注問題
一、課堂上是否關注和愛護學生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一書中提出,教師的教育關注歷來是不同教育目標追求的行為表現(xiàn),它是通過顯性行為反映隱性理念的一種方式,通過教師的教育關注,我們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師的心靈世界。語文課堂上我們是否全方位地關注到學生的成長?其實很多老師仍然沒有真正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教為學服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等新教育理念僅僅停留于口號,誰都會說,其實在教師思想深處并未得到真正認可。因此,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給學生以更多的關注與愛護,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讓課堂成為充滿創(chuàng)造和神奇的過程,成為充分展示學生獨特個性的過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對人生命價值的呵護和關注,對人內在精神的喚醒和激勵,是塑造一個精神豐滿、光彩照人的
“人”。蘇霍姆林斯基曾對此作過精彩的比喻: “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學生的心靈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師加倍呵護?!睂W生的關注和愛護并不需要轟轟烈烈,對于我們一線的教師,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學生平凡的細節(jié)的尊重上。教師對學生不尊重,學生就學習粗俗淺陋;教師對學生不平等,學生就學習無禮野蠻。教師的無意失誤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二、課堂是否是和諧的、民主的、互動的、共進的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學生的一切活動都處于教師的監(jiān)控下,課堂教學是一種“你講我聽”、“你問我答”、“你給我存”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莊嚴神圣、高高在上的權威角色使學生不敢與其平等對話。教師和學生應當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與學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講課要以學生為對象,學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們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不應對學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質疑,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新課改環(huán)境下,我們衡量學生的學習重要的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學生發(fā)現(xiàn)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學生僅會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提出問題,有勇氣面對問題。另外,只有學生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發(fā)現(xiàn)了問題,學習才有強大的動力,才能真正開啟心智的大門,激發(fā)學習熱情,領略學習的興趣與魅力。古人云: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我們的教育應該關注的。因而,我們的課堂應多設計讓學生自主提問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好激發(fā)點,把握好激發(fā)的火候,使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從而決定何時插入對話,何時介入討論,何時作出補充分析。其次,學生因生活閱歷、知識水平、領悟能力、審美趣味、看問題角度等的不同,對文本思想和言語的感知理解會有所不同,讓學生相互把自己的觀點、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說出來,甚至進行“針鋒相對”的爭論,非常有利于他們學習水平的提高、語感能力的增強和學習品質的鍛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fā)揮好引導作用:首先,要注重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要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真實的、基于學習任務的情境,幫助學生認識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其次,要組織好協(xié)作學習,教師要通過組織協(xié)作學習,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師生、生生互動,從而成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合作者;最后,要促進問題解決,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產(chǎn)生矛盾的地方,設計問題情境,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與條件,幫助學生化解矛盾,促進問題的解決。
三、課堂是否注重實效
當下,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語文教學是師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多媒體課件的作用,僅在“輔助”兩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師的課堂講解,更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體閱讀。語文的魅力在于語言本身,有些內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而必須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去感悟、領會。若過分依賴多媒體,濫用多媒體,就會在無形中扼殺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我們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應輔在學生經(jīng)驗的盲區(qū)、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情感的模糊處。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絕不能成為一種美麗的“包裝”,而要堅持為學生的“學”服務,以起到啟發(fā)、誘導、點撥、開竅的功效,追求點“石”成“金”的境界。合作學習已成為新課改理念下的課堂時尚。教學中,教師們大都采用這種形式,讓學生合作、討論,且無論什么樣的課都采用,應用次數(shù)頻繁。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討論時間給得不夠,剛剛分好組,沒說幾句,就被教師止住安排下一項內容了,合作學習顯得匆忙、零亂。其實這僅是為了給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貼上“以學生為主”、“研究性學習”等時髦的標簽,根本不考慮討論的質量和效果,不注重教學的必要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走進新課程,決不應該只是為應試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課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實踐和探索。應拋開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誘惑,積極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投身新課程改革的浪潮,讓自己的語文教育思想在反思中建設,在實踐中成長,課堂一定會充滿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