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紅
【摘要】隨著社會科技的發(fā)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不斷更新,使得多媒體教學進入幼兒園美術活動成為必然。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是教師出示范例-講解范例-幼兒模仿-教師講評,對幼兒來說,枯燥的形式缺少審美的感知,幼兒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而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幼兒的是一種直觀、生動、立體的效果,它以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給予幼兒強烈的感染力,不但活躍了幼兒的思維,還極大的調動了幼兒的興趣,激發(fā)了幼兒動手動腦的參與欲望,使幼兒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更積極地表現自我,幫助他們完善創(chuàng)作所要表達的感受。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美術 興趣 思考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發(fā)展是主體與周圍環(huán)境產生交互作用的結果。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電教多媒體具有聲像結合,圖文并茂,靈活性、交互性等優(yōu)越特性被廣泛地運用于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對優(yōu)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把多媒體運用到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為幼兒營造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培養(yǎng)幼兒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提高幼兒認識環(huán)境的心理需求,所以在相對靜態(tài)的美術教育中有其獨特功能。
一、利用多媒體有助于激發(fā)幼兒興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個道理誰都懂,但要充分激發(fā)幼兒興趣,卻不是輕而易舉的。美術教學的方式早已固定化、模式化,無非是出示范畫、分部教學、布置作業(yè)、總結講評,這一套對大多數活潑好動的幼兒來說不勝其煩,這樣的模式也完全抹殺了幼兒學習積極性,阻礙幼兒的個性發(fā)展。于是,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利用多媒體色彩鮮艷、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吸引幼兒,自然的增加教學的魅力,激發(fā)幼兒學習的的興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其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教幼兒畫“熱帶魚”時,因為這種魚類生活在熱帶區(qū)域,幼兒平時只在電視或書上見過,缺少認知經驗,因此作畫時幼兒只能機械模仿教師的范畫作品,最后交到老師手里的畫面色彩很難令人滿意。于是我通過網絡資源,將熱帶魚在大海里自由游動的畫面播放給幼兒看,畫面中那絢麗的色彩以及奇妙有趣的情景深深吸引并感染了幼兒,課堂里靜悄悄的,孩子們全神貫注。這次繪畫作品絕大多數幼兒無論在色彩還是在構圖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這說明電教手段在美術教學中的優(yōu)勢明顯,如果運用得當就會事半功倍,同時也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有助于拓展幼兒的視野。
盡管如今傳媒手段很多,但幼兒因年齡小,生活視野狹窄,對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而其又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所以視聽手段的引入能使幼兒的視野更開闊。例如:在繪畫《飛機》的教學活動中,盡管我一再強調飛機有很多種,小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對飛機的了解去自由作畫,可是最后交上來的作品還是感覺缺乏新意,畫出來的飛機無非也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的那幾種。但在給幼兒播放了有關介紹飛機的片斷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有的幼兒畫民航飛機、有的幼兒畫客機、還有的幼兒畫出了戰(zhàn)斗機,畫面極富表現力。可見利用電教手段讓幼兒感受生活新領域,是教師語言描述無法達到的。
三、利用多媒體有助于豐富孩子繪畫經驗。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但孩子的想象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根據觀察、感覺到的信息形象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然后進行聯想、加工、改造而成的。
在繪畫活動《京劇臉譜》中,孩子們對京劇臉譜非常陌生,不利于孩子的創(chuàng)作、想象。于是我們從網上下載了京劇臉譜的課件,組織孩子們觀看,伴隨著京劇音樂,屏幕上出現了一張張生動、有個性的京劇臉譜:紅臉的、白臉的、綠臉的……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觀賞,孩子們獲取了有關京劇臉譜的感性認識,初步感受到了祖國民族文化的內涵。怎么畫臉譜呢?孩子們按耐不住了,這時我點擊課件,一張張構線的臉譜輪廓圖呈現在他們眼前,孩子們大膽講述、比劃著那些構圖的線條、圖案:圓形、菱形、波浪線、心形……接著再點擊臉譜上涂上了各種各樣的顏色。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孩子們了解到制作臉譜時應該先兩邊對稱著構圖,然后再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有了感性的認識,孩子木訥創(chuàng)造出自己富有個性的臉譜:左右各用圓形將臉分割,里面再用大小的圓進行豐富,額頭上描繪出心形,波浪線將其包圍;圍著嘴用圓形裝飾……然后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將臉譜進行美化。在制作過程中孩子們親身感受了造型美、色彩美,豐富了對京劇臉譜的了解,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繪畫興趣,也從感知→形象→表現,體驗到了創(chuàng)作的快樂。
如在畫《螞蟻搬家》命題畫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幼兒創(chuàng)造了形、聲、音、像相結合的螞蟻搬家的形象生動情景,激發(fā)了他們的繪畫興趣,開闊了幼兒視野,拓寬了孩子聯想的思路,同時,多媒體課件中示范畫“螞蟻”清晰有趣,幼兒從這里接受到新異的信息,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想象螞蟻動態(tài)的“相似塊”,這個新的“相似塊”與幼兒頭腦中原有的“相似塊”相匹配,進而創(chuàng)造。繪畫中孩子們發(fā)生了出人意料的設想:“各種動態(tài)、花紋各異的螞蟻,”“螞蟻搬家的背景”也各不相同。幼兒對螞蟻變化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有的變成一只只雞腿,有的變成一對耳環(huán),有的將螞蟻的觸角變成一輛輛坦克……真是無所不在,無奇不有。運用多媒體動畫給幼兒很大的啟發(fā)、點撥,使幼兒思路開闊,充分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能力。
四、利用多媒體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
幼兒通過美術活動的開展,能大大提高觀察生活中細微情節(jié)的能力。而美術活動中電教手段的運用,就能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因為多媒體畫面具有動靜結合、聲形結合的特點,符合幼兒的接受能力,易于被幼兒理解,從而在生理和心理上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之觀察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幼兒給畫面涂上鮮艷的顏色時,只有個別幼兒能達到要求,多數幼兒只會機械的模仿教師的范畫,這時我們就可利用電教這一手段將大自然的各種繽紛色彩呈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看到藍天、白云、嬌陽、綠草以及各種顏色的花朵。讓幼兒明白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多么的多姿多彩,從而激發(fā)其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的情感,這些都大大豐富了幼兒的感性經驗。
五、利用多媒體有助于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
手工制作活動是美術活動中幼兒較感興趣、較容易獲得成就感但難度又比較大的課題。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一人面對幾十名幼兒進行講解示范,當講到制作較難部分時,由于幼兒接收新、難知識的能力有限,觀察的角度不同,多數幼兒就不能完全理解和看清制作技巧,盡管有時教師示范很多遍,但還有些孩子會不明白,以致教學目的很難達成。而利用電教手段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教師的制作過程逐一錄下,遇到重點、難點之處,采用圖像放大技巧,將老師的制作方法步驟,清楚地展示給幼兒,使幼兒萌發(fā)濃厚興趣,激起想做的愿望。這時教師采用口授法,就可以輕松的使幼兒明白制作過程,從而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就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也在幼兒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新知識的掌握和鞏固。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充分、恰當、合理的運用多媒體,使現代教育方式與課堂教育有機結合,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刺激幼兒的多種感官,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作興趣,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氛圍,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能較好的傳授知識、陶冶情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2]《現代信息技術指導》
[3]《幼兒園五大領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