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摘 要]文章以現(xiàn)行應收應付、預收預付賬款項目填報為出發(fā)點,剖析現(xiàn)行預付賬款和預收賬款核算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恢復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預付賬款本來核算內容建議,以期降低報表編制難度,進而增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關鍵詞]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預付賬款;會計報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192
1 現(xiàn)行應收應付、預收預付賬款項目填報的方法
1-1 “應收賬款”項目
“應收賬款”項目,是資產項目反映企業(yè)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應向購貨方收取的款項,減去已計提壞賬準備后的凈額。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根據(jù)“應收賬款”賬戶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借方余額合計加上“預收賬款”賬戶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借方余額合計減去“壞賬準備”賬戶期末貸方余額后的凈額填列。
1-2 “預付賬款”項目
“預付賬款”項目,是資產項目反映企業(yè)根據(jù)購貨合同規(guī)定預付給供應單位的款項。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根據(jù)“預付賬款”賬戶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借方余額合計加上“應付賬款”賬戶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借方余額合計填列。
1-3 “應付賬款”項目
“應付賬款”項目,是負債項目反映企業(yè)購買物資或接受勞務應支付給供應單位的款項。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根據(jù)“應付賬款”賬戶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貸方余額合計加上“預付賬款” 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貸方余額合計填列。
1-4 “預收賬款”項目
“預收賬款”項目,是負債項目反映企業(yè)根據(jù)購貨合同規(guī)定預收客戶的款項。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根據(jù)“預收賬款”賬戶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貸方余額合計加上“應收賬款”賬戶所屬明細分類賬期末貸方余額合計填列。
2 存在的問題
2-1 增加了資產負債表編制難度
根據(jù)賬戶的用途結構,應收賬款明細賬余額應在借方,但預收賬款特殊的核算方法會使應收賬款產生貸方余額。準則中規(guī)定預收賬款有兩種核算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單獨設置預收賬款核算。第二種方法是預收賬款業(yè)務不多時,可不設置“預收賬款”賬戶,將預收賬款的內容合并在應收賬款賬戶核算。按照第二種方法核算,應收賬款賬戶在核算內容上包含了預收賬款,可能會出現(xiàn)應收賬款賬戶的貸方余額。該余額實際上是預收賬款。應收賬款總賬余額實際上是應收賬款與預收賬款的差額,而不是真正的應收賬款。應收賬款總賬內真實的應收賬款數(shù)額是應收賬款明細賬借方余額之和。按照第一種核算方法從賬戶的用途和結構分析,預收賬款明細賬應是貸方余額,但是按照會計管理的要求預收賬款賬戶按照每一銷售對象設置明細賬對銷售業(yè)務款項的預收、應收、補收整個過程實施管理和監(jiān)督。收到預收款時按預收金額計入該明細賬貸方,交付商品或提供勞務時按應收數(shù)額登記在該賬戶的借方,補收應收數(shù)與預收數(shù)的差額計入該賬戶的貸方,若登記的應收數(shù)額與登記的補收差額不在同一會計期間,就會產生預收賬款明細賬的借方余額,該余額實際上是應補收的款項,也就是應收賬款,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包括在應收賬款項目內。預收賬款總賬內真實的預收賬款數(shù)額是預收賬款明細賬貸方余額之和。
同理,預付賬款和應付賬款也有類似的情況,準則中規(guī)定預付賬款的核算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單獨設置預付賬款賬戶核算。第二種方法是不單獨設置預付賬款賬戶而將預付賬款的內容合并在應付賬款賬戶內核算。按照第二種核算方法,預付賬款在前,收到商品在后,并不在同一個會計期間,就會產生應付賬款明細賬的借方余額,該余額實際上是預付賬款,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包括在預付賬款項目內。因此,真正的應付賬款是應付賬款明細賬的貸方余額。該余額應包括在資產負債表應付賬款項目內。按照第一種核算方法,單獨設置預付賬款賬戶核算,從賬戶的性質和用途分析該賬戶明細賬應是借方余額,但是按照會計管理的要求預付賬款按照供應單位設置明細賬對預付賬款采購業(yè)務款項的預付、應付、補付整個過程實施管理和監(jiān)督。根據(jù)合同規(guī)定預付款項時計入預付賬款賬戶的借方,收到商品時按應付金額計入該賬戶的貸方,補付應付金額與預付金額的差額計入該賬戶的借方。若登記的應付金額和補付金額不在同一個會計期間,就會產生預付賬款明細賬的貸方余額,該余額實際上是應補付的款項,也就是應付賬款。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應包括在應付賬款項目內。預付賬款總賬內真實的預付賬款數(shù)額是預付賬款明細賬借方余額之和。
通過以上分析,應收賬款和預收賬款、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編報內容交叉,編制報表時既要考慮賬戶的余額方向,還需要對相關的明細賬進行分析才能填列,不能直接從總賬中取數(shù),不論是手工還是采用軟件編制會計報表,都會給會計人員帶來困擾,從而增加會計報表編制難度。
2-2 “預付賬款”和“預收賬款”賬戶的設置與列報要求不一致,產生重要性原則運用的矛盾
在會計賬戶的使用上,根據(jù)重要性原則,企業(yè)預付賬款業(yè)務比較多,要求單獨設置“預付賬款”賬戶核算;如果預付賬款業(yè)務不多,則將預付賬款合并在“應付賬款”賬戶核算,不設“預付賬款”賬戶,以簡化賬戶的設置。同理,預收賬款核算也有此項要求,如果預收賬款比較重要,單獨設置“預收賬款”賬戶反映,否則應合并在“應收賬款”賬戶核算。
在資產負債表對預付賬款、預收賬款項目的列報要求中,無論單獨設置賬戶還是合并在“應付賬款”和“應收賬款”賬戶核算,預付賬款和預收賬款都需要單獨列報。按照重要性原則規(guī)定,既然將預付賬款和預收賬款合并在其他賬戶核算,說明不重要,在資產負債表中也不需要單獨列報。顯然,列報要求與賬戶設置對于重要項原則的運用相互矛盾。
2-3 會計科目應用的相互混淆,導致項目列報的可靠性不高
按照現(xiàn)代會計核算機理,不同性質的會計科目用來核算不同性質的會計業(yè)務,相互之間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在資產類科目核算的會計業(yè)務,不應在負債類或其他類會計科目中核算,在負債類科目中核算的會計業(yè)務不應在負債類科目或其他科目中核算。現(xiàn)行會計準則的對預付賬款和預收賬款主要做法,使得“預付賬款”本屬于資產類科目,期末余額理應在借方,表示企業(yè)實際資產。但也有可能出現(xiàn)貸方余額,則表示預付賬款(資產)為負數(shù),實際上是本企業(yè)欠其他企業(yè)的錢,與“應付賬款”具有相同的性質,本質上屬于負債,但其屬于“負債”的經濟實質與預付賬款科目屬于“資產”的性質相違背。同理,預收賬款明細賬或總賬期末余額可能出現(xiàn)在借方,實際上屬于“資產”與其賬戶的性質(負債)相背。負“資產”和負“負債”的產生,造成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較差,導致相關項目列報的可靠性不高,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yè)財務狀況的理解。
3 改進的建議
3-1 改進核算方法
通過以上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關鍵原因在于“預付賬款”賬戶和“預收賬款”賬戶出現(xiàn)反方向余額,為有效避免這些問題,應嚴格劃分應收賬款與預收賬款、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核算內容,單獨設置“預收賬款”“預付賬款”賬戶,準確反映經濟業(yè)務的實質。具體做法舉例說明:
例: A企業(yè)預付甲客戶賬款200萬元,假設業(yè)務發(fā)生時只設置“預付賬款——甲客戶”明細賬,期初余額為0,A企業(yè)收到甲客戶商品200萬元,增值稅34萬元,共計234萬元,尚欠34萬元。
(1)對預付賬款的核算,可參看A企業(yè)賬務處理。結算時,“預付賬款——甲客戶”明細賬有期末貸方余額34萬元。期末,為避免“預付賬款”賬戶出現(xiàn)反方向(貸)余額,所做的處理為,借:預付賬款——甲客戶 34,貸:應付賬款——甲客戶 34。經結轉后,“預付賬款——甲客戶”余額為0?!皯顿~款——甲客戶”賬戶余額為貸方34萬元。為避免預付賬款期末出現(xiàn)貸方余額,也可在結算時,直接將預付賬款與結算款的差額計入“應付賬款“賬戶。結算時的處理為,借:原材料 200,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34;貸:預付賬款——甲客戶 200,應付賬款——甲客戶34。
經過上述處理后,A客戶對應付賬款項目填報時,可直接根據(jù)“應付賬款”總賬余額填列,不必考慮“預付賬款”賬戶。對預付賬款項目填報直接根據(jù)“預付賬款”總賬余額填列,不必考慮“應付賬款”賬戶。
(2)對預收賬款的核算,可參看甲企業(yè)賬務處理。結算時,“預收賬款——A客戶”明細賬有期末借方余額34萬元。期末,為避免“預收賬款”賬戶出現(xiàn)反方向(借)余額,所做的處理為,借:應收賬款 34,貸:預付賬款 34。經結轉后,“預收賬款——A客戶”余額為0?!皯召~款——A客戶”賬戶余額為借方34萬元。為避免預收賬款期末出現(xiàn)借方余額,也可在結算時,直接將預收賬款與結算款的差額計入“應收賬款”賬戶。結算時的處理為,借:預收賬款 200,借:應收賬款 34,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00,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經過上述處理以后,甲企業(yè)對應收賬款項目列報時,可直接根據(jù)“應收賬款”總賬余額減去壞賬準備后的金額填列,不必考慮“預收賬款”賬戶。對預收賬款項目列報是直接以“預收賬款”總賬余額填列,不必考慮“應收賬款”賬戶。
綜上所述,采用改進的核算方法,應收賬款和預收賬款、應付賬款和預付賬款內容不會交叉,不會使“預收賬款”“預付賬款”出現(xiàn)反方向余額,使得賬戶性質與經濟業(yè)務內容相統(tǒng)一,從而降低報表編制的工作量和難度。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yè)司-《企業(yè)財務通則》解讀[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中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