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璠
[摘 要]會計理論博大精深,信息技術對于它的影響可以多角度探討,比如,會計目標、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等。文章主要從會計的本質與職能、確認與計量以及記錄與報告三大方面分析信息技術對會計理論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技術;會計理論;會計記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41
1 信息技術對會計本質與職能的影響
關于會計的本質,一直是爭議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以前,認為會計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的觀點長期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從20世紀50年代起,計算機開始在會計領域中應用,但只限于工資計算、款項收支及材料的收發(fā)。到了60年代,信息技術的理論與思想迅速滲透到會計界,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會計的本質和作用。第一次將會計定義為信息系統(tǒng)的是美國會計學會于1966年發(fā)表的《基本會計理論》,其中提出“會計實質上是一個信息系統(tǒng),更確切地說,會計是信息的一般理論在它有能力加以解決的經濟活動上的應用,它還是提供決策用數量化信息的一般信息系統(tǒng)的主要部分”。隨后在1976年FASB的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報中更加明確地指出“會計是計量、處理和傳送有關一個經濟單位財務信息的信息系統(tǒng),依據它提供的信息,報表使用者可據以作出合理的經濟決策”?!皶嬍且粋€信息系統(tǒng)”逐漸在美國會計界得到普遍接受,西方各國以會計目標為出發(fā)點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擺脫了以往會計理論只是描述會計實務、觀點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的局面。在我國,會計信息系統(tǒng)論在80年代引入后,成為與“會計管理活動論”并駕齊驅的一個學術流派。余緒纓教授早在1980年就提出“根據當前的現(xiàn)實和今后的發(fā)展,應把會計看作一個信息系統(tǒng),它主要通過客觀而科學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葛家澍教授則進一步提出“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yè)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tǒng)”。信息技術在會計實務的應用豐富了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加深了對會計本質的認識。
對會計職能的界定與對會計本質的認識是有直接聯(lián)系的。在信息對決策的重要作用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并且計算機技術進入會計應用領域幫助提高了信息加工速度和質量從而改善了決策活動以后,拓展了人們對會計職能的認識。計算機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把會計人員從簡單煩瑣的記賬、算賬活動中解放出來,使之有能力參與經營管理,同時,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也不再滿足于會計原有的幾張基本報表信息,于是產生了會計的“多職能說”,從原來的反映和控制擴展到包括所有的管理職能——“它不再是單純的事后記賬、報賬提供過去的信息,而是既有執(zhí)行核算、檢查、分析職能的過去會計,也有執(zhí)行控制職能的現(xiàn)在會計,還有預測、計劃和決策職能的未來會計”(孫樹勛、何生棠,1984)?!皶嫻ぷ髡邔⑼ㄟ^駕馭高速微型電子計算機,利用電腦傳導功能取得經濟信息,加工經濟信息,儲存經濟信息,反饋和傳遞經濟信息,分析經濟信息,以發(fā)揮會計預測,會計控制和會計決策的作用”(郭道揚,1984)。
2 信息技術對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影響
會計的確認基礎是與不同的經濟環(huán)境相對應的。在經濟活動簡單,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經濟環(huán)境下,會計確認基礎是收付實現(xiàn)制。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投資,權責發(fā)生制得以迅速發(fā)展。
由于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影響使得各種創(chuàng)新金融工具得以廣泛應用,使得傳統(tǒng)觀念上的交易活動逐漸轉變?yōu)樾碌囊幌盗械氖袌霭才牛L險和報酬不再是隨著交換行為的發(fā)生而立即轉移,明確的交易日期也變得模糊起來。比如,各種類型的租賃、售后回租、產品擔保等。目前的會計實務已傾向于反映這種企業(yè)實質上已承受的風險或報酬,盡管明確的交易尚未發(fā)生。比如,加拿大要求按照現(xiàn)值反映長期票據、票據價值的減損等。對主體所持有的短期投資按期末市場價值(現(xiàn)行市價或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既可以說是權責發(fā)生制的(因為它如實的反映了企業(yè)實際已承受的各種風險或報酬),也可以說是現(xiàn)金流動制的(因為它是基于可能的現(xiàn)金流入出發(fā)的)。因此,有學者提出21世紀應實行以權責發(fā)生制為主,現(xiàn)金流動制為輔,兩者相互結合的確認模式。
會計引入以價值為基礎的計量屬性是一個重大發(fā)展。它突破了成本計量的狹隘的交易或事項原則,引入交換價格這一計量基礎,使得在成本計量屬性下無法計量的事件在價值為基礎的計量體系中能得到計量。但最終以交換價格計量代替價值計量也存在著缺陷,交換或許是不公平的交換,而且當不存在交換時價值就無以體現(xiàn)。為解決這個問題,會計界引入了公允價值這一概念。公允價值代表的是當前交易下資產或負債的經濟“價值”,即公允價值有一個時點的問題,是“現(xiàn)在”時態(tài)的計量屬性,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準確的信息采集和運算功能使得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成為可能。舉例,計算機和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就大量應用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電子通信技術的進步使得大量資料的處理與傳輸變得十分便捷,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市場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將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場緊密地聯(lián)結起來,促使投資者得以迅速拋補衍生金融工具,使市場運作更具效率。同時,電子化還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投資者在一周7天,每天的24小時都可以分別進入世界各地不同的交易所。電子計算機及現(xiàn)代通信技術在衍生金融工具的設計、推廣、交易、清算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3 信息技術對會計記錄與報告的影響
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會計核算程序的改變是最為明顯的。從原始憑證到財務報表這一會計循環(huán)的完成在計算機環(huán)境下,需要更少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電子輸入和網絡輸出的方式徹底影響了會計記錄與報告的理論和實務。20世紀90年代,信息技術特別是通信技術與網絡技術得到了跨越式的發(fā)展,便利、低廉、開放的Internet 網絡的發(fā)展及EDI傳輸協(xié)議的產生,彌補了VAN的不足,降低了交易成本,使電子商務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信息使用者進而看到Internet網絡的巨大潛力,他們渴望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xiàn)企業(yè)的“實時報告”,信息技術改善了會計信息的傳遞渠道,許多企業(yè)陸續(xù)通過建立網站來披露財務信息。
在信息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中,財務報告逐漸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在綜合的過程中,大量信息被遺失,使信息使用者不能根據需要對信息進行重新加工處理,同時給管理者操縱數據的機會。會計界架構出新的財務報告模式,包括數據庫報告模式、“事項”報告模式、“REA”報告模式。這三種模式盡管略有差異,但基本觀點相同,都認為應該對財務報告的理論基礎進行徹底改革,并將信息加工與生成的權利交由用戶。
XBRL可擴展商業(yè)報告語音,是一種適應于Internet傳播的商業(yè)報告語音,它基于XML(可擴展標識語言)結構,使財務信息可以在不同的應用軟件平臺和技術條件實現(xiàn)交換,提高數據共享程度,這將改變企業(yè)內部信息的采集與處理過程。進一步通過網絡,企業(yè)能實時獲取經營活動的基礎數據,為事項報告應用奠定基礎。XBRL報告模式實質上只是一場技術的變革,它集成了數據庫模式、事項報告模式及“REA”報告模式的特點,并解決了其他報告模式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依托網絡,真正實現(xiàn)財務報告的實時性,被認為是網絡財務報告的理想模式。
參考文獻:
[1]李靜-論IT技術對會計理論的影響[J].中小企業(yè)科技,2007(7):70-72-
[2]曾惠玲,汪金梅-論信息技術對會計理論的影響[J].當代經濟,2007(10):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