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理華
從前,農村家家戶戶都養(yǎng)雞,母雞用來下蛋,換取油、鹽、醬、醋,以及送禮和招待客人;公雞用來打鳴,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與母雞接種,本地人叫“撿蛋”。雞還是鄉(xiāng)親們的氣象臺,一般雞天黑前會回到雞舍,若是天黑還不回窩,說明明天要下雨了。
養(yǎng)雞最有趣的是孵小雞,在閩北的三到五月,是雞苗出孵的季節(jié)。先把準備好的蛋,一個個拿出來,放在油燈下照,看看里面有沒有一個頂子,有就說明是公蛋“撿過”的蛋。然后做一個大大的窩,把十多個“撿過”的蛋放在母雞身下,讓其孵。
二十多天后,小雞會“篤嘴”,把蛋破開一個小小的洞洞。剛出蛋殼的小雞仔毛茸茸,軟乎乎的,常擠成團,或躲在母雞的羽翼下,“嘰嘰嘰”亂叫。一兩天后,小雞就跌跌撞撞撒腿東奔西跑。在母雞的帶領下尋找小蟲、螞蟻及主人特意撒在地上浸過水的米碎碎。
日子一天天過去,小雞的羽翼日漸豐滿。特別是小公雞,當它的雞冠肆無忌憚地紅起來后,就開始在房前屋后“喔喔喔”大叫,開始與老態(tài)龍鐘的前輩爭搶“情人”,惹得老公雞怒從心起,先是圓睜雙目,倒豎羽毛,昂起頭,然后不共戴天似的橫沖過來。小公雞也不甘示弱,大打出手,直打得塵土飛揚,而那些得過寵的母雞們則躲在遠遠的墻腳下坐山觀虎斗。
最詩意的是鄉(xiāng)村雞鳴,伴著黎明的曙光,此起彼伏的雞鳴像天籟,總是準時在沉寂的清晨,如號角似的喚醒鄉(xiāng)村。
但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村子變得越發(fā)孤寂?!摆淠敖煌ǎu犬相聞”的情景愈加難以尋到,到了本該雞鳴的時刻,偶爾一兩聲的雞鳴聲,反倒讓鄉(xiāng)村顯得更加清冷。在鄉(xiāng)村穿越了幾千年的雞鳴成了一支漸行漸遠的歌。