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剛?郭慶會
[摘 要]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fā)展。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使父母與子女缺少溝通,父母對子女疏于管教,這樣家長便錯過了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對孩子影響極大。他們所托付的監(jiān)護人也因受教育程度有限和身心疲憊而力不從心。他們對孩子一般以照顧生活為主,在知識、能力、精力上對孩子的品德培養(yǎng)、學習輔導等方面往往感到無能為力,使家庭教育處于真空狀態(tài)。因此,班主任要教育、管理好 留守學生,難度之大,任務之重,不言而喻。本文著重分析了如何關愛和教育留守兒童。
[關鍵詞]留守兒童;現(xiàn)狀;關愛;教育
一、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qū),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這已經給社會帶來許多隱患和問題。據(jù)統(tǒng)計,農業(yè)勞動力向非農業(yè)轉移的人數(shù)由1978年的2827萬人上升為2000年的17078萬人,而農民向城市轉移的數(shù)量自改革開放以來累計約在6000多萬到1億之間。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使進城農民工的數(shù)量迅速增加,但卻尚未能改善的戶籍管理制度又使這批人不能與城市居民享有等同的待遇和福利,于是,留守在農村的這批農民工的子女數(shù)量隨之激增。繼而產生了現(xiàn)在越來越嚴重的"留守兒童"問題。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越來越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將對我國以后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在我們的西部地區(qū)他們的教育狀況、生活狀況、心理狀況更令人擔憂。
二、關愛留守兒童
1.加強家校聯(lián)系,共同管理。老師要加強與留守學生父母及臨時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與溝通,與他們一道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學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留守學生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一些“問題”,并不是天生的,往往都可以從他們的父母那里找到“根源”。所以,單單在學生身上下功夫,是難以產生效果的。只有幫助學生家長及臨時監(jiān)護人提高教育素質,提高責任心,改進教育方法,讓留守學生的父母與孩子加強聯(lián)系和溝通,改善留守學生與父母及臨時監(jiān)護人的關系,增強他們之間的感情,讓留守學生得到家庭的溫暖,并讓留守學生的父母及臨時監(jiān)護人切實解決孩子渴望親情等心理及物質上的合理需求,這樣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有在學校和家庭這兩方面同時下功夫,雙管齊下,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才能“治標治本”。
教師在教育和管理留守學生方面,尤其要注重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留守學生的心靈大多受到過傷害,他們往往情感脆弱,抵觸性強。教師應盡力撫平他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用真情打動他們,而盡量避免訓斥他們。在關心、理解、呵護留守學生的同時,也要讓他們知道父母在外打拼掙錢的不易,讓父母理解留守學生的同時,留守學生也要理解他們的父母。同時,讓留守學生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習慣和毛病,鼓足勇氣,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健康成長。
2.關愛留守兒童,正確引導。關愛留守兒童就要對留守兒童負責,也要對家長負責,更要對教育負責。教師有責任引領留守兒童走進知識的殿堂,學到更多的知識。關愛留守兒童更要理智的愛,這就要求老師要嚴格要求留守兒童,對留守兒童不嬌慣、不溺愛。對其缺點錯誤,不縱容、不姑息、不放任。師愛既蘊含著強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現(xiàn)出深刻的理智。不僅著眼于留守兒童目前的得失和苦樂,更注重留守兒童未來的發(fā)展。
3.利用活動,多鼓勵。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班隊活動 。如“體諒父母教育”活動、“感恩教育”活動、“交往輔導”活動等。讓“留守兒童”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受到教育;同時,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yè)余生活。以此來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消極影響。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多種良好的習慣:即切實加強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使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和發(fā)展。在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上,老師要因材施教,并注意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良好的興趣后,課余時間不但過得充實,而且還富有意義。大部分留守學生脫離雙親在祖輩的溺愛中成長,孩子勇于表達想法,思維也相對活躍,教師應適時發(fā)展他們的想像力,思考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學校應在課內、課外盡量多組織一些有趣味、有意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活動、 “打字”比賽、留守孩子的生日p a r t y ,給他們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充分發(fā)揮留守學生的特長、優(yōu)勢,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的興趣愛好,使他們 自覺遠離不良誘惑,同時也覺得 自己成為被關愛的對象,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忘卻遠離父母的孤單,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缺少親情,缺少關愛,缺乏督促,很容易使“ 留守兒童”們變成了“ 問題學生”。但留守兒童并不一定都是問題學生。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留守兒童,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他們中也有自立 自強的,部分留守兒童有較強的生活 自理能力,較強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水平遠高出其他同齡人。班主任要珍視留守兒童的這些特質,利用一切契機激勵、表揚他們,培養(yǎng)他們自立自強精神。對留守兒童物質上的關愛,主要由他們的家長、政府和學校負責。而對于教師,呵護、教育、管理好留守兒童,讓他們快樂、平安、健康的成長,就是對留守兒童最大的關愛。
三、自然、順利成長,從而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1.政府應加大投資,興建打工子女學校,逐漸打破一切影響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學的條條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費,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市兒童同等的待遇,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小學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jiān)管的情況,在有條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可以解決“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解除進城務工農民工的“后顧之憂”。
2.學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設立咨詢機構,加強對學生的抗挫折和困難的教育,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
3. 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使孩子能夠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要正確處理生產、創(chuàng)收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不能以犧牲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為代價來換取眼前暫時的利益;要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性聯(lián)系,隨時了解子女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
4.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關注留守兒童。我們當前必須立足于城鄉(xiāng)平等和城鄉(xiāng)統(tǒng)籌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現(xiàn)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歧視,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和公平的義務教育體制,為千千萬萬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袁江鴻 -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決策探索.2006年(6).
[2]張文斌《留守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甘肅教育.2011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