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
近日,陜西師范大學一篇剛剛全票通過答辯的《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fā)性風味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博士論文,被網(wǎng)友稱為“最美味博士論文”,受到眾多網(wǎng)友圍觀,迅速成為各類媒體熱傳與社會公眾熱議的話題。按理說,研究生學位論文應該是專業(yè)的學術論文,非同行專業(yè)人士是很難圍觀與熱議的。然而,近年這種圍觀與熱議現(xiàn)象確實時常出現(xiàn)。
為什么會這樣呢?從表面上看,是這些被網(wǎng)友圍觀與熱議的學位論文選題為人們熟悉的日常生產(chǎn)生活問題,為圍觀與熱議提供了可能性;從本質上看,是我國研究生學位論文究竟應該研究什么的問題,是高精尖的學術問題還是日常生產(chǎn)生活問題。筆者認為,這種圍觀與熱議現(xiàn)象,不僅寄托著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美好期待,也預示著我國研究生教育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候,確實需要高等學校重新審視研究生教育的問題了。
一、輿論效應
作為研究生學位水平的證明,學位論文往往被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寄托著很高的期望?;卮稹板X學森之問”依然任重道遠,嚴肅的學術命題、宏大的社會問題都等待著研究,研究生怎能把家長里短的油鹽醬醋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呢?有網(wǎng)友就調侃道,“八角茴香與鹵雞肉之間的關系”居然能夠寫出8萬字的博士論文著實讓人佩服。不愧是陜西“吃飯”大學,一道鹵雞肉都能研究得如此專業(yè),有一點兒小題大做吧。對于“最美味博士論文”,絕大多數(shù)網(wǎng)友在新聞跟帖中也表示“很無聊”,“八角茴香與鹵雞肉,中國人吃了好多年,還需要論證嗎?”“嗑瓜子也傷牙齒,嗑瓜子能寫成學位論文否?”“博士與其研究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fā)性風味的影響,還不如直接做廚娘比較好。”有人甚至認為,博士做有價值的研究,才對得起這頂博士帽,也才不至于浪費緊缺的教育資源。
也有網(wǎng)友認為,研究生做學問搞研究,并不是一定都要研究高精尖,正所謂“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如果能把身邊的諸如“八角茴香與鹵雞肉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也不會讓許多民間精粹失傳。這些研究或許“不起眼”,但并不意味著“不起眼”的研究就一無是處。對待真正的科學研究要心存敬畏,不論是研究導彈還是茶葉蛋,還是別輕看“八角茴香對鹵雞肉影響”之類的學位論文為好。由此來說,“最美味博士論文”是一篇比“大而空”的博士論文更“接地氣”的論文,作者用嚴謹?shù)目茖W方法研究日常飲食的一種菜品,是值得肯定與贊許的。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對學術“高大上”的期許,實質上是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誤解。
二、社會效應
誠然,“最美味博士論文”走紅網(wǎng)絡,其中也不乏網(wǎng)友有一些娛樂心態(tài)??蓜冸x這一具體事件,確實反映出當下我國學術研究的一些錯誤傾向——對語言艱澀刻意而又偏執(zhí)的追求,那些換湯不換藥、只換名詞不換邏輯、只看語言不管效果和價值,沒有實質內(nèi)容卻故弄玄虛的學術研究,真的可以休矣。站在專業(yè)角度來講,“最美味博士論文”是研究傳統(tǒng)美食無法精細量化的問題,文章中出現(xiàn)的“鹵雞肉”“茴香”等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熟悉的通俗詞語,打破了人們對以往博士學位論文的固有認知,不管其具體研究內(nèi)容如何,總是能引起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參與圍觀的興趣。
科學是一種世界觀,也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是只有太空船、機器人、時光穿越什么的才是科技,我們身邊的柴米油鹽吃喝拉撒同樣離不開科技。最初的科學技術就是從解決人的生活小事開始的,而科技的終極目的也就是服務于人類的生活?!白蠲牢恫┦空撐摹钡闹笇Ю蠋熣f,“任何傳統(tǒng)食品的技術和工藝,都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發(fā)生改變,即便是同一品種,生產(chǎn)方式也是不同的,拿陜西的臘汁肉夾饃來說,各家特色不同,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其原因。除內(nèi)在的食物蛋白外,成香原因是什么,如何保證品質,物料搭配是否科學,這就是科學研究”。中國科協(xié)2010年的調查顯示,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比例僅為3.27%,到2015年這個比例爭取上升到5%。由此可見,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對科學知識的渴望,也是引發(fā)圍觀的因素。
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大眾化,現(xiàn)在正從大眾化向普及化邁進,每年研究生招生數(shù)十萬人,研究生類別也從單一的學術型轉向學術型與專業(yè)型并舉。與此對應,學位論文選題也涉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fā)研究等領域,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熟悉的生產(chǎn)生活問題,也進入了學位論文選題范圍。這不是學位論文水平的降低,而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發(fā)展賦予研究生教育的新使命。可以預見,未來的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將會涉及生產(chǎn)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解決高深的理論問題,也應用高深理論解決生產(chǎn)生活的一般問題。可以說,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對高等教育變化的關注,也是引發(fā)圍觀的因素。
三、教育效應
近年,我國科學研究對論文選題“高大上”的喜好,也波及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形成了小視角選題不值得做的不良導向。事實上,以良好的治學態(tài)度來說,從來不曾有小或者低級的選題,嚴肅的科學家從不回避從小視角研究大問題。比如,數(shù)學家陳景潤研究“1+1=2”,一些人就說風涼話,“1+1=2,這有什么可證明的?”其實,證明的1+1不過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其研究的內(nèi)容有重大科學價值。從選題的意義上說,“最美味博士論文”被圍觀是對一些假大空論文選題的警示。
有評論認為,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是帶著偏差性認識來圍觀的。筆者倒是非常樂見諸如此類的“最美味博士論文”被圍觀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為什么呢?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在邁向普及化的進程中,高等學校作為獨立的辦學主體步入了自主辦學的道路,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除學校自己的內(nèi)部質量保障外,更需要社會積極參與的外部質量保障。比如,“最美味博士論文”從選題到答辯是由學校實施的內(nèi)部質量保障,而網(wǎng)友與社會公眾的圍觀則是外部質量保障的一個方面。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轉變觀念與行為方式,敞開胸襟接納社會公眾的質疑與批評,打開大門歡迎社會公眾的參與和監(jiān)督。社會公眾也要關注高等教育,積極參與高等學校的外部質量保障。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不僅是高等學校的責任,也是社會公眾的義務。
四、科普效應
有評論認為,媒體的選擇性報道有誤導傾向,筆者卻要感謝各類媒體用其獨具的新聞視角,以社會公眾樂意接受的形式報道類似“最美味博士論文”的新聞。這些看似“八卦”的新聞報道,無疑為高等學校與社會公眾架起了互相了解與溝通的橋梁,也為高等學校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搭建了良好的互動平臺。高校不僅不能抱怨媒體的所謂“誤導”,而且要抓住媒體創(chuàng)造的良機,選擇有效的方式向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進而讓全社會形成尊重與敬畏科學的風尚。
評論人程振偉認為,與其說“最美味博士論文”有爭議,倒不如說背后有社會公眾的真訴求。對“接地氣”的學位論文予以空前關注,本身就說明社會公眾對高校科學研究知情權甚至參與權的訴求??赡苡行┤藭f,研究生學位論文涉及高深學問的研究,豈是尋常社會公眾可以理解進而參與的?社會公眾對科學研究的知情權、參與權有何價值呢?其實也未必,對于類似于“最美味博士論文”的議論,已經(jīng)證明社會公眾是可以參與討論的。有關專家的通俗解釋,社會公眾不也能理解嗎?關鍵是要用社會公眾可以接受、便于理解的語言解釋復雜問題。從事科學研究對納稅人負責的意識有了,很多哪怕是高深學問研究也能對社會公眾說清楚,而且這本身就是對社會公眾知情權甚至參與權的尊重。同時,對于激發(fā)社會公眾支持科學研究也大有裨益。
五、選題效應
2014年,“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結果是:研究香蕉皮到底有多滑獲物理學獎,用腌豬肉條塞鼻子能止鼻血獲醫(yī)學獎等。這些研究似乎比“八角茴香與鹵雞肉”還要“無聊”,但幾乎所有西方主流科學媒體和科學家都對此充滿贊賞并熱情參與,《泰晤士報》《自然》《柳葉刀》等主流學術期刊均對每屆頒獎進行細致報道,主流電視媒體也直播頒獎盛況。雖然,“搞笑諾貝爾獎”的宗旨是“滑稽”,但入選的科學成果必須不同尋常,能激發(fā)人們對科學、醫(yī)學和技術的興趣,所有的獎項都頒給那些基于現(xiàn)實世界且在嚴肅科學雜志上發(fā)表過正式論文的科學研究。更為“搞笑”的是還有“搞笑諾貝爾獎”的得主后來成為真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由此看來,對待學術研究需要心存尊重,對于“最美味博士論文”之類的學位論文選題,我們或許還需要更多的好奇心和耐心。
2005年,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地理學科評議專家沈煥庭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博士論文的創(chuàng)新性,首先要看題目本身有什么意義。一看論文是否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問題,二看論文的科學目標如何,一個好的選題最好兩者兼?zhèn)洹?。一般認為,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主要標志,是檢驗研究生學術水平和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重要尺度。在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眾多指標中,創(chuàng)新性是學位論文的生命線。選題是做好一篇具有創(chuàng)新性學位論文的第一步,論文選題要“值得做”,即指有理論與實踐價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論上有所創(chuàng)新,或有可能對實踐有所貢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過于關注理論而忽視實踐的情況有很大改變,很多研究生關注實踐問題,學位論文選題很多都是來源于實踐的問題。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