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帆
【摘要】本文將描述黃玉雪,湯亭亭和譚恩美這三位美國華裔女作家的文化身份,并將她們的 作品進行比較,從而突顯出三人在二十世紀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地位和貢獻。
【關鍵詞】美國華裔女作家 文化身份 黃玉雪 湯亭亭 譚恩美
本文是2014年省教育廳人文社科指導性項目<<二十世紀美國華裔女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對比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文件批號 鄂教思政函[2014]1號 項目編號14G482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美國文壇崛起了一批華裔女性作家群。她們身處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美國主流文化交鋒的邊緣,面臨糾結的抉擇。。對于美國主流社會來說,她們屬于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異族;另一方面,美國教育又使她們渾身洋溢著美國氣息。華裔和美國人的雙重身份所帶來的“雙重文化意識”,以及其難以真正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現(xiàn)實困境,使得她們的作品常常在東西文化之間來回穿梭,呈現(xiàn)出不同心態(tài)的中國形象,反映了華裔美國人身份認同的思辨與抉擇。以黃玉雪,湯亭亭和譚恩美為代表的華裔女性作家,通過自身的經(jīng)歷,觀察和思考,創(chuàng)造出大量令人矚目的作品,其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了美國華裔男性作家。
一.國內(nèi)外對于三位女作家及其代表作的評述
1.黃玉雪與《華女阿五》
1945年,黃玉雪寫出以自身經(jīng)歷為原型的小說The Fifth Chinese Daughter,中文書名為《華女阿五》。作品描寫了黃玉雪青年時代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功成名就的故事。美國白人批評家杰夫·特威切爾評價這部小說是“華裔美國文學的開山作品之一,也是最早擁有大量美國讀者的小說之一。”小說中描寫的阿五與父親的矛盾和自我奮斗史,從深層次看,正是美國文化價值觀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對抗。在矛盾沖突中,阿五擺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家庭的控制,找到一條自我獨立、自我實現(xiàn)并走向成功的道路,可以說黃玉雪是世世代代美國移民及其后裔所追求的“美國夢”,是奮斗者的代表人物。
2.湯亭亭與《女勇士》
湯亭亭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卓越的華裔美國作家之一。她于1976年出版的處女作《女勇士》,被譽為華裔美國文學創(chuàng)建史上的一塊里程碑。作品以中國為背景,通過極富想像力的虛構與簡潔的白描,以自傳體的形式描寫了一個華裔女孩在美國的成長經(jīng)歷。作品由無名姑媽、花木蘭、母親英蘭、姨媽月蘭和蔡文姬五個部分組成。作品將美國華人街受歧視、受壓抑的華人生活現(xiàn)實,與中國大陸的神異鬼怪、自由戰(zhàn)斗的女英雄故事等熔為一爐。《女勇士》自出版以來,一直是文學界研究的焦點。很多學者分別從女權主義、后殖民主義、邊緣文化、青少年的困惑與叛逆等角度對這部作品進行了闡釋。
3.譚恩美與《喜福會》
近年來,譚恩美研究在國內(nèi)呈上升趨勢。因為電影《喜福會》的放映,以及作品的部分內(nèi)容被選入了大學英語教材,很多人對于譚恩美的了解和關注遠遠多于另外兩位作家,研究譚恩美作品的人也更多一些。
在譚恩美的作品中,女性是寫作的中心,她用獨特的女性經(jīng)驗書寫女性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婦女成為了文學舞臺的中心,而不再是“邊緣化”的角色。譚恩美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建構了女性主義寫作主體,這一點體現(xiàn)在小說里母親們獨特的“講故事”敘事策略中?!断哺分械乃膶δ概謩e用第一人稱“我”來述說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的生活,母女間的隔閡,對世界的價值觀以及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譚恩美固執(zhí)地從女性視角“我”來詮釋女性經(jīng)驗,而不是從男性視角“她”。對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而言,首先是打破沉默,講述痛苦的過去,而之后述說自我價值,建立女性主體則使整個小說得到了升華。
二.對三位作家代表作的比較研究
目前國內(nèi)對于這幾位作家的研究主要是對各自作品的分析,而將三人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很不多。例如南昌大學徐林丹的碩士論文《雙重邊緣文化語境下的美國華裔女性書寫-從黃玉雪,湯亭亭到譚恩美》,四川大學劉熠的《文化身份的探尋與構建-從水仙花,黃玉雪,湯亭亭到譚恩美》,這些論文基本上都是對她們作品中存在的中美文化沖撞和融合進行研究,而對其三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寫作手法都沒有比較。筆者將作以下補充:
1.《女勇士》與《華女阿五》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華裔文學覺醒并逐步轉型,《女勇士》中的人物形象比起前一階段的玉雪式的女性有了更多的族裔自覺和性別自覺。與《華女阿五》中的玉雪相比,《女勇士》中的女性們對“中國”、“中國人”的理解已經(jīng)非常模糊。
2.《女勇士》與《喜福會》
這兩位作家,湯亭亭、譚恩美不再過多地描寫華人們自己地努力奮斗,而是將目光投向華人作為弱勢群體,在美國這個白人為主流的社會中艱難生存的感受以及他們在遭遇中美兩種文化撞擊時的尷尬境遇和抗爭。
這兩部小說都塑造了母女兩代人,把家庭矛盾、母女之情提升到文化的層面,集中展現(xiàn)兩代人在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和相融的愿望。受到美國式教育深刻影響的女兒們,不愿意和母親所代表的華人聯(lián)系在一起,甚至在言語上都透露出對自己華人相貌的鄙視。這一切,令母親們非常痛心。
但是與《女勇士》相比,《喜福會》在結尾處有了新的成長:吳晶妹和父親到中國尋親,和兩位同母異父的姐姐在機場團聚。在此,吳晶妹不僅理解了她所代表的中國文化,也了解了母親對自己深深的愛。至此,兩代人由于文化的沖撞而產(chǎn)生的矛盾趨向和解。
結束語
二十世紀美國華裔女作家有很多,黃玉雪,湯亭亭和譚恩美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們都是以個人經(jīng)歷為寫作基礎,筆下每個女性都有自己不同的美國夢。作為第二代移民在美國生根已成為事實,三位女作家就必須去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方式,接受美國文化的核心精神,于是反映在作品中的華人女性都在適應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張子清.“華裔美國文學之母”黃玉雪[N].文藝報,2003-3-25.
[2]黃玉雪.華女阿五[M].張龍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3]吳冰.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一些思考[N].文藝報,2008-1-3.
[4]趙令霞:《美國華裔女性作家的 “自我 ”書寫-以黃玉雪、湯婷婷、譚恩美為例》,《文教資料》,2009年第 25期,第24-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